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寿州孙氏的家族成就与社会贡献
——以科举、义行、文学为中心

2022-03-17 00:23杨化坤张丽丽
关键词:寿州孙氏孙家

杨化坤,张丽丽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引言

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石,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人才来源。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很多大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寿州孙氏源于山东济宁,据乾隆二年《寿州孙氏支谱序》记载,孙氏自明朝初年始迁寿州,家族“俗尚忠厚,不事虚靡”,讲求“治家勤俭,不尚纷华”,主张“以诗礼传家,耕读为事”,形成了良好的家族风气。二世祖孙用,号近桥,“齿德兼优,孝友素著,取信于乡党,见重于士林”,当时郡牧闻而贤之,举为乡饮大宾,其为人“好义输财,周济闾里,捐资守城,有功社稷”,因此屡次受到当地政府褒奖,并立碑记事,直至乾隆二年,寿州西南城垜仍有“碑文记其事焉”。明朝时期,寿州孙氏“登乡荐、游庠序、名重艺林者,尤指不胜屈”[1],嘉靖《寿州志·人物志》记载的孙氏族人有孙谅、孙海、孙序、孙节、孙宁、孙琏等,这些人皆“载入州志,历历可考”。只是明末战乱,族谱失传,具体生平已不可详考。

孙氏家族十分重视家族和睦和人才培养,乾隆时期,孙珆作《家训十条》,规定族人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和睦九族,念祖宗一派流传,各宜相亲相爱”“族中子弟有聪俊者宜敦品读书,以期上达,不得问外事交接官府”[1]。孙氏家训虽然撰于乾隆年间,却是对以往家族风气的概括,并对后来的族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孙氏家族的发展中,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的孙蟠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孙蟠(1727-1804),原名士撝,字十洲,号石舟,又号小巫山樵,增贡生,候选知府。他聪明勤勉,著述颇多,早年以举业为重,后转而经商。他在寿州城关创办了石舟当铺,影响甚大,成为族人赖以谋生的重要经济来源(1)。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稳定丰厚的经济来源,是家族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明清时期大家族的发展,大都与经商有密切关系,寿州周边的几大家族如定远炉桥方氏、怀远林氏等,早期都是依靠经商起家。孙蟠由文从商,一方面为家族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为他及家族屡行义事提供资金来源,也为后世子孙从事工商业树立了榜样。孙蟠之前,寿州孙氏虽是当地的大家族之一,但一直没有重要人物出现,《寿州孙氏支谱序》称,族中“敦诗书,习礼义,绅士代不乏人”,但并无“特达之伟人”[1],此后,孙氏家族可谓人才辈出,乃至有“孙半城”之说,令寿州孙氏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大家族。

当前学界对孙氏家族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在近代经济发展中实业方面的成就。孙氏族人中,以孙多鑫、孙多森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实业家,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机制面粉企业——阜丰机器面粉有限公司,参与投资和经营启新洋灰公司、北京自来水厂、井陉矿务局、滦州煤矿等,兴办了中国银行、通惠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系列新兴实业,后独立开设中孚商业银行,构建以面粉、运输、地产、金融为主的通孚丰实业集团,成绩十分显著(2)。但实际上,寿州孙氏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清代中期以来,孙氏族人在科举、义行、文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绩,值得深入探讨。

一、孙氏家族在科举方面的情况

自隋唐施行科举取士以来,金榜题名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但科举考试的难度,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如愿。除个人才智之外,外部环境也直接影响着人才的产生。家族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对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良好的家风,殷实的家境,还有优秀族人的引导,都是其中的影响因素,这也是很多家族人才辈出的原因。当代学者王泛森有一篇名文《天才为何成群地来》,阐述环境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而这同样也适用于家族的发展。“群”不仅是同一时代,也可以是同一地域,或者同一家族。寿州孙氏在明代至清朝前中期,已经具备了大家族的基础,形成了和睦朴实的家风,涌现出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族人,尤其孙蟠的出现,极大增强了孙氏家族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他虽以经商为生,但十分重视教育,合肥王杏舒为其作《花邨饮者传》称,孙蟠与伯兄拿出专门经费“设立家塾义学,教族子、乡人之不能延师者”[2]529,义学即私人集资创办的免费学校。孙蟠秉承孙氏耕读传家的风气,早年致力科举,虽然在科举考试方面没有什么成绩,但这种崇儒尚学的风气一直在孙氏家族中延续,极大影响了家族的发展。

