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思考和研究

2022-03-17 02:14刘诚诚
今天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协同

刘诚诚

(枣庄职业学院 山东 枣庄 277899)

高职院校的基础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而专业课程则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就业技能和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自身所具备的知识也越来越看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来实现学校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专业课程的协同育来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1.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1 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需求。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化的学科教学体系。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职业性专业要求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有较好综合素养才能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岗位;最后是课程评价机制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

课程评价是课程协同育中的重要保障。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过程中和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需求和具有特色性、差异化特征的职业能力标准。课程评价应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核心,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制定出既能反映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可操作性及实用性较强且科学可行的职业能力标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课程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现教学内容体系、专业设置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共同发展要求。

1.2 有效开展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协同育人主要是通过建立“学生、教师-职业共同体”一体化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水平提高。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专业基础教育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

通过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身优势,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专业学科建设活动当中来。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对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全面整合与完善。首先就要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其次是强化应用型复合能力训练;再次就是将职业技能融入课堂实践教学之中去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内容等等都需要通过课程协同育人模式得以有效开展,在学生参与过程中能够发挥出自身优势,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2.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意义

2.1 重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基地,承担着培育和输送社会需要应用型、创新型高技能劳动者,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是当前阶段高职专业课程在协同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很多高校对学生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灌输式授课方式而缺乏实践性内容;其次就是学校对于课程建设不够重视导致教育资源匮乏与重复浪费现象严重等原因造成了专业课之间没有相互融合,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不到位,也就无法真正掌握高职院校所需的技能。

2.2 地位

专业的课程是由职业教育与社会培养目标有机统一,以人才为核心,强调“人本主义”。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师范类高校中最重要、最具活力和潜质的高校之一。其学科建设对国家发展具有一定程度上意义。

首先从“育人为本”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就业质量等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以专业理论课与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标。

课程体系设置是以专业理论课、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相结合,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来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的过程。职业教育与社会培养目标是“育人”,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基础,将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及职业素养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体现专业特色,更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最后是教学中要注重实践环节和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出专业特点,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职业需求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到行业特征及岗位要求。

2.3 要求

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次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更有保障、更为完善;再次就是学校对教师团队的培训机制较为健全、完善等一系列措施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最后就是从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出发打造课程体系与课程实施方案以及具体方案设计都是基于特点而制定,并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效开展。

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决定了它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和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首先是课程体系设计上。课程内容涉及到理论性较强且比较抽象、复杂难懂但又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其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在师资力量配备及培训机制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还需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技能提升;

从教材选择来看高职院校专业特色显著而突出、学科知识点较多并且较为全面的特点使得其具有一定基础教育教学经验。

2.4 积极影响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都与本科高校有较大差距。而课程协同育可以将教师优势转化为学校自身教育资源。通过专业整合后的学科骨干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本科教学中人才短缺现象;同时也能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水平及综合素质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知识体系建设水平。

第二,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有机融合。高职院校通过开设专业必修课,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中得到更多、更好地发展,同时也能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有助于增强学校对社会需求变化反应能力及综合素质结构研究与应用能力等方面课程体系构建和内容更新情况。

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具体途径

3.1 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和阶段性有机结合的过程。课程体系由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两部分构成。

首先,要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题。课程体系结构是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又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从理论上看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中所涉及到了知识点或技能等方面;再以思想政治类或者人文社会科学为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学科渗透与综合实验训练来构成该门通识教育系统,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并形成终身学习习惯,最终实现课程体系结构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具体且有针对性的特色化职业素质人才。

其次,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课程体系结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各学科之间相互关联,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设置通识教育系统时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二要有系统性;第三要求与学生实际需求相匹配并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第四要求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从而达到预期目标最后以人为本也是课程体系建设最重要、最有效的部分之一。

3.2 以学生为导向,培养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和分析社会发展需要人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网络资源等方式对学科知识点进行讲解。如:通过视频播放相关案例片段或新闻热点话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运用到实践当中去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动手操作水平等方法都有助于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将理论课上成实践性课堂或者是模拟情景,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实际工作环境中,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实践是教学的基础,也是课程协同育人工作开展和实施的前提。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融洽地学习环境。在学校内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如:教师实训室);组织专家到校里进行调研与研究等方式来实现课程内容上对知识技能上培养目标(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校外实习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实习优势。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月”活动,如:“学生实习月”、“毕业大检查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以达到培养专业能力的目的。同时,要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都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为人才培养。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技术更新换代频繁出现新问题时如何做好教学协同育成为一个突出矛盾点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同时由于传统高职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结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学而不思”、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教学协同育,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问题。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