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瑶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柔性治理方式做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提升治理效能,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突破和时代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新时代实现“中国之治”的重要的方式,我国的国家治理的相关工作与活动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优势,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其二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逻辑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国家治理网络十分复杂,是由政党、企业、农村、机关单位、学校、社区等主体交织而成,在这些领域,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政党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展现国家治理成就,建构政党形象。对于企业而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对于农村而言,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持。对于机关单位而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立场坚定、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于学校而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应该坚持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社区而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基层群众对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落实,推动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格局。
2)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宣讲治理理念、培育治理主体、改善治理环境、解读治理成就、塑造政党形象上下功夫。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宣讲国家治理理念,使广大人民更加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政策落地创造良好的环境,降低政策执行的摩擦成本。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育国家治理主体,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营造良好的国家治理环境,通过意识形态教育,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解释国家治理成就,通过阐释国家治理的现象和本质,增强国家认同,树立制度自信。
3)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进入“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阶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应当在育人理念、育人主体、育人方式上下功夫,建设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一,从育人理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贯彻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讲深讲透,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之“制”的优势,自觉形成对国家和对制度的认同。第二,从育人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其他部门组织协调,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第三,从育人方式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启发式与灌输式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坚持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但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为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五位一体”治理体系,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多个领域,并形成不同维度的治理机制。只有统筹好各领域的横向组合和纵向衔接,才能构建起结构完整、功能合理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发展之中,实现不同维度治理机制的协同与耦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1)动力耦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联系。
党的十九大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增强人们思想意识先进性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使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的普遍化与稳定化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必须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经济发展目标。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我国GDP 长期趋势发生结构性下移,中国经济从“结构性加速”转变为“结构性减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用平静的心态看待GDP 的增速放缓问题,破除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经济增速教条主义,使之清晰了解到我国的GDP 增速虽有下滑,但是收入分配结构更趋合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国民就业弹性上升,使更多的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把新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引导社会形成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消费行为模式。“十四五”规划从国家战略布局的角度将“扩大内需”上升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由于新冠疫情的复杂多变,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扩内需,促消费”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对于“中国制造”处于重要的转型升级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情感体验、政治社会化等手段有意识地增强广大消费者对于国货品牌的关注和认同,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国民的国货消费意识,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
第三,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人口红利逐渐削弱,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实现人口的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转换。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自觉拥护党和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广泛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措施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满足建设高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
2)组织耦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政府治理体制的互动关系。
党和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枢纽,其政策执行能力和治理水平直接关乎国家治理效能的高低。党和国家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凝心聚力、推动国家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领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思想政治政教育体制机制建构,有利于党和国家控制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应当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因此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是实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持续完善和优化的必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及其特点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以此强化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凝心聚力。马克思曾经谈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解读国家发展成就,宣贯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促进国家治理各领域的顺利推进,减少国家治理各领域的相互摩擦和相互冲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伟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国家政策的实施。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推行,有赖于充分的政策理解和高度的政策认同,因为政策理解和政策认同可以从行为意愿上推动广大民众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充分执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线下宣讲、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理论成果进行阐释,讲好、讲深、讲透其中的内涵、目标、手段、路径,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理解,有效促进国家政策的落地进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3)结构耦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辩证统一。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实现“中国之治”的手段和路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应该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重点,推动其他各领域的协同演进,实现整体效力的有效发挥和动态运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宣传治理理念。首先,宣传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氛围。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加强广大民众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与认同,了解国家发展的规划,推动国家治理的有序进行。其次,宣传社会治理的重大成果,提高制度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社会治理成就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比较,对社会治理取得成就的本质进行揭示,确立制度权威、宣贯制度优势,降低制度执行的摩擦成本。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理论与舆论、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方向,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治理意识。理念是行动先导,良好的公民意识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建设力量。从宏观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育基层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人民群众主动关心公共利益,参与公共事务治理。从微观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广大基层群众合理有序参与公共治理,使广大基层群众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协同多方力量。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对各类非政府组织的思想引导,引导其合法合规参与社会治理,为促进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公民综合素质,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合格的社会治理主体。
4)价值耦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度融合。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文化建设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有机互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既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维护主流文化、批判异质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社会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多元文化进行合理选择和引导,维护作为上层建筑的主流文化,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为全党全社会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文化传承与文化融合。文化作为构建制度共识和政策共识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价值内核。对此,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彰显国家治理的价值意蕴与文化底色。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广泛宣传、舆论传播、文化熏陶等方式传承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国之治”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动培育文化自信。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培育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要讲好、讲深、讲透中华五千多年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增强人民群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信念支撑和有效载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文化滋养和文化支撑。
5)系统耦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契合。
在“十四五”时期,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课题。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消费行为的引导、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和挖掘上下功夫,推进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生态文明观。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传统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因此,人类社会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时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导致生态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引导人们从长远利益出发,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消费行为。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消费越来越脱离物质需求,由价值需求转向符号需求,成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代表。当下,在经济理性和资本逻辑的支配之下消费主义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理性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塑造的实践活动,理应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相融合,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使命。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理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深入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实现绿色发展之路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毛泽东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邓小平的“转变粗犷式的经济发展”思想对于今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发展的智慧与财富,值得深入梳理与挖掘。
为把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党和国家前所未有地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了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位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增强党的领导能力、维护制度权威、凝聚发展动力、增强风险意识等四个方面提升治理效能。
1)增强党的领导能力: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遵循。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根本保障,也是新冠疫情大考的坚实支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捍卫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增强政党自信,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政治力量。
“治国必先治党”,增强党的领导能力是实现“中国之治”的基础和根本。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这个问题,让党的理论成果成为人民的信仰,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坚定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勇气和决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推动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用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把稳思想之“舵”。
2)维护制度权威:把“制度治国”确立为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1]我国的国家制度具有显著优势,进入“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阶段,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应该完善制度建构,强化制度权威,从而优化制度执行,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变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政党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于强化制度意识,进而提高制度执行力至新的层级。对此,应将制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广泛宣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形成对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的引领性,使得中国之“制”真正为人民群众所知所感。同时,要不断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践行和维护现有制度体系,并持续推进制度体系的创新、发展和完善,助力国家治理结构优化与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
3)凝聚发展动力:把全国一盘棋优势转化为促进均衡发展的治理效能。
我国的国家制度具有全国一盘棋,集中社会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种制度所体现出的凝聚优势、效率优势、动员优势和保障优势,能高效快速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源,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项又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好地应对社会重大挑战,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新冠疫情的防控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四个自信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5]这种进步既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之“制”优势的深刻认识,更体现在重大灾难时刻所凝聚的中国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作用于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活动。在新时代,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大局意识、砥砺奋斗精神、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4)增强风险意识:把风险控制能力转化为推动制度调适的治理效能。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布局的角度将“拓展社会风险治理的新领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强调要用先进的制度体系和高效的风险控制能力去面对未知的风险,既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6]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着重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不断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培养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全党全社会对于社会重大风险的认识和预警,在重大风险考验面前赢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