孙氏家族中,科名最盛的是五世祖孙珩的两个儿子孙士谦、孙蟠的后人。在此之外,据笔者查阅《寿州孙氏支谱》,寿州孙氏只有一名举人,即孙传璧(1824—1884),字蒲臣,廪生,同治丁卯(1867)举人,候选教谕,例授修职郎。孙珩长子孙士谦(1719—1781)字怀六,号淮麓,太学生。生五子,分别为:克任、克依,克俊、克伟、克仪。四子孙克伟(1761—1828),字立人,号约斋,贡生,生子三人,分别是诰祖、本、崇祖。其中三子孙崇祖(1796—1856),字鼎叔,号巢云,又号岫廷,廪贡生,候选训导,曾任池州府教谕。有子五人,分别是家泽、家铎、家怿、家丞、家鼐。光绪《寿州志》记载,崇祖“生平教子有义方,子五人,四举孝廉,三成进士,孙曾相继登科”,五子之中,涌现出三名进士,四名举人,在当时传诵一时,人们称之为“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这种情况不要说在寿州,恐怕在全国都不多见。孙崇祖也因此受到朝廷恩典,以长子家泽加四级,覃恩诰封中宪大夫,更以幼子家鼐加三级,累赠光禄大夫。其中长子孙家泽(1814—1846),字伯涛,号沛农,又号丽川,廪生,道光乙未(1835)举人,戊戌(1838)进士,任内阁中书国史馆分校、宗人府主事,礼部祠祭司主事,虽才华卓著,只可惜英年早逝;二子孙家铎(1815—1871),字振之,号雪筠,道光辛丑(1841)进士,历任江西安仁、彭泽、贵溪、广昌、南昌、庐陵知县,河口镇同知,瑞州府知府。三子孙家怿(1821—1890),字和民,号介臣,咸丰壬子(1852)举人,选授休宁县教谕,议叙知县、刑部员外郎,奉天司行走;四子孙家丞(1825—1878),字实君,号石筠,廪贡生,同知衔,浙江候补知县,署乐清县知县。孙崇祖的五个儿子中,名气最大的是五子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咸丰己未(1859)一甲一名进士,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1898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孙家鼐重视科学和实业,与马吉森创办安阳广益纱厂,与其孙多森开办上海阜丰面粉厂、中孚银行,并投资启新洋灰公司、北京自来水厂、井陉矿务局、滦州煤矿、天津劝业道等民族工业,不仅有效增强了国力,加速国家的现代化,也为家族向实业转型奠定基础。

孙家铎有三子,分别为传楙、传樾、传檙。二子孙传樾(1839—1886),太学生,以军功累保江苏候补道,赏戴花翎,加二品顶戴,诰授资政大夫。三子孙传檙(1852—1923),字穉筠,光绪辛卯(1891)举人,曾任南陵县教谕,后因政绩卓异被提拔为江西临江府知府。传樾有五子,分别为多鑫、多森、多培、多焱、多堃。其中,孙多鑫(1865—1906),字荔轩,光绪辛卯举人,分省补用知府、江苏补用道员,调直隶候补道。后从事实业,与弟多森一起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华商面粉厂——阜丰面粉公司,经周学熙推荐,于1904年北上投入袁世凯幕府,被任命为直隶官银号总办、天津造币厂督办。其弟孙多森(1867-1919),字荫庭,继办贡生,捐候补同知,亦从事实业,1901年升候补道,任上海电报局帮办。后任阜丰面粉公司总经理、中国银行首任总裁。孙多鑫、孙多森兄弟从事实业,是孙氏家族从事实业的重要转变。此外,孙士谦一支还有孙传奭、多玢两位进士。孙传奭(1854—1905),字偶卿,号少鼎,克仪之孙,光绪癸未(1883)进士,刑部主事,奉天司行走。孙多玢(1870—1901),字润甫,号温如,光绪庚寅(1890)恩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国史馆协修。

