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豫皖邻接地带方言语法研究现状与前瞻

2022-03-17 00:23杰,于
关键词:皖北副词方言

刘 杰,于 芹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引言

汉语方言研究主要包括语音研究、词汇研究和语法研究三个方面,语音方面的调查与描写较为丰满充分,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与此方言研究大局一致,苏鲁豫皖邻接地带的方言研究整体也是这种情形。本文仅从方言语法角度综观苏鲁豫皖邻接地带的研究现状。本文所指“苏鲁豫皖邻接地带”的核心地带覆盖区域主要为江苏徐州市,山东菏泽市,河南商丘市,安徽宿州市和淮北市,同时兼及距离以上核心地带稍远的区域,比如江苏的连云港市、宿迁市等,山东的枣庄市、济宁市、临沂市等,河南的周口市、开封市,安徽的亳州市、六安市、蚌埠市、淮南市等,大体而言,基本覆盖了江苏省北半部分、山东省的南半部分、河南省的东北部分、安徽省淮河以北部分。以上区域主要是从地理上说的,从方言分区上看,苏鲁豫皖邻接地带,尤其核心地带属于中原官话区,从稍小一点的方言区片看,根据贺巍[1-2]、《中国语言地图集》[3-4]、赵日新[5]等,苏鲁豫皖邻接地带内部的方言区片前后划分有不小的变动或差异,总体可以概括为划分依据语音,前后变化较大,由于对本文讨论的问题几乎没有影响,不详细重述各家对这一四省邻接地带方言区片划分的具体细节及其异同之处。

本文所获文献来自中国知网,包括学位论文。搜索文献的主要方法是先以以上地市的名字为题名获得一部分文献,然后以每一个地市所辖的县名为题名搜索获得其他文献,这样获得文献大体就不会有较多遗漏,但遗憾的是,鉴于文献太多,本文只能选择比较重要的进行讨论。

一、苏鲁豫皖邻接地带的方言语法研究

现有研究从关注的范围和类型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综合研究、某地方言语法的专题研究、方言语法现象的个案研究等。

(一)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对某地方言的整体研究,其中含有语法部分;对某地方言语法的整体研究。

1.对某地方言的整体研究

某个区域方言的研究或某个区域方言研究的整体思考,如苏晓青、吕永卫[6]、殷焕先[7]、朱晶松[8]关于徐州方言的总体讨论,贺巍[9]关于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分区和特点的研究,颜峰[10]、邵燕梅[11-12]关于郯城方言的区属及性质的整体研究,万连增[13]对赣榆方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刘宁波[14]对江苏徐州贾汪地区的方言进行了总体研究,李靖[15]对比讨论了阜阳与南阳两地的方言特点,刘芳芳[16]在地理语言学视角下对江苏连云港东海的方言开展了另一个角度的思考等。

以上整体思考和研究涉及到了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的很多区域和地区,为我们开展苏鲁豫皖邻接地带方言语法的比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对某地方言语法的整体研究

某个区域方言语法的整体研究,李申[17]关于徐州方言的某些语法现象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讨,陈建伟[18]对临沂(相公)地区的方言语法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殷相印[19]关于微山方言语法的系统研究,吴晓红[20]对安徽颍上县境内的方言不少语法现象开展了研究,周琴[21]关于江苏泗洪方言的语法研究,岳刚[22]对安徽蚌埠五河方言的语法研究,欧士博[23]对山东巨野方言的某些句法现象的考察,张鲁明[24]关于江苏淮安方言语法的总体研究,侯超[25]对皖北中原官话语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张琳琳[26]关于山东境内运河流域方言的语法研究讨论,刘杰[27]以萧县话为代表系统讨论了皖北中原官话中的时间范畴、程度范畴、语气范畴等方言语法问题。

以上对某地方言语法进行的整体研究和讨论涵盖了山东枣庄、临沂、济宁、菏泽、运河流域等诸多区域,江苏徐州、泗洪、淮安等地,安徽阜阳、蚌埠等皖北地区,这些地带或区域整体处于苏鲁豫皖的邻接地带,因此这些关于区域方言语法的总体讨论和系统研究为我们下一步的系统比较研究做了很好的前期工作。

(二)某地方言语法的专题研究

对某地方言语法的专题研究既是热点,也是难点,当然也是成果较为突出的一部分,由于语法内部的系统丰富、复杂、多样,方言语法专题的研究也呈现多点开花的情形。

1.形容词

方言形容词研究是方言语法研究的热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张爱民[28]关于徐州方言中一些主要的形容词的讨论,徐红梅[29]对涡阳话中的形容词程度的表达方式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宋艳[30]讨论了山东枣庄话中的状态形容词,曾明奎[31]系统梳理了嘉祥方言状态形容词的构词方法及特点,宋彦云[32]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江苏东海县方言中的的形容词类型等。

