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全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伏家镇向阳学校 甘肃 陇南 742300)
说起语文课文讲述教学,相信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行之有效的办法——或听,或说,或读,或写,或练……正所谓教无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认识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大意基础上,能够提炼出具体的要点,并通过阅读概括性的总结出来,这个过程就基本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要求,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笔者也有几点不算成熟的做法和体会,现以具体教学感受和实例论述如下。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语言性课程,我们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能力的提升,表达能力的好坏不是靠掌握多少语言规则,而更多的是靠语感能力。这都基于朗读基础之上。通过朗读,提升语感既提升了语言直觉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对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及优劣会更快更准确。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在感受文字和语言魅力的同时更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朗朗上口的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对文中的字、词搭配方式、各种句子的格式、语言表达形式达到熟练。久而久之,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相应书面表达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基于此,做为语文老师,让学生坚持晨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晨读的习惯,不仅有来自学生自觉性朗读的催促,更多的是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引导和启发。同时在课堂之上也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并结合班级情况适时开展一些朗读活动,如“散文朗读比赛”“一起来朗读”等,逐渐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爱好。总之,抓住一切能让学生发声读的机会,强化课堂中的阅读训练,不仅对于学生语言感悟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理解和梳理情感元素的动力,以便更好的理解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达到朗读让语文更美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对课文思想情感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每节课的内容讲授中,如果给学生陈述不清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主线,学生体会不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那么必然是一节失败的语文课,这也恰恰反映了学生情感世界建构的重要性。从月是故乡明到天涯共此时,从时光匆匆到逝者如斯,从誓与国家共存亡到风景这边独好…有对河山的眷恋,有对故乡的思怀,有对气节的赞美,有对时光的感慨,总之语文课文中蕴含了太多太多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从学习语文中构筑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课文的思想情感进一步优化组合,以便让学生更好的去梳理和把握。如在开展的群文系列读本教学设计活动中,笔者将同一题材和类型的文章归纳在一起,或搜集与之相关的阅读课文材料,让学生通过同一类型读本的比较和思考,寻找当中的情感线索相同点和差异点,以便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读本中思想情感表达的相同性,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形成思想情感表达的共识,筑牢学生情感世界的防线,建构学生理解和感悟语文塑造情感的框架,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够让学生独立开展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目标,因为阅读可以让学生明确哲理,充满智慧。对于学生的阅读本领培养而言,不仅仅是读懂那么简单,当然还应当有语感、表述、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本领的训练和强化,而理解本领则是独立阅读本领当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部分。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抓住这一核心,如何促进学生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等本领的提升,要达到以上语文教学的作用,需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力量和作用,在阅读中感受利用智慧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利用智慧战胜自己的对手,利用智慧开展发明创造等等,都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这种对阅读解决问题的认知,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方式,形成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阅读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虽然能从课本中学到不少的知识,但课本上的知识相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来说,只是“浪花一朵朵”,还有很多知识是在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神奇的、怪异的、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如此一来想不通的事则会不攻自破,所有的问题通过阅读都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让学生学会阅读固然重要,但选择好书更是学生阅读的关键点,在信息爆炸、图书量递增的新时代,读物琳琅满目,但质量良莠不齐,着实让人感到担忧,在读物的甄别上,如果选择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些传递垃圾信息的“垃圾书”是我们嗤之以鼻的,要不时提醒学生选择好书去读,那么这个“好书”的概念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种“好书”的选择,不仅有来自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爱好的“偏见”,更有来自弘扬社会正能量和倡导积极向上等方面的“推崇”,通过教师引导和推介好书,让学生有选择性的去阅读,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爱好和阅读材料质量把关的前提,在严把阅读材料质量关的基础上,学生通过阅读汲取了知识的养分,也接受了社会正气的洗礼,在认知上同样产生了共鸣,这种在独立阅读中形成的阅读共识,也是学生必备的独立阅读素养。
学生的通过阅读文章,就会产生自己对整个内容的看法和理解,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其内心世界也随之丰富起来,特别是对于善于阅读的学生而言,他们都有自己阅读感触的精神王国,教学中这种内心世界是无法展现出来的,只能通过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中的内涵,进而内化于心,并通过一定的习作或者言语反映出来。同时,由于学生阅读的基础存在差异,开展指导学生阅读的活动中,更要注重层次的差异,分层次开展学生精神世界的启发和引领。如同样一篇课文,对于阅读水平和语文基础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读完一遍之后,基本就能总结出内容要点,并体会作者所陈述的含义,进而形成自己对文章内容的见解和看法,而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读完一遍之后,要达到一定的阅读目标是不现实的,这时,教师可以设置阶梯式的问题,针对较难的内容,让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而阅读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指导其完成最基本的知识点梳理,并在文章的情感把握上适当加以疏通,促进阅读基础薄弱学生建构阅读内心世界,不断完善阅读能力较强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以便更好的实现“双促进”。
提起“阅读”,很容易被误解为“读和阅”,即通常所说的读懂词、读懂句、读懂段、读懂篇,有人甚至把阅读同朗读、默读和背诵联系起来,并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会使学生阅读水平大大提高,其实事实并非是这样的,阅读的吸引力在于通过阅读之后让学生具有更多的获得感,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必须在阅读方法指导上加以强调.如学生面对小说的阅读,大部分学生都有“畏难”情绪,长篇幅的叙述以及人物的纷繁复杂,但只要按照章节叙述特点,并抓住人物的具体形象,就能巧妙的理解和把握小说每个章节的主题线索,就能精准的读懂小说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总结出恰当的阅读方法,无疑是阅读带给学生最好的馈赠。阅读的回报更体现在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和人格魅力的塑造上,只有书读得多了,胸中才有才气,有了才气,才会下笔成文如行云流水。通常人们所说的“这个人肚子里墨水多,这个人胸无点墨”说的就是这个理。许多时候,我们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潜在我们的气质里、我们的谈吐上、我们的胸襟里。只有不断给学生阐明阅读给人的精神享受,让学生在阅读之中饱食文化大餐,感悟文学魅力,才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感受精神财富的潜能。
超前思考是学生在阅读中必备的又一能力,在讲授长课文的阅读课堂上,笔者对课文中的结果以及人物事件的结局进行了问题预设,在学生未读课文之前,出示了带有预测性的一系列问题,并对涉及到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让学生超前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及达到的具体效果,学生带有假设性质的进行了预测回答,然后按照这种方法再“有备而来”的阅读文章,最后达到的效果与预设的阅读目标实现相差无几。又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组织的听评课活动中,以“同课异构”形式展示出来的内容,总会有惊人的效果。对比前后不难发现,大多课讲的好的老师都有一个共性的特点——授课内容不拘泥于仅仅要完成的一节课,均会超出相应阶段要求。如在讲授诗歌的同时,拓展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技巧,或以其他各种方式逐渐渗透相关文学常识知识点。潜移默化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真正接触起来,学生不仅不觉得陌生,而且对于有关知识点耳朵掌握可谓是“轻车熟路”。教学中不断强化这种超前意识的训练,也便于学生在阅读时接受新的知识点,使超前思考成为助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催化剂”。
总之,阅读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教法,作为语文教师,在熟知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同时,要学会打破常规,树立超前意识,授课内容设置和阅读教学目标制定要高于预期的学生成长层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肯定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分析,善于研究的人。只有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敢于尝试,大胆创新,不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