孙蟠一支虽然不如孙士谦一支声名远扬,但同样也是人才济济。孙蟠共有七子,分别是孙仁、孙克佺、孙炳图、孙克佐、孙克保、孙克仿、孙克修。其中,三子孙炳图(1776—1864年)字益庄,号绍泉,补博士弟子员,后补户部山西司郎中,兼山东、陕西、四川、云南司行走。嘉庆元年(1796)授广西南宁府知府,后以母老辞官归里。孙树南(1803—1846),炳图次子,字楚材,号晴轩,道光乙未举人(1835),也是孙氏家族第一个举人,曾任甘肃宁夏府知府、浙江按察使,其子孙多登科第,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孙家榖。孙家榖(1823-1888),字贻卿,号稼生,树南长子,咸丰丙辰(1856)进士,礼部仪制司主事、精膳司员外郎、主客司郎中,记名知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办章京,简放湖北荆宜施兵备道,浙江按察使,署浙江布政使。孙家穆(1833—1887),树南第六子,字筱漪,同治辛未(1871)进士,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与孙家榖、孙家穆同属“家”字辈的,还有孙家良、孙家醇、孙家声。孙家良(1800—1861),字伯骖,号翰卿,孙仁之孙。道光丙申(1836)进士,任东河下北厅同知、护理彰怀卫兵备道、山东沂州府知府、福建汀州府知府。孙家醇(1815—1862),亦为孙仁之孙,字懿甫,号饮生,道光丁未(1847)进士,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四川石柱厅同知,候补知府,署合州知州,绥定府知府。孙家声(1848—?),字少亭,克仿之孙。光绪丙子(1876)举人,丁丑科会试挑取謄录,五品衔,江苏候补知县,升用直隶州知州,改省直隶,实授威县知县。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看到,寿州孙氏在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百余年间,共出了15名举人,其中10名进士,这个成绩不要说在寿州,即便整个皖北地区,都是十分突出的。根据刘佰合、高刘统计,沿淮地区20个县(属州、直隶州本州治地视同于县级区划),共产生175位进士,其中寿州16人(3),而孙氏一个家族即超过寿州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见其家族科名之盛。这固然与他们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家族尊师重教风气的影响同样也不可忽视[3]。

二、孙氏家族在义行方面的表现

“义行”即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的行为,如赈济灾民、捐款修建公共设施等。作为“俗尚忠厚”的家族,孙氏向来重视义行,《寿州志》载,孙氏二世祖孙用,号近桥,孝友淳朴,齿德兼优,捐修城垣,乐善不倦,举乡饮大宾。这是家族立足社会的重要方式,也是对族人身传言教的重要方法。《寿州志》卷二十四《人物志·义行》中即记载了大量孙氏族人的义行。如孙蟠的祖父孙芝兰,字馥若,庠生,性情孝顺谨厚,他的父亲孙明武,为乡饮宾,年高喜施与,命令芝兰举本千金生息,每年岁暮用来馈赠邻里姻娅。孙芝兰父子为族人树立了典范,因此“其后人踵行之”[2]348。寿州孙氏几乎祖祖辈辈均躬亲践行,尤其是孙芝兰之孙孙蟠通过举办石舟当铺,财力大增,屡次慷慨解囊,济贫赈灾。孙蟠殁后,他的子孙后代将这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为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我们将从教育捐助、赈灾及公共基础建设等方面分而叙之。

