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精髓要义、历史流变及赓续发展

2022-03-17 02:25罗娇娇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罗娇娇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不仅成为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不同领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2022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再次强调推进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因此,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续奋斗者成为了我国迫切的现实需求。历年来,学界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实施现状及实践进路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在当前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理论认知模糊、理念与意识欠缺,道德与能力的目标选择相对偏颇,其地位被淡化、弱化甚至边缘化等问题。基于此,如何将价值观元素深度嵌入劳动教育全过程,促使其在物质生产的同时实现主体的精神生产,成为了劳动教育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阐述劳动教育的精髓要义,厘清何为“劳动”、“劳动教育”,并以标志性重大事件作为时间节点总结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教育境况,再探考劳动教育蕴藏的理论性、吸引力及实效性等价值意义,重点从国家、社会和学校层面阐述劳动教育的实践进路,以此为深化劳动教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植根理论深处,挖掘滋养劳动教育的“基因链”

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是探讨劳动教育这一主题的切入点。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劳动教育是基于劳动的教育,因此,弄清什么是劳动是理解劳动教育的前提。

1)什么是劳动。

“劳动”这一词的内涵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有三种界定。从生产力意义上来看,劳动可以指主体得到自我确证的对象化劳动;从人本学意义上来看,劳动可以体现为人的“类本质”,也就是人在劳动实践中所感受到的自由自觉状态;从生产关系意义上来看,劳动也可以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雇佣劳动,即异化劳动。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明确把劳动界定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明晰了劳动内涵中的主体、手段和目的,推动了劳动概念的发展。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手段,人们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劳动进行如下区分:

其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指的是有关劳动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体力劳动指的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受教育者出力流汗,接受锻炼。早在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就曾强调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质上并没有差别,这一理解为处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重要的是强调劳动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其最终落脚点都在培养人和推动社会两方面。

其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指的是组成要素多、质量高、价值大的劳动,相应地,简单劳动指的是构成数量较少、质量较低、价值较小的劳动。马克思对劳动的区分有着深刻认识。首先,从构成数量来看,马克思认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3],也就是说复杂劳动本身就表示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其次,从劳动的质上来看,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水平、质量标准较高的劳动是复杂劳动的象征,相应地,简单劳动的生产力和质量这两方面低于复杂劳动。最后,马克思曾将“复杂劳动”指称为“较高级的劳动”,认为复杂劳动相较于简单劳动,其在一般意义上所耗费的物质和精神成本更多,因此所创造的价值也因此更大。但是,马克思以金银开采为例,一方面说明简单劳动是首要条件,肯定了简单劳动具有较广的适用条件;另一方面又认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因为资源的稀缺性、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等要素会在地位上发生转化,即简单劳动变成复杂劳动,复杂劳动变为简单劳动。当然,马克思所说的金银获取情况是处于当时社会条件下,这与现如今社会的情况已有很大不同。

其三,高效劳动与低效劳动。从概念界定来看,高效劳动是指产出与投入之比达到或超过预期水平的状态,低效劳动则是指最后实际未达到的状态。从劳动效率的含义可以看出,判断劳动效率高低的依据有劳动者、劳动时间和强度等因素。比如就劳动者而言,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数量和身体、知识素养等。一般情况下,劳动者的数量与其效率有着直接的关联,实际产出或收益将随劳动者数量的增减而发生正向变化。例如其他条件不变,减少劳动者数量,也就意味着投入的劳动量减少,最后产出或收益水平而未达到预定的产出或收益水平的状态就是低效劳动,反之高效劳动。另外,由于劳动者没有充分发挥其体力和智力,或因为文化素质等差异,而导致产品次品率或废品率上升,最后创造的产出或收益与投入或成本之比应该达到某一水平而实际未达到的状态是低效劳动,反之,高效劳动。

2)什么是劳动教育。

理论界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可以分为三类:其一,劳动教育和德育紧密相连。比如《辞海》指出:“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4],这里是明确了劳动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质、思想意识等品德所起的作用,将劳动教育直接理解为德育的内容之一。其二,劳动教育和智育关系密切。比如《教师百科辞典》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十分重视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5]注重将日常、单一化的劳动与能力、知识程度高的劳动联系起来,强调劳动教育有利于激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思考能力等智力因素。其三,劳动教育是德育和智育的统一体。劳动教育不仅强调教育对象的劳动理论观点、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而且重视教育对象的劳动技能的形成。

