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伟 李 强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是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虽然义务教育历史课标没有明确界定史料实证素养的概念,但课标强调学生应“初步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2]初中教师应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史料,运用可信的史料帮助学生完成对历史的认知。教会学生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懂得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基。
县域初中生因受社会环境、教育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史学素养普遍不高。笔者所在课题组曾做过有关利辛县县域初中生史学素养的相关调查,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接触和阅读过历史读物的学生不足18%,会搜集史料并能合理分类的学生不足15%,能整理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学生只有3%左右。而且史学素养随年龄降低而递减,七年级以下的学生整体上缺乏史学素养。高年级的少数学生因为缺少史料实证的能力,对真正的史料认识不清,把许多影视作品、玄幻小说中的戏说和穿越情节也当做结论证据,严重影响自身对历史的认识,也很难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首先,依托课堂教学,夯实史料学习的基础。在对县域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有效的史料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史料的积极性,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史料教学为方法,选取文字、人物图、地图、漫画、数据、表格、音像等多元材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丰富多样的史料有机整合起来,让人物“活”起来,让史实“亮”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重基于史料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对真实的情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带着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既不能重复低效,也不能过于拔高难度,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相关史料进行有效剖析,从零散、纷繁的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达成组内共识,再将其转化为书面材料或口头表达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对教材的挖掘,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辅资料。教材中引用的材料都是挑选出来的经典史料,师生应当认真考察其价值和作用。除此之外,配发的历史地图册是历史资料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图册中的数据、地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从实物出发、不盲从的态度,学会多方面收集材料论证史学观点,提升学生的证据价值观念。例如,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材在每个章节中都安排了“材料研读”和“课后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结合材料进行解答,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初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其次,开展课外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实证素养。学校可创建“历史图书角”等阅读平台,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史书,增加学生的史学素养。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选取符合初中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史书,比如《漫画半小时中国史》《明朝那些事》等,通过增加学生的史学书籍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占有更多的史学资料,学会在阅读中搜集有用史料资源,为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教师还可积极组织开展基于历史史料的主题研讨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等形式,学会对已有史料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史料的价值,论证史料的可靠性,提炼核心观点,逐渐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习惯和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研究途径,如利用网络、走进图书馆和博物馆、开展人物访谈与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史料搜集和整理,并通过主题活动最终形成研究总结。这种教学方法重在通过整理、辨析史料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让学生养成重证据、不盲从的历史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再次,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实现多元评价。教师要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充分发挥课题组和备课组作用,合理分工,挖掘、积累课内外的史料,完成对史料的鉴别、筛选、整理和分类,形成历史课程史料资源库。同时,还应积极开展组内听课和外出学习活动,总结史料教学的经验得失,提炼史料的课堂运用策略,在教学中选择符合教学目标及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史料,设计多样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史料引领、科学运用。
此外,教师还要破除思维定势,实现多元评价。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特别强调:评价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进行史料实证学习评价时,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还要有学生,学生不仅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参与学习评价不仅能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认识到自己在本学科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方法,更好地提高学习质量。
在评价方法上,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历史社会调查、制作单元历史模型、编制单元主题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多元评价。这些综合性的活动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史料整合能力、创新思维意识,更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多角度地感悟历史,并在活动中更好地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已经有很长时间,有关史料教学的实践经验与策略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发布和实施,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初中历史素养教学的实践研究将更加深入和细致。基于史料教学的素养培养与提升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只要教师利用好每一堂历史课,有计划、有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史料教学的渗透,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搜集、阅读、筛选、整合,让县域初中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展思维能力,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一定会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