孙氏家族不仅重视本族子弟的教育,而且热心家乡教育的发展,屡次为当地教育积极捐款、建设教学场所。光绪《寿州志·儒林传》亦记载,乾隆丁丑(1757),孙珩倡修学宫,知州李天玺为了颂扬他的善行,于戟门外刊石立碑。《寿州志》卷九《学制》载,乾隆四十九年,孙蟠、孙克任等捐资重修学宫。嘉庆五年,孙蟠、孙克任等复捐资重修。对于孙蟠、孙克任的义举,当时寿州知州郑泰作《重修寿州凤台县儒学记》,进行了详细记载。文称,寿州、凤台分治之后,儒学未分,学宫重修于乾隆丙子(1756),二十年后,门墙凋残,孙蟠与其侄克任用过去所捐学校剩余钱财修葺。十七年之后,孙蟠、克任又请修缮,除二人之外,孙氏家族中还有孙克依、孙克伟、孙克仪、孙克佺、孙克信、孙克佐、孙绍祖、孙承祖等八人也参与了学宫的修缮[2]104。《寿州志·学校志·学制》又载,嘉庆十七年(1812),孙克任、孙克佺捐资重修事,知州沈南春作有《重修学宫记》,详细记载了二人重修学宫的始末。《重修学宫记》称,孙克任、孙克佺倡重修学宫之议,五年后始成其功,共花费一万八千余缗,皆为孙克任、孙克佺与其群从络绎捐输。在此之前,乾隆丁丑年,孙珩即孙克任的祖父,就曾参与修建学宫,距今将六十年矣,日渐魄破落,克任召集族人们,顾而慨然,于是仰承先志,购买建材,修复原有房屋,并新建了不少建筑。虽然是修复,但工程浩大,几乎等于重建。开始花费八千余缗,克任、克佺共同承担,后来又花费九千余缗。克任死后,其弟克依等任之。家族几代前赴后继,致力于此,沈南春颇为感慨地说:“一门之内,竭力急公,世德相承,累叶勿替,而兴贤毓材之地,加意整饬,尤极郑重周详,斯其有造于是邦人士也,岂浅鲜哉!”[2]104表达了对孙氏族人的由衷钦佩。