2.副词

方言副词是方言语法研究的另一热点,庞可慧[33-35]对河南商丘的的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进行了非常系统精细的分析梳理,成果比较突出。此外,李晨[36]对民权方言中的揣测类语气副词开展了研究。山东与河南、安徽、江苏邻接地带的副词研究也比较集中,如许凤香[37]关于山东鄄城方言中的某些特色副词研究,邵圆圆[38]对枣庄方言副词的研究,刘丽[39]对济宁嘉祥方言有特色的副词的研究,荣伟[40]对临沂境内沂水方言的程度副词的研究,郭辉[41]集中讨论了淮北方言的副词类型,刘杰[27、42]较为全面地讨论了萧县话的表示程度的各种方式,尤其表示程度的副词等。

3.代词

代词的研究主要是徐红梅[43]讨论了皖北涡阳方言中的代词,庞可慧[44-45]分别研究了河南睢县方言的人称代词以及商丘方言的人称代词,比较亮眼,李素英[46]对菏泽曹县话中的人称代词进行了梳理研究,郭辉、郭迪迪[47]比较分析了皖北濉溪方言与秦晋方言中的代词等。

4.动词及相关研究

动词及相关研究的文献主要是张爱民、杜鹃[48]关于徐州方言中动词形态变化的考察,黄平飞[49]较为系统地讨论了蒙城方言的动词,郭辉、郭迪迪[50]讨论了淮北方言的体貌系统,王芮[51]研究了江苏连云港赣榆方言中的动词重叠现象等。

5.介词

介词的专题研究主要有邢昌义[52]关于菏泽东明方言的介词的讨论,王琴[53]从历史比较角度考察了皖北中原官话的介词,董晴晴[54]关于江苏徐州沛县中原官话中的介词研究,代灿灿[55]对蒙城方言中的空间介词的整体研究等。

6.语气词

语气词研究的重要文献是徐红梅[56]对安徽涡阳话常见语气词的讨论,张德岁[57]关于宿州方言中常见语气词的细致分析,刘杰[58]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萧县话中的语气词等。

7.其他语法专题研究

关于量或程度的研究,主要是张德岁、蒋宗霞对皖北方言中表达程度的几种常见方式的讨论,孙盼盼[59]系统研究了江苏连云港灌南话中的程度范畴,宋艳艳[60]则总体探讨了山东枣庄方言中的量范畴,姜浩、王琴[61]对皖北方言中的主观量以及主观大量的表达进行了讨论等。关于方言时间表达的文献主要是魏小红[62-63],主要讨论了皖北方言的时间表达问题,刘杰[27]系统讨论了萧县话的时间范畴及其表达方式。

(三)方言语法现象的个案研究

方言语法的个案研究是方言研究的特色之一,也是方言语法研究渐次深入的重要表现,成果比较突出。

1.格式个案的研究

(1)疑问句研究

疑问句研究是个热点,姜红[64]关于安徽霍邱话中“克—NP”问句的讨论,王琴[65]聚焦到阜阳方言“可VP”疑问句和反复问句的讨论,胡利华[66]关于安徽蒙城方言中“可”字句的讨论,张芊[67]对于蒙城方言中“可VP”问句的讨论,侯超[68]则宏观讨论了皖北中原官话中“可”类问句的性质及其归属的问题,唐浩、王芳[69]系统分析了江苏东海(驼峰)话的反复问句。

(2)某些句法格式个案的研究

对一些句法格式个案的讨论文献不少,主要如赵怀印[70]讨论了霍邱话中一种有特色的动词重叠句,吴永焕[71]则对山东郓城方言中的一种方位词重叠现象做出了细致分析,颜峰、徐丽[72]讨论了郯城方言中叫字句以及相关的句式,于芹[73]较为系统分析了临泉话中“给……啷”这种较具地方特色的比喻格式,殷相印[74]讨论了微山方言中表达语义的构造“动词+着”,邵平和[75]讨论了山东单县话中“上/下+宾语”这种结构,刘杰、于芹[76]则对皖北方言中“VV的”这类动词重叠形式进行了细致梳理分析,郭辉[77]讨论了淮北话中的“拜”字句,张德岁、唐爱华[78]分析了皖北方言中“V+搁+N(L)”的表达形式,于芹[79]梳理了皖北方言的“很+VP”并同时讨论了“很”的来源。袁伟、朱德康[80]分析了江苏睢宁话BA式形容词一种表程度量级的重叠式等。

