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澄阳幼儿园 席笑旦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游戏化的项目,我园从教师转变、环境改造、课程架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切实做到“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初步构建了一套富有园本特色的游戏化课程体系,让教师在“阅”《指南》(全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成长、“悦”教研中共建;幼儿在“阅”环境中改变、“阅”自然中生成主题活动。在步步落实课程游戏化中,师幼共同成长。
近几年,大多数幼儿园都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课程游戏化,这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种路径。在“课程游戏化”实施之初,我园很多教师提出疑问:“什么是‘课程游戏化’?”在经过一系列实践后,我园教师切身体会到:所谓课程游戏化不是把幼儿园所有的活动都变成游戏,而是在确保基本游戏活动时间的同时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的各类活动中,包括一日生活、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要确保儿童的游戏权,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愉悦地进行游戏,真正落实课程游戏化。
我园把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作为幼儿园发展的核心,经过深入的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一套以“阅生活,阅自然,阅成长”为核心的课程游戏化体系。
虞永平教授说过:“课程游戏化要尊重幼儿园课程传统,珍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经验,所建设和采用的课程应与《指南》进行对照。”因此,我园在开展课程游戏化的时候,没有一味地推翻之前的做法,而是在之前绘本“阅读”课程的基础上,反思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局限与不足。基于陈鹤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理论,我园加大了“阅”自然的力度,深度挖掘幼儿户外自然游戏活动的内涵,在对幼儿小组探索活动的追踪观察中,鼓励教师链接、对照《指南》,多问问自己 “为什么观察这个幼儿”来确定观察目的和重点,聚焦幼儿的游戏行为。
对照《指南》,教师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了针对性的了解,在剖析幼儿的行为案例中提升了观察、指导能力,能够更加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帮助幼儿更好的发展。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深入,我园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有了明显转变。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了解、支持、引导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园以多种形式聚焦问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
教研之初,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不会写行为实录,对于观察目的比较模糊。于是在研讨中,园部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学会写行为实录,引导教师在活动中围绕“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怎么记录”三个问题客观地进行记录,根据既定的目标有方向地关注幼儿行为。
不同教师的观察角度也是不同的。为了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儿童、丰富观察角度,我园组织教师对同一游戏区不同幼儿的观察实录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幼儿行为要点,及时调整游戏内容,激发幼儿深入持续地活动。
幼儿教师不是全能的,也会遇到很多不了解的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地学习交流。在课程“三叶草”教研之初,孩子们对三叶草兴趣盎然,但是教师对三叶草却知之甚少。当发现这种情况后,除了老师自我学习之外,园部还组织老师去实地进行观察研讨,通过团队建设来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深入和推进,园区环境改造成为了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园北门的东边原来是一大片竹林,但是被栅栏围了起来,不仅无法发挥其作用还占了大片地方。我园征集教师的意见对场地进行改造,把原来的竹林改造成了种植区、小池塘和休闲区。有了这样一块多功能区,孩子们的一日生活就更加丰富了。零碎的时间,孩子们都会来种植区照看自己班级的植物——施肥、松土、浇水、搭架子等,另外还会照顾小鱼,累了就在旁边的休闲区坐一坐,或者拿起画板画一画周围的一草一木、一鱼一虫。
游戏的生活很欢乐,老师从看管孩子变成了和孩子一起“享受”田园生活,“幼儿在前游戏,教师在后观察”。
竹林旁的水泥地,总有孩子反映“司机在马路上胡乱骑车,不遵守规则”。因此,教师组织孩子们商讨:“有什么好办法能让骑车的人遵守规则呢?”孩子们灵机一动,想出了在地上画交通规则线来提醒司机和行人,于是地面上有了双黄线和箭头。孩子们自主商量分配角色:有的做司机,有的当交通警察,还有的当行人和乘客。孩子们还自发从家里带来了警帽,戴在头上,别提有多神气了!
教师从之前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总是冲到前面提醒“不可以这样!”,到现在退到孩子身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观察孩子的游戏上。环境的改造不仅让孩子们的游戏更丰富了,也让孩子们的游戏更安全了。
幼儿园东侧的一处空地一直没有开发,慢慢就变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大班孩子在寻找户外创作的空间时,和教师商讨组成了“创美”小能手——孩子们把花坛刷成了美丽的间隔色;正值班级开展《花格子大象》绘本阅读,孩子们从资源室找来了许多废旧的席子、滚筒、轮胎、PVC管、椅子、纸筒等,和伙伴一起设计、布置格子世界;孩子们把滚筒涂成彩色格子,加上两个大耳朵,把水管往中间一插,一只花格子大象就做好了。孩子们在参与环境改造的过程中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人。
合理设计园区空间,营造了良好的游戏氛围与环境,为丰富游戏形式创造了条件,极大地带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与实施。
我园在落实课程游戏化的时候,特别注重户外自然游戏。教师通过观察儿童的兴趣、倾听儿童的心声、记录儿童的想法来了解儿童,并不断调整活动目标、内容、形式,生成适宜儿童学习的主题活动。
一次大班户外游戏,孩子们对草地上一簇簇的三叶草产生了兴趣。“咦!这是什么草?怎么会有这么多?它有三片叶子,会开花吗?”孩子们边看边议论着。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我们滋生了开展“三叶草”活动的想法。孩子们对幼儿园里自然生长的三叶草感兴趣,我们可以开展什么活动来让孩子们有所收获呢?怎样去用好这块自然的环境资源,给孩子带去更多的发展呢?
园部根据幼儿的兴趣,组织教师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讨并抛出话题:我们可以创设怎样的环境、组织什么活动来让孩子们在探索三叶草的活动中获得新的经验?研讨会先由各小组教师说说游戏区域的一些做法,再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最后大家初步达成了从三叶草的外形特征、生长变化、功效特点等方面开展探究性、系列式活动的想法。
接下来是活动时间,孩子们自主观察和探究,带着纸和笔在草坪、菜园间的三叶草区域中忙碌,用不同的方式形象地记录不同种类的三叶草——原来三叶草的根、茎、叶都是不同的。孩子们观察三叶草有新发现时会异常兴奋,并召集同伴一同观察、探究。特别是孩子们发现了红花三叶草下面的根是块状的,像个“小萝卜”,而白花三叶草的根则是须状的,他们特别有成就感。
孩子们还想到了把两种三叶草种植在自然角的透明水瓶、泥盆里来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以及根、叶的变化。
为了顺应孩子们的活动需要,我们创设了相应的环境,在科学区里设置了三叶草探索区,提供书籍、图片等让孩子们了解三叶草的相关知识;在自然角用水培、土培方式进行三叶草的种植,让孩子们观察记录;在美工区提供美术材料,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三叶草,并进行展示;在日常活动中增设“三叶草分享”活动环节,孩子们有的分享活动中的一些发现、有的分享三叶草的科普知识。正是这些丰富、自主的三叶草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对三叶草有了更多认知,更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探索欲望。
随着三叶草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们对幼儿园里生长的草本植物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注意到三叶草是3片叶子的,小菜园的金花菜也是3片叶子的,但金花菜不是三叶草,而是一种蔬菜。在开展的关于三叶草的药用活动中,孩子们还去寻找幼儿园里有哪些草本植物是可以入药的。
在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的系列活动中,观察是由师幼共同完成的。幼儿在实施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跟进式的观察幼儿中整合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协助幼儿解决问题。
幼儿是活动的主导者,由幼儿自主探究、师幼共同观察完成的课程游戏活动一直在我园持续着。我园巧妙地把儿童本位和自然资源、游戏内容、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在落实课程游戏化的同时让其落地生根。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变得更加自主、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