孙氏族人还积极参与书院和考棚的修建。循理书院是皖北地区著名书院,位于寿县城北,明天启二年 (1622)学正黄奇一建,明末毁于兵燹。乾隆二年重建,后来屡有修缮,孙氏族人亦参与其中。《寿州志·学校志·书院》记载,道光二年,孙克依为循理书院“增置器物”。考棚又称试院,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光绪《凤阳府志》载,孙克任,字华臣,孙蟠之侄,孙蟠殁后,心愿未曾了却,克任与族人要为他完成心愿。当时凤阳考棚逼仄,克任以钱三千余緍增置十楹,又重修学宫,计费万八千余金,未成而卒,其弟克依率诸弟继续完成[4]285。《寿州志·学校志·考棚》载,寿台试院在州治东南德化坊,道光七年,知州朱士达捐廉银一千两倡建,“州绅孙克依捐畦地为基,南北长四十一丈,东西广二十四丈,原价银一千一百四十两,又买其旁畦地取土备用,价银四百七十两”[4]125。《寿州志·人物·义行》记载,孙澍征,字问亭,岁贡生,署亳州训导、合肥教谕,补江阴训导。道光初,偕堂弟诰祖,捐献巨资倡建考棚,其父克依捐地基至一切,设法劝捐,经营缔造皆澍征与诰祖之力。孙崇祖署池州司训,教育人才务崇实学。当时寿州文庙倾圮,崇祖首先捐款,并躬督营造。孙氏家族这种热心教育的风气一直绵延不绝,孙家鼐虽然身居高位,也仍然非常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1901年,寿州公学创办时,孙家鼐曾捐银一千两(4),反映他重视教育的精神。孙家铎之子孙传檙晚年曾捐出一半家产用来维修曲阜孔庙,自己亲理其事,在工程即将竣工时,由于操劳过度而溘然辞世。此外,孙氏家族还创办了阜财学堂、蒙养学堂等,对寿州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赈济灾民及捐助公共基础建设是寿州孙氏“义行”的另一方面。孙珩,字侣苍,号艮园,附贡生,父芝兰以孝友著称。孙珩天资纯粹,望重儒林。喜潜究经史实用之学,崇信宋儒而不喜空谈。凡事躬行实践,堪称楷模。著述之暇,时常施舍周济。当时寿州城西北,涵洞经常堵塞水流不通。乾隆乙亥(1755),淮水暴涨由洞口倒灌入城,园畦淹没,百姓失所,孙珩召集工匠增筑月墙、石壩、闸门,从此水患永息,知州刘瑍勒石纪之。孙珩还修筑州城南门护岸、东门大桥,不惜花费钜万,以一人之力完成。逢到岁饥则倡议赈灾,救活百姓无数。临终时还遗命二子士谦、蟠置义田、增义学,二人“悉遵行之”[2]324(5)。由于士谦早卒,因此孙珩的遗命便落至孙蟠身上。孙蟠虽是商人,但他秉持家族传统,积极行善,热心公益。孙蟠与侄子孙克任情同父子,多行义事。寿州是淮水与淝水交汇之处,往来所经有三座桥,原本已经坍塌,孙蟠与诸侄很快将之修缮,易木以石,更在其西侧增置一桥。嘉庆五年(1800)寿州发生水灾,孙蟠向当地政府请求设二厂分男女煮粥,按口供给,前后长达三月,长官将孙蟠事迹上奏朝廷,并奉皇上口谕赐给孙蟠潘道衔,给克任同知衔。嘉庆七年,寿州又发生旱灾,孙蟠仍以粥赈灾八十多日,每日万余人,皇帝加赏大缎二疋,以示鼓励。嘉庆九年春,寿州农作物连遭歉收,百姓困乏,孙蟠复行赈粥,远方就食者日四万人,每月花费三万六千余金,并且坚辞官府为他叙功。直至晚年,孙蟠仍然坚持行善,七十寿辰时,他力辞亲友为他祝寿,命子克佺等缝制棉衣两千余件,以给贫人,又每岁散钱、米、衣物等,行之数十年不倦。

孙蟠的义举为他及家族赢得了当地百姓和官府的信任,朝廷颁给“盛世醇良”匾额,并赠予“荣禄大夫、二品顶戴”的荣誉。同时,也极大激励了子孙参与公益的热情。嘉庆十九年大旱,孙蟠侄孙克仪、孙克佺各捐资赈饥降低粮价,克仪别出资缮谯楼,设义渡,修街道,又孙克伟独捐钱二千纟昏作为修桥梁经费。孙蟠二子克佺,字尧民,贡生,继承父志,与堂兄克任一起捐资平抑粮价,所济数万人,知州沈南春上其事,叙加三级。六子孙克仿,号未斋,监生。道光中,董修试院,广济壩东门城垣,辛卯、壬辰、癸巳,叠赈水灾。咸丰中,捐助军饷,客居颍州时,又捐资守城,巡抚贾臻奖其门曰“急公好义”[2]349。孙联珠,孙蟠孙,乐善好施,随伯叔克佺、克仿助捐成文庙、考棚、城工、桥工、文昌宫、节孝祠诸善举。道光十二三年水灾,同伯克修蒸饼赈饥,冬月施赠棉衣。孙绍祖,字念修,监生,孝善友爱,喜好施与。道光辛卯(1831)大水,捐数千金赈饥。孙诰祖,字凤章,乐善好义。道光年间独力捐资,修义乘、采节烈、建节孝总坊、创试院,出巨资修东津渡桥、东门大桥,屡次赈济水灾。孙崇祖,字巢云,号岫亭,禀贡生。道光辛卯、壬辰(1832)、癸巳(1833),连年大水,百姓流离失所,崇祖倡捐赈灾,救活了很多人。咸丰癸丑(1853),营修城筹防,不辞劳苦,以致病卒。孙培根,字茂林,监生,“置义地二所,散米粟、施棺木,惠周乡里”[2]350。孙家球,字玉书,太平天国时,协助官府守城,协助修复倒塌试院,光绪四年,山西河南大饥,灾民到达寿州境内,凤颍道任兰生委托家球赈饥,“饥者食之,病者药之,殁者设义阡以葬之,立碑志其籍贯姓名,凡七阅月,劳苦备至”,观察使奖以“乐善不倦”匾额”[2]353。此外,还有《寿州志》还在其他地方记载了孙氏族人的义行,如《隐逸传》载,孙宾南,监生,潜居善乐,道光十二年(1832)大水,施舍贫人衣食。

