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君,温强,朱晓妹,杜辉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城市形态,是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应用普及化和产业高端化的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1]。经济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而城市经济是由各个产业构成的有机体。智慧城市推动下的经济应该是一个相互依存度较高的产业链,从培育、生产、销售、应用、服务等各环节都能实现实时监控与有效互动[2]。智慧城市的建设,产业是基础,包括产业的智慧化和对产业的智慧管理。通过产业的智慧化,形成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产业体系,包括基础智慧产业(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软件行业)、提升型智慧产业(传统产业:智能制造、现代建筑业、现代农业)、智慧产品制造业(产品制造业:移动智能终端、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慧服务业(服务业:互联网金融、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电商、智慧物流)。对产业的智慧管理,则是通过建立城市产业监测、预警、服务、决策体系,整合城市产业、企业、人才等数据,直观展现城市产业运行、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创新环境营造、产业生态构建以及各重点产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供求等情况,进一步通过相关模型对标重点产业发展质量评价、产业聚集度分析、产业上下游分析、企业迁徙分析、人才流动等,为城市产业集群、企业活力以及人才相关分析画像,使政府部门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城市产业的活跃现状与未来变化趋势,变产业发展、宏观经济的事后监测为事前的规划和预测、事中监测及风险预警,为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产业发展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产业发展的掌握、分析和预测是实现产业智慧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科学、准确的分析预测才能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确保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因此,我们构建了产业智慧化管理系统(见图1),包括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图1 产业智慧化管理系统
数据层通过统一数据平台将不同来源、不同部门、不同采集方式、不同形式的多源异构城市时空大数据进行融合。如可以通过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局、市商务委、市文化局、市旅游委、市科委、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政府获取企业相关数据;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视频识别等智能技术开展人群流动情况的动态感知试点,在公交、地铁、商场、车站、大型活动场所等公共场所建立人群流动动态感知信息网络,获取人口相关实时信息[3]。然后,通过统一数据平台将复杂异构的城市时空大数据进行融合;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城市不同尺度的实体在信息空间中进行数字孪生重建;通过空间智能技术对城市运营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模拟、决策、设计和控制;通过开放式开发框架提供面向城市各项业务的二次开发环境,避免不同业务之间共性化操作的重复性开发工作,并保证数据的统一维护[4]。
平台层构建了产业、企业和人才三个模块,因为企业是构成产业最基本的单元,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中,产业模块的指标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地位、产业贡献、产业体系、产业布局、产业关联度、产业需求等;相关模型包括产业集聚模型、产业与城市承载力耦合模型、产业招商模型、产业链透视模型等。企业模块的指标包括企业规模、性质、类型、数量、效益、税收、迁移、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数字化转型等;相关模型包括企业选址模型、企业迁移模型、企业潜力模型、企业风险模型等。人才模块的指标包括人才供求、人才结构、人才流动、人才引进、人才培训、参保人数等;相关模型包括人才供求结构模型、人才国际化率模型、人才虹吸模型、人才流入流出模型等。通过三个模块的相关指标和模型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实现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综合管理模式。
应用层主要是通过面向产业发展不同环节的应用系统,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状况、重点产业发展新动向,实现对城市产业发展(包括事前的产业发展预测和规划,事中的产业发展监测和预警以及事后的产业发展评价)实现高效的、自动化的调控和指导,以提高城市产业管理的效率。如可以通过对城市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总体情况进行比对,发现优势和不足,有效指导产业规划和精准招商;有针对性地实施政策,扶持重点企业,发掘高潜力企业,有效地监控和预警企业风险;协助有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融资。也可以借助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产业分析应用系统,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条件、产业基础、企业状况,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产业布局、企业分布、人才供求等因素,综合判断城市经济和各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辅助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地。
产业智慧化管理的目标用户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个人。希望可以为政府精准施政、招商引资等提供决策支撑,明确城市产业发展与优化方向;为企业选址、用人、制定发展战略;为公众选择就业城市、行业、企业以及参与相关专业培训提供决策依据。