2.词类个案的研究

实词的个案研究主要如吴继光[81]对徐州话中“肯”“很”“管”三个词语的细致分析,吴继光[82]精细讨论了徐州方言中的非轻声“着”,张爱民[83]则对徐州方言中的詈词“丈人”在词义词性变化以及句法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王彬[84]详尽分析了淮北方言中动词“剋”的丰富用法等。也有不少关于虚词个案的研究,主要如苏晓青、吕永卫[85]对徐州方言中“来”的细致数理分析,蔡华祥、方环海、刘营营[86]则分析了丰县方言中“喽”的使用特点,张德岁、唐爱华[87]探讨了宿州方言中的介词“给”等。

二、苏鲁豫皖邻接地带方言语法研究的整体特点与前瞻

(一)苏鲁豫皖邻接地带方言语法研究整体特点

苏鲁豫皖邻接地带相关的语法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和重要进展,整体呈现出以下四个突出的特点:第一,覆盖区域逐步扩大,关注的方言区片逐步增多,触及到了邻接地带的各个区片,大的区域,如亳州、阜阳、宿州、淮北、徐州、连云港、菏泽、枣庄、临沂、济宁、山东运河流域、商丘、开封等地的方言语法都覆盖到了,小的区域,如费县、郯城、赣榆、平邑、贾汪、东海、太和、微山、颍上、泗洪、五河、巨野、淮安等地的方言语法也都有了整体的研究;第二,方言语法专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如形容词、副词、代词、动词、介词、语气词、程度、时间、问句、儿化、因果复句、比较句、名词、重叠、空间表达、亲属称谓、补语等专题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三,方言语法个案研究多点开花,既有对某些格式的较为集中的讨论,如问句的多方位研究,也有对个别格式的解剖式挖掘,如动词重叠句、方位词重叠、表进行句式、比喻格式、叫字句、给字句、感叹句等,既有诸多实词个案的研究,如对个别动词的精细描写,也有很多关于虚词个案的考察,如对“来”的集中关注,对语气词、介词、副词、后置词等虚词个案的精彩讨论等;第四,对方言语法的研究角度逐步开放、多元,大部分是共时的描写,也有一部分历时的考察,有不同区域的方言语法比较,也有句法、语义、语用的多角度综合。

(二)苏鲁豫皖邻接地带方言语法研究前瞻

汉语丰富的方言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不可或缺部分,汉语方言的研究,既是汉语共时与历时研究的必有一环,更具有跨语言或普通语言学的重大意义,基于此,苏鲁豫皖邻接地带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拓展深化:第一,依然需要区域方言语法的全面描写与系统深化,这是汉语方言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全面描写主要指方言区、区内方言片、片内方言点、乃至更小方言区域的语法调查描写首先能够与当前国内的方言区片划分对应起来,其次也需要不依据或不受限于现有方言区片划分,自由选择方言点进行方言语法调查描写,再次还需要基于一个相对周全、科学的方言语法调查系统,目前还缺乏一个这样的调查系统。系统深化指要把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些共识性研究方法和原则运用到方言语法的研究中来,比如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要相互对应、相互渗透、相互验证,句法、语义、语用等相结合的研究,韵律与语法之间的互动等。总而言之,汉语方言语法的全面描写与系统深化必须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提升方言语法研究,方言语法的基础性研究才能更扎实、更有价值。第二,要有基于区域方言语法调查描写基础上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既包括方言区之间、方言片点之间的较为全面的比较,也包括不同区片点之间某一范畴、某一格式、某一语法要素等或大或小的比较,目前看来,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突出的成果也不多,亟需强化。第三,继续强化基于调查与比较基础上的共时和历时研究的结合,提高方言语法研究的理论品质,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基础的调查研究,没有方言语法事实的系统充分研究,没有系统的比较研究,与方言语法相适应的理论就不可能出现。第四,亟需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协同攻关,方言语音的协同攻关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大大推动和提升了汉语方言的划分,相对而言,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的协同攻关研究还非常不够,词汇和语法之间又难以割舍,往往融为一体,因此,国家和社会层面协同攻关十分必要,这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确实加快了,研究队伍大大扩大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但是距离汉语方言语法系统的呈现尚需时日,距离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成熟也需要不短的时间,在这个重要节点,加强不同省域邻接地带的方言区片方言语法的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是深化提升方言语法研究、方言研究、方言划分研究的重要一环,也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只有方言挖掘深透了,文化的挖掘才有可能深透。

猜你喜欢
皖北副词方言
方严的方言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方言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