三、孙氏家族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寿州孙氏讲究诗礼传家,以耕读为业,虽然没有出现过著名文学家,但受到家族风气的影响,族人大多能诗善文,二世祖孙用于万历戊子(1588)偕同社友立寿英会,绘图赋诗。可见早期的孙氏族人便具备一定的文学水平。孙蟠是孙氏家族第一个以文学名世之人,他早年专研经学,多才多艺,在文学、书画、篆刻等方面均有涉猎,著有《浪游凄响》一卷、《南游小草》一卷、《南游纪程》一卷、《旅窗清课》、《十洲诗文钞》不分卷、《风土记》一卷、《乐老堂印谱印存》六卷。光绪《重修凤台县志·艺文志》附录《小山嗣音》选录孙蟠诗二十六题四十一首,均为写景纪游之作,如第一首《乌镇至北新关》:“落日摇孤櫂,青含水上峰。一篙经野寺,数里尚闻钟。远笛萦乡梦,村灯照晚舂。鸡鸣过琏寺,戌鼓已鼕鼕。”[5]366诗风颇似孟浩然,清淡自然,韵味无穷,表现了作者澹远宁静的情致。王杏舒为其作传,称他“不好为诗,而自真质有奇气”,并录其诗《舆夫谣》其一曰:“宦途怕险即无险,廿首歌谣道在兹。惭愧十洲洲上客,了无风浪理钩丝。”[2]529诗风乐观豁达,颇有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境。

孙蟠曾于寿州城北筑有青琅玕馆,与友人在此雅集、赏玩、饮酒赋诗。光绪《凤台县志》卷三记载,青琅玕馆“在城北云骥山下,邑人孙蟠别业”并录吴育《青琅玕馆壁记》曰:“青琅玕馆在北山之北,地平衍,广可数亩,四山环合,郁郁芊芊,云容物态,兹可观也……余与李君及二三君子徘徊俯仰,赋菉竹之诗,不忍去,既则引觞而醉,颓然而顾。”[5]91青琅玕馆即孙家花园前身,是清代寿州孙氏的私家园林,曾名噪一时,号称江淮名园,孙氏族人在此吟诗作对、接待宾客、劝课子孙。据说孙蟠曾为青琅玕馆撰写长联,作为他一生的总结,也是平生志趣的体现,文曰:“以扁舟泛大江而东,收两浙晴岚,半入诗囊,半归画稿,往来客路三千,话游踪含烟霞余味;为名园傍小山之左,栽四时花卉,有书教子,有酒呼朋,消磨年华五十,论福分是神仙中人。”上联点出了平生的两大爱好,吟诗与作画,下联描绘了自己在园中的自在生活,课子读书及把酒言欢,说明青琅玕馆并不单纯是一座游园,而是集教育子孙、宾朋应酬、诗文创作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这也是孙蟠对孙氏家族的贡献之一。

