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课程思政的策略研究

2022-03-17 02:23:10刘晓婷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0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学科

刘晓婷

近期为总结本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笔者与同事一道开展了面向全校教师的关于课程思政的问卷调查,从数据分析中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二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不清晰,挖掘不到教材中的思政点,把握不好思政的度;三是课程思政的实施缺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育人途径较为单一。从教师教的角度看,课程思政与学科核心素养没有真正融合,教学中教与育分离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学科教学越来越窄化;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在关键能力、必备品格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正确价值观念没有跟进、确立,造成学科育人越来越矮化。为此,学校着手从学科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关联上进行教学研究,让学科教育有灵魂,让思政教育有鲜度。

一、加强课程统筹,优化顶层设计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课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沿着跑道奔向目标的最佳途径。如何在众多跑道中选取最优的一条跑道并正确而快速地奔跑,这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整合课程资源。无论是学校的整体课程,还是学科的分类课程,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都应以育人为目标,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中,进行整体设计。

例如,笔者所在校的语文教研组,立足于“以文立言,以言化人”的学科思想,在学校原有的三级课程——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的基础上,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交流融合,建立了“语文+”系列学习课程群,分别从文学、文艺等不同层面,创设了语文+历史、语文+政治、语文+艺术、语文+社会等不同课程群,并开设了相应的校本课程,而其共同指向就是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程群丰富课程内容,将全科学习、全人教育的意识渗透在师生共同学习之中,通过学科融合,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核心课程的深度学习,完善语文学科渗透作用,增强其育人功能。

二、研读教材旨意,深挖思政内容

学科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学科教育是德性和知性的融合,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对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着力提高对学科立德树人的理解能力与目标设计能力。各学科教师需准确把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因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各学科教师需基于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思政,对课程标准进行具体解读,针对学科特点,使相关知识和思政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同时,也强化了师生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迁移的意识,更有利于构建课程与思政之间的联结。只有挖掘出各学科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各门课程存在的隐性的价值观、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精神品格等,融入到各学科课程中,才能落实学科育人目标,实现课程思政。

三、领会学科素养,深度融合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示:“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道出了课程应该将德与智深度融合的教育真谛,即我们不仅要上有趣的课、有用的课,更要上有价值的课。这一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价值上,更应彰显在精神世界塑造的价值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呵护学生成长成才,了解他们的知识世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施以最优质的教育。

近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原有的“三维目标”的提法改变为学科素养,将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改变为课程思政教育。这一改变绝非仅是概念上的更新,而是“育人育才”思想理念更高位的、螺旋式的发展,这一发展的根本所在就是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各项能力间的深度融合。“三维目标”是各个课程目标的提炼叠加,而学科素养更注重课程目标内在的相互联系;德育渗透强调的是品质的隐性渐入,而思政教育更强化的是思想政治的显性教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思政教育的内容上,课程思政更具丰富性;在与学科素养的契合上,课程思政更具融合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课程思政更具灵活性;在铸魂育人导向和功效上,课程思政更具鲜明性。

四、活化教学方法,开拓育人渠道

课程思政要想富有实效同样需要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内容要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形式要有贴合度、有灵活度、有效度。教师在挖掘教材与思政元素结合点的基础上,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课前、课中、课后广泛开展学科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课堂上要在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以教学内容为根本,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用触动学生心扉的语言,用学生亲身参与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讲透“灵魂一句”“最后一句”“关键一句”,明示课程思政的点睛之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1]

立德树人在课内,也在课外,课堂是个小天地,天地是个大课堂,课程思政不仅是某个学科智育功能提高的过程,也是德育功能、美育功能、思维发展、认知功能、审美功能等提升的过程。

五、做好教学评价,注重思政实效

无论是知识讲授还是活动设计,都要以目的为指引,以“为何学”促进“学什么”和“怎样学”,并最终科学评价“学得怎么样”。要将课程思政评价纳入学校总体评价体系中,聚焦核心素养,围绕立德树人本源;在课程思政过程评价中,特别需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强化学校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意识,压实学校党组织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专题研究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推动形成全校全员学科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2]

为了更有效地验证课堂效果,制定学科课程思政课堂评价量表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内容从政治性、科学性、融合性、方法性、有效性等多个维度对学科课程思政进行全方位评价,以此增强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凸显课程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要让课程发挥思政功效绝不是新增课程,也不是平添活动,而是需要形成一种大课程观、大教育观,即在每一门学科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元素,将其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融通,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3]进而构建全员、全过程以及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