1)从政府角度看
在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过程中,通过新设备和技术的采用,构建起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方位的数据采集、计算、传输、储存、分析等服务,尤其是通过北京大数据交易所的建设和运营,建立起数字化的“服务土壤”,实现对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全方位数字化服务。按照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要求,对政府目前的数字治理模式进行变革,在组织机构、服务流程、数据处理等方面做出调整,实现对北京高精尖产业管理中的实时动态掌握、产业相关分析、情况预警、大数据决策支持、产业生态协同等服务。
2)从企业角度看
一方面,建立在企业大数据和分析模型基础上的应用系统不仅可以为产业分析提供基础,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北京智慧城市建设所形成的丰富的“智能”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如基础、常规的营商环境服务等,尤其是数字化、数据、产业生态等方面的“新基础设施”服务,快速进行数字化转型,生成数字化业务体系、创新体系和数字化运营的管理体系。
3)从公众个人角度看
建立在人才数据和分析模型基础上的应用系统不仅可以为产业分析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公众个人的城市选择、行业选择、职业选择、城市居住区域选择、医疗机构选择、交通出行方式选择、接受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决策提供较为客观的判断依据。
产业智慧化管理应用系统主要从产业、企业、人才三个层面,智慧监测监控、智慧业务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决策四个方面构建。基于该系统可以实现将城市产业数据进行全面聚合,基于产业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城市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提前研判供应链安全及卡脖子环节;合理分配产业资源,提供精准服务,同时对接外部合作,完善产业生态。
从产业层面来看(见图2),智慧监测监控主要包括产业运营状态、产业发展质量评价以及产业就业带动情况等方面;智慧业务管理主要包括产业发展预警、产业智慧化支持以及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等方面;智慧服务主要包括产业支持政策(如金融、技术、信息化等)、产业创新环境、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智慧决策主要包括产业规划制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
图2 产业智慧化管理应用系统(产业层面)
从企业层面看(见图3),企业运行状态智慧监测监控包括企业运行状态、与产业链互动状态、竞争和评价等方面;企业运营智慧业务管理包括产品和服务交付、客户体验和客户关系、商业模式完善等方面;企业智慧服务包括政策传播和事务办理、产业链协同、资源/要素的搜索获取等方面;企业智慧决策包括市场机会感知与捕捉、技术和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
图3 产业智慧化管理应用系统(企业层面)
产业智慧化管理应用系统中人才子系统(见图4)主要对产业内人才供求、人才流动等进行静态的统计分析和动态的实时追踪;能够对产业人才布局实现全景式预览,为产业人才智库汇聚优秀人才,为产业和企业战略布局提供人才战略支撑;为产业人才引进、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障等服务性工作提供及时、动态信息,为产业布局优化、人才优惠政策制定和创业就业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产业智慧化管理应用系统大数据主要来源于文化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社保信息服务平台、公共数据服务中心、留学归国人员信息服务平台、产业园区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人才信息服务平台等。
图4 产业智慧化管理应用系统(人才层面)
产业智慧化管理主要应用于产业、企业、人才等层面的监控检测、业务管理、智慧服务以及决策。
应用场景:监测城市承载力与重点产业发展的平衡性。
智慧城市通过各项数据的运算处理,可以评估出城市的承载能力与产业的需求空间,使城市承载力与产业发展实现较为科学的平衡发展。根据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一方面通过构建承压类、压力类以及协调类指标构成的城市承载力指标体系对城市承载力进行评估;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的规模与效率、结构与体系、功能与创新、基础与环境等方面对城市重点发展产业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大数据运算评估城市综合承载力,在重点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运用耦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平衡性。
应用场景:基于全域大数据的企业运行状态感知、计算和监测,实时反映企业运行“健康状态”。
“智慧城市”的建设,搜集、积累和储存了全方位、无死角的企业外部环境数据、企业与环境交互的数据、企业自身运行状态的数据。这些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蕴含了企业系统运行的状态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挖掘和分析,可以实时反映企业的“健康”状态,为企业科学、合理决策,改善运营,以及为稳定城市产业的微观构成夯实基础。
应用场景:构建人才链与产业链高度匹配下的双链驱动产业发展。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服务。通过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建设,实现人才信息透明、安全、准确,助推产业创新发展和智慧城市发展管理。通过搭建人才数据应用平台,连接智慧政务、智慧社保、智慧人才库等,将人才属性数据导入,使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人才的基础属性、工作属性、专业属性等数据画像分析人才供给的缺口和引进方向,同时对接企业需求的人才属性数据及人才流动数据,从创业资金支持、创新团队建立、创业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精准支持、对接和全方位服务,提高人才智慧管理的综合水平、决策效率和实时匹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