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式”培养模式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2022-03-17 01:40蒋艳夏蕾赵亭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课程体系

蒋艳夏蕾 赵亭磊 李 丹

(临沂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从1949年到2020年,经过七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我国研究生教育也跟随时代发展稳步前进。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在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下,本科阶段开始扩招,从而间接导致研究生报名人数和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341万人,相较于2019年的290万报考人数,增长了50余万人,增幅超过17%,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研究生录取人数为111.4万人,相对于2019年91.7万的录取人数,增加了19.7万人,增幅21.4%,招生人数的增幅明显高于报考的增幅,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越来越重视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培养。

虽然近些年“考研”热度持续升温,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国家一直奉行“严进严出”的研究生培养原则,对研究生的毕业环节始终保持高要求,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延毕率”也在增加,这也间接反映出了教育部对于研究生的质量要求并没有因为人数的扩张而降低。通过分析近15年研究生的毕业情况可以发现,研究生的“延毕率”增加到10%左右。

虽然研究生招生人数在扩张,学生综合素质在提高,但是“延毕率”的上涨从另一个方面也折射出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形势。教育教学方法始终在发展,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层出不穷,其中教学式、专业式、协作式和学徒式,是四类比较通用流行的方式。目前国内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绝大部分还是采用“教学式”的培养方式,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前期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师负责授课,学生在下面旁听学习[1-2]。“教学式”培养模式在过去研究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快速的培养出一批研究学者,适用于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匮乏情况。但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广泛,即使在同一课题组,大家研究的方案也大相径庭,需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尽相同,因此这种“教学式”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优化现有的研究生教学方式以及创新教学方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3]。

1 目前研究生课程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研究生教学本科化”问题严重

国内的研究生的课程几乎全部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以“公共必修课+学科选修课”两部分组成,这种模式看似解决了研究生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问题,可以自由选择跟自己相关的选修课程。但是一般学校对于研究生阶段开设的选修课程数目较少,都是跟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学生选择范围非常有限。当然,这对于整个专业研究大方向相同的研究生来说比较有利,能够构建比较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了解各个导师的擅长领域和研究方法,能够较快的掌握整个课题组的方向和所需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一些跟大方向不一样的研究生,就造成了一些课程与自身的研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因为有修学分的压力,只能选择此类相关性不大的课程,造成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应付的现象。

1.2 上课形式单一,学习转化率低

在上课的形式上也存在“本科化”问题,大部分学校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安排,基本上以上课为主,上课的方式基本上是任课导师讲解课件,课堂的主动性牢牢的掌控在导师手里。虽然目前跨学科考研的比例在增加,但在毕竟是相对较少的人数。此类研究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相关的课程,能较好的补充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做足知识储备。但这对于那些绝大部分已经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的研究生来说,就进行了重复性学习,学习转化率相对较低。这样的课堂方式,学生的自主性也相对较差,学习转化率较低,也忽视了“研究”的核心概念。

1.3 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教学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将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中授课,以导师讲解为主,学生只能受限于导师所呈现的内容[4]。庞大的课堂无法做到学生及时沟通和开放性讨论,也不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这种被动跟随导师上课节奏,不能主动构建自身需要的专业知识体系,跨学科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更是无法形成。因而,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大范围的培养出创新性人才。

1.4 “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师遴选机制下,导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在目前高校对导师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下,导师的科研成果在评职称和获取课题经费等更具说服力,因此导师在科研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会更大。尽管学校对教学工作也有相应的要求和考核,但是导师们在衡量科研和教学的问题上,往往更看重科研,在教学投入略显不足,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大部分导师认为研究生的侧重点在研究方面,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上课迟到、早退;上课无教案、备课不充分,课程内容不连贯,知识点碎片化,前后所讲内容没有统一主线等。

2 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议

2.1 在总学分不变的框架下,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

目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主要以思政和英语为公共课,专业相关的部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专业基础课,也就是专业必修课,另一部分为专业选修课,科目选择以修满学分为标准。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选修课程专业化”即选修课程里面几乎全部是相关的专业课程。因为研究生研究的方向不同,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相关专业课对研究生都有帮助。

2.2 实施多样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在新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角色不应该固化,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互换,导师和研究生在课堂之上,都应该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包含知识的共享、平等的对话和互动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引出主题独立思考为主,给予学生时间进行讨论,并进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发现存在的专业知识漏洞,并进行引导纠正,也能借此机会学习到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得益彰。

2.3 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式”教学方法下,尤其是在研究生的班级人数较多时,导师在上课过程中,如果只按照自身的教学计划,单纯的进行课件讲解,知识灌输,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更无法明确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所面对的研究生大概的课题方向,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进行备课,如果此课程和大部分学生研究方向相关性较小,那么应以传授科研方法,前言科研动态为主,或者安排本课程和自己专业之间的联系等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探讨,并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性,以及学生的创新性。

2.4 加大导师培育力度,提高导师队伍综合素质

作为研究生的导师,面对的是智力出众,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这也就要求导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能力,了解最前沿的科研信息,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点,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以扩宽思路,启发引导为主,让研究生自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去探究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进行相互讨论分享。任课教师要主动去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以及科研方向,有意识的进行针对性指导,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

3 小结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综合素质也在逐年提高,个体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这对于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以及课程教学模式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学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高校应加大对研究生导师的筛选以及培育力度,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任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做到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实施多样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课程体系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