2 纵览历史进程,厘清劳动教育流变的“路线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在不同阶段都处于发展中。劳动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塑、探索、建设和深化时期。回顾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教育呈现出阶段性发展样态,体现了不断革新的发展脉络。

1)劳动教育初塑时期(1949—1955 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国家教育方针的出台与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劳动意识在全社会逐渐萌芽,劳动教育开启了初塑阶段。

国家教育方针的出台,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基本方向。1949 年9 月,我国在文件纲领中就已强调“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6]把“爱劳动”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要求。基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和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现状的基本认知,国家对该阶段的教育方针定义是“为工农和生产建设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劳动教育被认为是当时国家建设、发展的有效手段。紧接着在1950 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再次重申了教育“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7]这一原则、方针。这一教育方针的提出,从政策方针的角度来看,保障了劳动教育的推行,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基本方向;并且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者的融合。

劳动教育意识的萌芽,确立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地位。1953 年,国务院强调对学生的劳动宣传和引导,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正确对待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因此,中共中央指出当时学校教育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劳动教育的忽视。为此,于1954 年明确指出“劳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的事情。”[8]以通过国家文件政策来引导人民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2)劳动教育探索时期(1956—1977 年)。

1956 年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为适应新的政治制度而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也在逐步地探寻。在这一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贯穿国家培养计划的始终。

1956 年至1966 年期间,劳动教育得到了积极发展。其一,1958 年,党中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9]这极大提高了劳动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并明确强调了教育服务于无产阶级的发展方向。其二,毛泽东就劳动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做了进一步探索。比如,在面向文理科的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时,毛泽东主张理科学生应该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方式去掌握知识能力,文科学生则要多接触工人和农民,多接触社会实际。其三,毛泽东还认为学校应当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行开设,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时间的劳动,从学校这一主体出发来保障劳动教育的具体落实。自此以后,我国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思想开始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劳动教育在我国逐渐推广开来。

1966 年至1977 年期间,劳动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偏差。1966 年,《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草案)》通过,其中指出让学校的老师、学生通过上山下乡、进工厂等方式参加生产劳动,要求生产劳动与教育无条件结合起来。至此,劳动的教育价值受到了高度关注,但常规的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探索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1978 年改革开放揭开了时代新篇章,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领域也出现了重大转折,劳动教育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在全方面改革建设的社会背景下,邓小平贯彻并创新了毛泽东的相关理论。他多次在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0]邓小平关于劳动教育的方针指示、培养目标等论述,适应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贯彻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对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极为重要。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劳动教育的规定更为全面、详细。1990 年,国家教委指出各个学校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多注意课程的开展时间、所运用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凸显了劳动教育趋向具体、细节化发展。1993 年,我国不仅强调劳动教育要逐渐趋向体系化、系统化发展,还提出劳动教育的转型发展,主张实践化、综合性的劳动教育是该阶段转型的重点,强调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2001 年,国务院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推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方式,注重劳动价值和主体意识的培养。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这是中国进入21 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强调加大劳动教育的开展力度,并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意识。

4)劳动教育深化时期(2012 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后,教育领域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改革发展之势。随着国民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以及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不断构建,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劳动教育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推动劳动教育进入深化发展的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其一,突出了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1]这一精辟论断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指导方向和根本遵循。劳动教育重视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对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价值,这一教育方向凸显了其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位置,并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完善了劳动教育的格局。其二,强调了劳动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是人才强国的时代,是创新横溢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劳动教育,提出在劳动中激发创新活力,夯实创新能力,坚持用创新不断激发劳动教育的活力。

2020 年,中共中央强调劳动教育要契合新时代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要求,明确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内的重要意义,强化劳动教育对社会、个人的价值意义,推动我国劳动教育不断深化。

3 审视价值意义,搭建劳动教育发展的“连心桥”

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相互作用。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思想塑造作用,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受教育者提高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良好品德修养,从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其二,劳动教育不仅重视劳动知识的增加,而且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从这个层面来看,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同时,劳动教育侧重通过实践活动“外化于行”,从这个层面来看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总之,劳动教育的开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点、育人路径和价值引导有着丰富的价值。

5.3.1套袋技术要点套袋可以综合防治多种病虫害,套袋前用药因种类多,不要喷其他叶面肥料,配药浓度也不宜过大,喷药雾化程度要好,叶背面喷湿喷到,真正起到综合防治、不伤幼果的作用。

1)理论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点。

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方式之一。因此,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思想的更新等都有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点。

