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韵律活动中语令的退出

2022-03-17 01:58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幼儿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韵律动作情境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沈 歌

音乐的学习能够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音乐在本质上是一门抽象的时间艺术,3~6岁的幼儿身心发展尚未完全,体验这种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开展韵律活动时会运用易于感知的方式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语言型指令(语令)就是常见的方式。语令只是教师对幼儿进行动作提示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幼儿熟悉音乐及有能力随音乐律动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取消语令。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笔者经常发现语令在使用的过程中没能及时“退出”的情况。例如,在中班韵律活动“海洋舞会”中,教师选择的音乐是古典音乐作品《基日的婚礼》。教师为了帮助幼儿融入情境、感受音乐和及时随乐律动,在部分乐句转换处加入了“开门—走—海藻跳舞—小鱼跳舞—舞会结束啦”这样的语令。当幼儿已经熟悉活动流程后,教师依旧在每一遍的随乐律动中加入语令直到活动结束。这使得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直接根据音乐要素做律动的机会较少,更多是根据教师的语令来做动作。幼儿很快就会失去表演的欲望。整个活动中,应该作为活动核心的音乐变成了“背景”,语令的不及时退出使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只停留在表面。

一、语令的分类

语令一般分为语言型预令和语言型动令。熟悉预令与动令的定义和作用以及二者在实际运用中的区别,是教师在韵律活动中合理运用预令与动令的重要前提。

(一)预令的定义及作用

预令是指在幼儿园集体音乐活动中,动作开始前或活动中幼儿进行状态转换时,教师给予他们的提前暗示。多数预令在随乐动作开始前的一拍或者半拍念出。例如,在中班韵律活动“老鼠三明治”中,结合情境,教师在音乐的前奏处使用“准备出门”作为动作开始前的预令,在动作转换处使用“拿面包”等预令提示幼儿要进行动作转换。

教师在韵律活动中合理地使用预令,能起到以下两个作用:第一,提示幼儿动作。通过动作的提示,幼儿能时刻做好准备。在一个“安全”的情境下学习,更有利于幼儿后期将经验内化,获得提升。第二,帮助幼儿直观感受音乐结构。通过预令的运用,教师帮助幼儿对音乐的整体结构进行感知,并可以为“随乐创编动作”这一环节提供创编的支架。

(二)动令的定义及作用

动令是指在幼儿园集体音乐活动中,幼儿在做随乐动作时,教师伴随随乐动作所给予的动作提示。例如,在中班韵律活动“小矮人寻宝记”中,教师伴随“挖宝藏”“走”等动作所念出的“挖—挖到宝藏—走—看—走”就是动令。

教师通过对动令的合理运用,能在以下两个方面帮助幼儿:第一,帮助幼儿记忆随乐动作。教师在幼儿做动作时加入动令,能帮助幼儿强化对动作的记忆。第二,帮助幼儿规整随乐动作。教师按照乐句的节奏及动作特征,设计动令并合理地运用,能帮助幼儿根据音乐要素规整动作。

(三)预令与动令的区别

首先,从二者的使用时间来看,预令一般是在动作开始前的半拍到一拍被念出,而动令则是伴随动作念出的。其次,从作用上来看,虽然二者都能起到帮助幼儿记忆动作的作用,但是预令更强调提示幼儿动作以及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结构的作用,而动令更多的是起到帮助幼儿规整随乐动作的作用。

二、韵律活动中语令及时退出的必要性

韵律活动中,教师运用语令,可以帮助幼儿准确地习得随乐动作并记忆动作,但是语令的及时退出,能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要“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音乐活动的开展,必须重视对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韵律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出于对活动流程能否顺利进行的担心和对幼儿能否理解音乐内容的考虑,往往会采用语言、动作、图谱等形式帮助幼儿去“感知”音乐。韵律活动中较为常见的语令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幼儿习得教师预设的动作。然而,教师将语令贯穿于整个活动中,会导致幼儿的学习依旧以教师为中心,未能发展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幼儿都具有“缪斯天性”。给予幼儿适当的挑战,往往能激发其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韵律活动中,教师语令及时退出,让幼儿通过倾听音乐、模仿动作、同伴合作等方式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

相比于歌唱、语言等方式,四肢的舞动更可以抒发心中的感情。幼儿园的韵律活动,就是让幼儿通过聆听音乐来把握音乐要素,通过舞蹈动作的习得来表现音乐以及感受音乐的情感。然而,在一些教师开展的韵律活动中,教师过度使用语令,不断地提示幼儿在哪一个乐句应该做什么动作,导致幼儿的注意力多集中于语令而不是对音乐的聆听。聆听音乐是幼儿进入音乐世界最直接的方式。音乐活动中缺少了对音乐的聆听,那么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就无从谈起;韵律活动离开了音乐,就变成了根据语令机械做动作的“广播操”。当幼儿对活动的流程和基本的随乐动作熟悉以后,教师就可以将语令适当退出,让幼儿自主感知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动作,从而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语令退出的基本原则及步骤

