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婧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2016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势崛起和“互联网+”战略的全面施行,网络媒介成为新时代高校师生获取资讯最重要的方式,深刻考验着教育管理部门的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置危机成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核心问题。
鉴于此,本文选取上海自2019年起发生的舆情热度较高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为样本,在对其特征进行总结和描述的基础上,研究各类媒体的影响力、可信度和传播路径,以期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为我国教育部门开展危机管理、高效应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提供参考。
本文以上海10家主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和各高校政务平台为研究对象,按照阅读量超过5000条、点赞数超过1000条的标准,共获得2019-2020年优先原始数据5501个,对样本事件类型、涉及群体、传播媒体、传播途径、参与级别、信息发布及时性、问责情况、处置效果等进行详细记录。总结出上海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以下特征:
重点高校更易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热点。频发顺序依次是:部属高校(39.17%)、市属一本高校(30.8%)、市属其他高校(17.5%)、民办高校(12.5%)。上海教育网络舆情事件出现了由逐层递减的趋势。重点高校因为受众面较广,网民参与网络评论的积极性高,因此受网络舆论关注的程度也高。
不同时期网络舆情事件关注的重点不同。我们将样本舆情事件划分为4类:科教体娱、校园庆典、民生服务、文明建设四类。通过将样本分类发现,各类型事件频次分别占到16.06%、27.01%、34.31%、22.63%。网络舆情事件关注重点受时间和当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民众关注的内容不同。比如2019年,上海两会、“我和我的祖国”高校网络拉歌活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为热词。而2020年,无论是报纸、网络还是两微讨论,舆情热度比往年大幅提高,疫情防控成为持续关注和报道的重点议题。。
对两年调查样本中的5501件高校网络舆情影响力测评,主要从权利取向和专业取向两个方面来设立,设立一共有17个题项。
对高校政务平台的17个题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旋转,不限制因子数目,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可以得到三个因子。新闻专业素质和社会关怀合并成一个因子,新闻技巧、有用性和权威性三个因子合并成为一个因子,媒介操守作为单独的一个因子。F1、F2、F3分别为社会关怀、权威性和媒介操守。高校政务平台的影响力如表1.1显示。
表1.1 高校政务平台价值取向判断维度表
对主流媒体的17个题项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旋转,不限制因子数目,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将新闻专业素质和社会关怀合并成为1个因子,新闻技巧、有用性和权威性3个因子合并成为1个因子,媒介操守还是一个单独的因子。F1、F2、F3分别为社会关怀、权威性和媒介操守。
表2.1 主流媒体价值取向判断维度表
对其他媒体的17个题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旋转,不限制因子数目,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但是在维度设计上有差异,显示为4个因子。在删除负荷值不明显的因子之后,同样得到三个分析因子。其他媒体的影响力维度见表3.1。
表3.1 其他媒体价值取向判断维度表
对高校政务平台、主流媒体、其他媒体的网络影响力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可以发现,主流媒体的报道质量略高于高校政务平台,并且各个指标的得分差距又具有显著性。但是高校政务平台和主流媒体的各个指标得分的高低顺序基本一致,“媒体有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都是得分最高的题项,“权威性”“提供有用信息”“迅速及时,有时效性”是另外几个得分较高的题项。而得分较低的几个题项是“不发布虚假广告”“广告比例适当”“不刊播有偿广告、软广告”。
而对其他媒体的各项质量统计比较发现,多项指标的平均得分明显低于高校政务平台和主流媒体。在具体的题项中,“新闻报道迅速及时,有时效性”“提供生活中有用的信息”这两个题项的得分最高。
从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但是高校政务平台逐渐作为高影响力节点出现,在向他人传播思想方面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甚至有时能超过其他媒体和高校政务平台的传播力,并影响着互联网的议程设置,成为控制网络舆情走向的部分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