具体来说,首先,受教育者在参与的一系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真实体悟到劳动的艰辛,无形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追求和态度品德,这有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劳动价值的思想观点。其次,在真实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能够获得劳动的满足感,调节自己的低落情绪,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这有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受教育者素质的思想观点。最后,在劳动教育的内容中,包括劳动规定和劳动秩序的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劳动理论知识的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形成遵守劳动准则和劳动纪律的习惯,进而认真学习法治理论,树立法治信念、法制意识,能够真正知法、懂法、守法,这有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民主法治教育的内容。

2)吸引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路径。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目标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在培养和造就“五育”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劳动教育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育人路径。

其一,就全面发展的人的素养构成而言,劳动素养是其必备成分。劳动与教育是紧密相关的,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能脱离劳动的成分。因此,在德智体美劳这一整体中,劳动教育不是处在孤立、片面的状态中,而是和德育、智育等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同时,劳动教育还是德智体美劳这五育融合的连接点,对其他方面的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其二,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推进路径而言,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始终是最基础的方式。劳动作为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路径,更有助于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3)实效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

劳动教育对健全人格的树立、坚定意志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意义。青年的生活阅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具备。基于对青年这一重要教育对象的认识,党中央全面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就劳育与德育的关系而言,两者是相互融合贯通的。“劳动树德”主要是指通过劳动教育这一方式可以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观,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塑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劳动模范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言人”,也是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落实劳动教育。

4 奋进时代征程,用好劳动教育蕴含的“传家宝”

为了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解决条件保障是当务之急”[12],应坚持国家政策制度的引领,社会大众媒体的宣传和高校的具体实践,从国家、社会、学校这三个方面来探考劳动教育的实践进路。

1)强化国家方针政策的方向引领。

劳动教育方针政策指的是为了引导、规范劳动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劳动教育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而制定的准则,这些准则高度概括了公民的劳动行为规范,具有极大的权威性、方向性和刚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形成自觉劳动、劳动伟大的环境氛围。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劳动相关的方针政策发现,党和政府一直比较关注、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可以说,劳动教育的成功,方针政策的指引尤为重要。作为社会利益的调节器,方针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方向引领作用,直接影响教育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育的实施情况。因此,制定一套适应劳动教育的政策法规是十分必要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用法律的权威来推动劳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劳动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可操作化。

2)提升社会大众传媒的宣传力度。

劳动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更不应该只出现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而应该通过社会大众传媒这一载体进行宣传。大众传媒主要是指报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相较国家方针政策、高校教育等宣传手段,其具有高度的新颖性和传播力,更容易让社会大众认可和接受。

其一,大众传媒需要始终坚持正面宣传这一理念,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代表事例和可贵精神,生动诠释劳动精神的崇高品格和可贵气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13]比如在我国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工作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劳动者,大众传媒应该重视挖掘、大力宣传这些典型的事迹和代表人物,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劳模精神的感召作用。其二,大众传媒针对负面信息,应该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类似“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啃老族”等现象充斥在社会环境中,对辛勤劳动、劳动光荣等劳动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大众传媒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予以回击,帮助社会大众认清这些思想观点背后的实质,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3)拓展高校综合资源的实践空间。

高校资源集覆盖广度、理论深度、思想高度于一身,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大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点对象。为了确保劳动教育的落实,高校应当从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方面出发,拓展高校资源的实践空间。

其一,就师资队伍而言,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基本力量。针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结合双方各自的优势,协同配合。具体来说,辅导员可以通过党团活动、班级工作等方式进行劳动日常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进行劳动观理论教育,深刻剖析大学生所存在的错误劳动观念背后的实质。

其二,就课程资源而言,大学生本科教材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重要来源。第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以大学生教材为基础,将劳动的相关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始终。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门课中,就可讲授劳动价值、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等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中,就可引入劳动观,从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在对劳动思想观点进行介绍的同时,还应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将劳动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指导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具体劳动问题。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学生的关键课堂,是最能让学生直接受益的重要路径。因此,高校应坚持围绕“啃老族”等社会现实问题开展讲座、沙龙,定期举办以劳动为主题的演讲、技能比赛等活动,动员学生参与其中,重视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引导其勇于担负民族复兴之大任,并促进劳动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14]。

5 结语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处于健全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新阶段,我们要深化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追求的认识,把握其历史嬗变和实践进路,树立全面的、科学的、现代的整体教育观,有效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国家、社会、家庭在其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具体而言,国家引领方向、社会辅助宣传、高校大力教育。同时三者需要协同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综合保障体系,使劳动教育释放出强大的教育力量,为学生的自由成长、健康发展、全面进步提供充盈的原动力。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