孙蟠之后,孙氏家族涌现出不少能文之人,如光绪《寿州志·文苑传》中,孙氏族人入选者有孙仁、孙克依、孙克佐、孙克修、孙长和、孙国荣、孙清黼、孙玉田、孙树南、孙联珠、孙桂森、孙家泽、孙贯,共计十三人。光绪《寿州志·艺文志》“诗”载录有孙蟠三首,孙克依二首,孙清黼十六首,孙家泰一首,“词”有孙联珠一首。光绪《重修凤台县志·艺文志》载录孙克依、孙清黼诗各一首。无论是入选《艺文志》之人,还是选入《艺文志》中作品的数量,可以说,在当时的寿州,孙氏家族都是无与伦比的。上述诸人,有的前文已有涉及,下面我们根据光绪《寿州志》及相关文献的记载,对他们的文学创作情况加以介绍。

孙蟠的子侄辈受孙蟠的影响,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长子孙仁,号心斋,廪生,天性孝友,读书十分刻苦,病危时仍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句,有《香雪山房诗文集》行世。四子孙克佐(1781—1860),号竹田,嘉庆丙子(1816)优贡生,戊寅(1818)嘉庆帝巡幸淀津,召试二等,历任安庆府教谕,南陵、蒙城、潜山教谕,歙县训导。咸丰七年太平天国运动,开仓赈灾,奏加国子监博士衔,著有《字学寻源》数十卷、《耕渔小憩诗赋》二卷、《秋窗蛩吟集》一卷。七子孙克修(1794—1864),字竹君,国子生,善画工诗,构别墅曰“畅园”,著有《畅园诗存》二卷、《听鹂吟榭诗钞》二卷。孙蟠子侄辈中,名气最大的是孙克依(1755—1881),字慎斋,号不庵,贡生,好结交天下名士,德行堂堂,才名藉甚。平生培植学校,提拔寒微,阐扬名节,得到乡人的一致推崇。道光初年,建议举明朝广西巡抚方震孺、廪生赵炯然崇祀乡贤祠,捐地创寿台试院,分棚留考,悉出其力,晚年好古,研求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考订世次,详明款识。藏书数万卷,广锓遗文,题为“湘雪轩刻本”,如现藏于暨南大学图书馆的赵炯然《息壤集》,便是其中的一种。著有《湘雪轩诗》四卷,清光绪十六年淮南孙氏刻本,今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有藏。克依长于诗,姚鼐《湘雪轩诗钞·南游集序》记载,鲍鹤崖曾于孙克依家坐馆,多次向姚鼐称赞孙克依之贤,谓“一时名流多乐与之游”,姚鼐初不以为然,及读克依《南游集》,态度转变,称赞其诗“典雅古茂,深得汉魏人气韵”[2]530。又周大槐为《湘雪轩诗钞》作序,称孙克依“居恒用力于诗,品章条贯,森然蔚然,而不为无实之华,盖所谓有物有序者。”[2]531“有物”即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有序”指章法井然、转承有序。

入选光绪《寿州志·文苑传》的孙氏族人还有孙国荣(1789—1847),字逸亭,增贡生,候选训导。好学能诗,嗜泉石,不乐仕进。藏书甚多,考订金石文字,编次成帙,有《白云草堂文集》《香谷诗钞》《诗余读画楼琐记》等著作,晚年继承父志,刻《琅琊山馆丛书》百余种。孙长和(1800—1854),号小云,禀贡生,试用训导,池州府学训导。工书能诗,雅负时誉,著有《怀雨楼诗集》。孙清黼,字章白,优贡生,八旗官学教习,孝友直方,才华卓著,获得当时名流的一致推崇,只可惜英年早逝。工诗词,善书画,著有《碧雪山房诗集》(6)《梅花梦香乘土音释诂》。孙玉田(1793-1832),字端卿,监生。孝亲恭兄,善读书,著有《拳石山房诗集》。孙树南作为孙氏第一位举人,生平已见前文,《文苑传》称他少时苦读,与诸名人互相砥砺,诗文清隽,一扫尘氛。著有《捷云山房诗文集》。孙联珠,字星五,号榆亭,优廪生,工诗、古文词。同弟颐祖以孝友称,弱冠受知于汪巽泉学使,补博士弟子员。著有《君迁馆诗文集》《聊复尔尔斋词》《地学易简录》《星运秘旨》《太极圈子》等书。孙桂森(1789—1848),号小山,恩贡生,著有《桐花轩诗文集》。弟锡畴,亦有文名;锡嘏,道光乙酉拔贡,工诗赋,刻有《古文近体诗》。孙家泽,生平已见前文,为人丰神俊逸,文行兼优,刻有《笔花轩经艺》。此外,还有一些虽未列入《文苑传》,但同样长于文学创作的,如孙翼祖,号蕉圃,《寿州志·隐逸传》称他“工诗嗜饮,善演禽,兼精青鸟术”,著有《周易通》数卷。孙家丞,生平已见前文,工诗善文,著有《淮淝诗文稿》。孙毓筠(1869—1924),字少侯,号夬庵,孙家鼐之孙,同盟会成员,曾任安徽都督,临时参议会参议员,著有《烬余集》(诗集)。孙筱斋(1859—1935),名多干,字筱斋,以字行,著有《韩非子诗话》一卷。

