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颖 韩东博
(天津职业大学 天津 300410)
新时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教育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被赋予更重要的使命。高职院校不仅是大学生进行深造的场所,而且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高职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其劳动技能、劳动素质和劳动价值观等不但影响着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群的构建进行研究,对劳动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职劳动教育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劳动品德、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以及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通过劳动实践锻炼,在劳动中自我锤炼与反思,从而形成坚忍不拔、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劳动品德。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有助于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充分地发掘自身的劳动创造潜能。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后收获了劳动果实,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成果,从劳动中感受丰收之美、珍惜之情,形成勤劳自强的劳动美德。
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这导致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书本和课堂。高职劳动教育课程群的建设则可以很好地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囿于理论的缺陷,能够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劳动光荣的道德认知,锻炼勤勉自强的道德意志,培养热爱劳动的道德情感,形成团结协作的道德行为,充分完善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社会的健康发展与劳动者的劳动素养密切相关。优质的劳动素养不仅表现为拥有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表现为具备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转向大学生优良的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有助于为社会输送所需的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资源包括教师资源、设施资源和数字资源。就教师资源来说,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薄弱。劳动理论课的教师不够专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多由其他学科的老师代替;劳动实践课的教师没有聘请完备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设施资源来说,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校内的实训室和生产劳动的劳动实践场所的开发,且这些实践场所比较固定,高职院校缺少对新颖的实践场所的拓展,特别是缺少对服务性劳动基地的开发,如社区、博物馆等。就数字资源来说,对于传播劳动知识,高职院校较多选择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数字资源的利用,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多,而且认为网络上的事物比较新奇,如果学校能够充分发挥数字资源的优势,将能更好、更快地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很多学校将实习等同于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变成了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是一种对劳动教育的误解。从长远来看,会造成大学生不关心、不重视劳动的消极后果。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内容简单的问题。普遍表现为将劳动教育简化为劳动技术教育或者劳动认知教育。一是没有将理论实践相结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二是劳动教育的内容一旦简化,就不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比中小学生更加成熟,而且面临着就业的问题,每个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倾向和选择也都不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却没有发挥好区别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作用,也没有体现时代性和考虑个别差异性,而是趋向于一般化和模式化。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表现为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的缺乏。
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是指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教育合力,然而目前来看并不尽如人意。首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但很多学生父母都认为读书和成绩比劳动重要,造成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偏差。学生可能在校学到了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但回家后又恢复原样,没有把知识技能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其次,院校与社会在劳动教育的衔接方面处理的还仍需提高。很难确保学生劳动技能的增加能与社会劳动市场主要需求相匹配,导致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被动。
一是整体性原则。劳动教育课程群构建的整体性体现在教育目标内容完整、教学过程完整、学生劳动能力发展完整三方面。教学目标内容的完整性是要让高职学生适应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劳动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学过程的完整则要求劳动教育课程要打破某一项劳动技能的狭隘观念,面向整个劳动过程。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则需要联系其他诸育,让劳动教育根植于整个高职教育环节。
二是主体性原则。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就决定了其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高职劳动教育课程群的构建不应以知识掌握为目的,而是以劳动技能实践为主要考核标准。这就要求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关注学生主体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在劳动体验中达成教育目标。
三是开放性原则。社会化大生产的现状决定了劳动必须依靠不同工序的相互配合,任何封闭的劳动环节都会破坏整个生产链。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也要面向社会化大生产,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将分工精细的劳动置于整个生产链接中。同时,使学生在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劳动理念、方法。
一是设置劳动理论课。高职院校应该紧紧抓住课堂主渠道进行劳动教育,开设劳动理论课,提高大学生的劳动认知。要将劳动理论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优化课程设计。
二是完善劳动技能课程。劳动技能教育包括两方面。在劳动技术上,应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教授学生有关劳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劳动技术,并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精益求精,做到“术业有专攻”。在劳动能力上,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劳动,多锻炼各种延展的能力,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三是提升劳动实践课。高职院校应该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协同与联系;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性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实训、顶岗实习、“1+X”取证、志愿服务等过程,巩固劳动教育效果。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群要既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又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将学生的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各劳动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评价的内容方面,要综合考查学生的劳动素质,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实践成绩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兼顾课内外,全面评价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工作质量和效率等劳动素养的发展状况,并且把评定结果作为学生评优选先的重要参考。在评价标准方面,要将评价标准分层,根据考察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及格、有待努力几个等次,激励学生更好的发展。在评价主体方面,要多元化进行。在各类劳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自我评价,活动小组成员间可以互评,还要加入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的评价,有条件的可动员学生家长、企业进行评价,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劳动表现。
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安全工作意。要切实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教授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关于紧急事故处理的知识和科学操作的知识,并进行实战演练。
其次,要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劳动教育课程群构建的坚强后盾。一是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家长就劳动教育观达成共识,并且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和家长朝着目标一致的方向努力;二是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导性作用,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三是要利用社会劳动教育的引导性作用,处理好院校与社会劳动的衔接工作,并与社会联动,着力解决学生工作的适合性问题、创业问题、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等,协助学生学以致用,劳有所得。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群构建是激发高职院校教学活力、积极回归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高职学生劳动精神,强化劳动参与机制的必然选择。本文在阐述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总结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群构建的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并探究了构建路径,希望能对高职劳动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