语令的过早退出,会导致幼儿对活动流程以及基本随乐动作不够熟悉;活动中教师从头到尾使用语令,又易造成幼儿对音乐无法进行深入感知。熟悉语令退出的基本原则及步骤,是教师开展高质量韵律活动的必要前提。

(一)语令退出的基本原则

第一,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因为音乐艺术本身的抽象性,教师需要根据幼儿内部的认知需求给予一定的帮助。韵律活动中,语令就是教师给予幼儿的一种教学支持。语令的退出,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需要。例如,当教师选择《G大调小步舞曲》这首古典乐曲作为韵律活动的音乐时,考虑到古典音乐的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创设了“小云朵参加舞会找舞伴”的情境,并且设置了“找舞伴”这一预令以及“向上飘—没找到—继续找”等动令,方便幼儿理解以及随乐律动。当幼儿熟悉动作以及音乐后,对教师“教学支持”的需求便逐渐降低,此时教师便可以将预令和动令逐渐退出,让幼儿直接聆听音乐,随着音乐律动。

第二,根据活动的实际进展。韵律活动中,语令的使用除了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以外,还需要根据活动的实际进展。一般情况下,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随乐动作。这时,教师给予幼儿的相关提示就可以逐步退出。但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当教师加入了创编或者互动这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环节时,产生了新的挑战,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将预令再加入活动中。例如,在中班韵律活动“小邋遢变形记”中,教师创设了幼儿一起帮“小邋遢”洗澡的情境,最初的动令是“擦肥皂—搓一搓—擦肥皂—搓一搓—洗好啦”。当幼儿在随乐反复练习并基本掌握预设动作后,教师便将部分动令退出,仅保留关键字。之后的创编环节中,幼儿需要创编擦身体不同部位时的动作并随乐做出,这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幼儿第一次进行创编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创编内容将动令改为“擦擦腿—搓一搓—擦擦腿—搓一搓”并完整随乐念出。当幼儿熟悉这一流程后,教师再逐步退出动令与预令。

韵律活动中,上述的两项原则不是独立的,教师需要在活动中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和活动的实际进展来把握语令的使用,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二)语令退出的步骤

根据一般的教学过程,笔者整理出韵律活动中语令退出的四个基本步骤,具体的实施还需与实际的教学情形相结合。

第一,在情境导入和幼儿模仿教师动作的环节即幼儿初步体验情境以及熟悉随乐动作时,教师应当使用预令加上完整的动令并且搭配完整的示范动作。

第二,当幼儿能够初步感知音乐要素以及记忆动作之后,教师使用预令加上半退的动令搭配部分动作示范,部分动令仅保留于动作转换处。例如,在一些律动的开始环节,动令伴随每一次动作说出,而在幼儿有了一定的随乐做动作的经验后,则只需将动令保留在动作转换处,如动令“跳一跳,跳一跳,跳一跳—扭一扭,扭一扭,扭一扭”转换为“跳一跳—扭一扭”。

第三,幼儿能够跟随音乐较为准确地做出动作之后,预令依旧可以保留,动令则可以完全退出或者将动作转换处动令的“词”转换为“字”,并且在乐曲较难的位置,视情况给予幼儿小幅度的动作提示或者眼神提示。例如,在中班韵律活动“雪花朋友”中,教师所选用的音乐是充满浪漫色彩的乐曲《献给爱丽丝》,设置的情境是幼儿接雪,设计的动令为“准备接—雪花飘—准备接—雪花落”。在幼儿能够准确地做出动作后,动令可以转换为“接—飘—接—落”。

第四,大部分幼儿基本掌握了音乐并且可以根据音乐独立自主地进行游戏或者律动之后,教师可以将预令转换为动作提示或者眼神提示,动令就可以完全退出。

四、总结

在幼儿园韵律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语令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对幼儿进行动作提示以及动作规整的教学手段。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语令的分类、定义以及使用方式的不了解,出现了语令过早退出或者未及时退出的情况。语令应该是教师帮助幼儿感知音乐和学习随乐动作的“支架”,而不是将幼儿与音乐分离开的“栅栏”。希望本文能为幼儿教师开展具有一定质量的韵律活动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韵律动作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动作描写要具体
韵律之美——小黄村
护患情境会话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