以上是我们依据光绪《寿州志》,对孙氏家族文人总体情况的概括和介绍。由于家谱和州志本身记载的简略,很多孙氏文人的生平无法详考,同时上述作品绝大部分已经亡佚,如《安徽文献书目》只著录了孙氏现存文学作品有孙克依《湘雪轩诗》(7)、孙清黼《碧云山房诗集约存》两种,这也使我们无法全面了解寿州孙氏的创作面貌和特色。就目前可见的文字记载和部分作品来看,寿州孙氏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文,这与当时科举考试的要求密切相关。族人之间互相砥砺、切磋,极大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他们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佳绩。典型的如孙家鼐,虽不以文名世,却是依靠自身的文学才华崭露头角。咸丰九年殿试,孙家鼐以对联“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继羲皇舜尧;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6]257一举夺魁,这副对联暗含了清朝历朝皇帝的年号,表达了对他们的颂赞,也展示了孙家鼐出众的文学才华,因而获得皇帝的赏识。可以说,孙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促进了科举之业的成功,反过来,重视科举的传统,也推动了孙氏家族文学创作的繁荣。

注释:

(1)直至光绪廿六年(1900),石舟当铺依然存在,当时州人刘少海在北过驿巷设一当铺,与南过驿巷孙蟠开设的“石舟当铺”并称为“南当”“北当”。

(2)对此,前人已有成果专门讨论,如汪谦干《论安徽寿县孙家鼐家族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贡献》,《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汪谦干《安徽寿县孙氏家族与近代中国企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9日。这里不再重复。

(3)刘佰合、高刘《清代安徽进士群体区域分布之考察》,(《合肥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51—56页)。清代凤阳府七县的进士数由高到低分别为定远24人、寿州16人、怀远县13人、凤阳县8人、凤台县4人、灵璧县2人、宿州1人。

(4)光绪三十二年(1906)《寿州公学捐款题名记》碑文记载:“政务院大臣、文渊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州人孙家鼐捐银壹千两。”

(5)光绪《寿州志》,卷二十三,第324页。光绪《寿州志·义行》“孙蟠”也记载:“父珩临终以义事属二子,使行之。”

(6)吉林省图书馆藏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孙清黼撰《碧雪山房诗集约存》不分卷、《碧雪山房小草》一卷。

(7)《安徽文献书目》(安徽省图书馆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年)著录:“孙克依 《湘雪轩诗草》四卷,清嘉庆一二年刊本;《湘雪轩诗》四卷,清光绪淮南孙氏重刊本。”二者为一书二名。

猜你喜欢
寿州孙氏孙家
去常熟
LARGE TIME BEHAVIOR OF THE 1D ISENTROPIC NAVIER-STOKES-POISSON SYSTEM*
去常熟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孙氏手术治疗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疾病初步经验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鸟巢大作战
大钟惊魂
玩转正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