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草清肝汤对湿热中阻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患者Hs-CRP、AFP、HBV-DNA及肝功能的影响*

2022-03-17 09:54戴朝明陈念昭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活动期乙肝黄疸

戴朝明 靳 松 陈念昭

温州市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下称乙肝)是一种感染时间超过6个月,以黄疸、乏力、厌油腻、上腹胀满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十分常见[1]。我国乙肝发病率为7.18%,是导致我国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2]。乙肝病毒感染是发病的关键,患者肝细胞存在炎症反应,炎性因子水平失调[3]。湿热外感是乙肝发生的重要病因,二草清肝汤是我院治疗本病的常用方剂,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20年7月于温州市中医院就诊的湿热中阻型乙肝活动期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5~45岁,平均36.81±3.84岁;乙肝病程2~25年,平均9.75±1.63年;活动期病程1~16周,平均3.61±0.57周。观察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23~47岁,平均35.73±3.96岁;乙肝病程2~22年,平均10.27±1.85年;活动期病程1~16周,平均3.61±0.57周。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乙肝活动期[4]:①患者黄疸,乏力,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厌油腻;②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V-DNA水平升高;③肝功能异常,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大于两倍正常上限。湿热中阻型[5]:患者主要症状黄疸、腹胀,次要症状乏力、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1.3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乙肝(慢性)活动期诊断标准,已确诊;患者纳入研究前签署受试知情同意书;中医证型为湿热中阻型;年龄大于18岁;4周内未接受其他研究者;既往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且为乙肝病毒引起。

1.4 排除标准:已发展为肝硬化者;受试药物过敏;肾功能异常;合并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其他病毒性肝炎者;妊娠期妇女;既往已行抗乙肝病毒治疗。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二草清肝汤加减治疗,组方:茵陈、垂盆草、鸡骨草、茯苓各15g,川芎、丹参、郁金、泽泻、香附各10g,炒麦芽、炒谷芽各20g,甘草3g。便秘者加大黄9g;湿重者加佩兰、藿香各15g。由中药房统一提供,煎煮成300ml。每日1剂,分2次服用。两组均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甲胎蛋白(AFP)改善情况。由我院检验科生化免疫流水线(罗氏coba8000)测定。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改善情况。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中医总症状积分情况:生活质量评分[4]满分100分,共20个因子;症状积分[5]:依据严重程度,主要症状分别为2分、4分、6分,次要症状分别为1分、2分、3分。

1.7 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黄疸、上腹胀、厌油腻等症状消失,中医总症状积分降幅达75%~95%,肝功能明显改善,ALT降幅>75%或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上述症状改善,中医总症状积分降幅达30%~74%,ALT降幅达50%~75%;无效:治疗后病情未改善[5]。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值分布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卡方检验统计总有效率,P<0.05提示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功能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肝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肝功能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41.29±4.83*#62.15±6.38*例数42 42 TBIL(μmol/L)治疗前51.73±6.35 49.27±6.58治疗后16.27±3.81*#28.15±4.17*ALT(U/L)治疗前261.47±39.61 263.64±38.92治疗后57.29±6.80*#85.06±27.84*AST(U/L)治疗前130.91±15.63 128.07±14.98

2.2 两组血清HBV-DNA、AFP、Hs-CRP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HBV-DNA、AFP、Hs-CRP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HBV-DNA、AFP、Hs-CRP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6.81±1.07*#10.17±2.93*例数42 42 HBV-DNA(×105)治疗前53.64±6.59 54.29±6.73治疗后0.49±0.07*#6.03±0.84*AFP(ng/ml)治疗前94.83±7.69 92.74±8.19治疗后27.48±3.62*#58.40±5.07*Hs-CRP(mg/L)治疗前14.51±4.10 14.19±3.8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中医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中医总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中医总症状积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2.83±0.49*#6.51±0.84*42 42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70.42±8.52 69.84±8.93治疗后85.63±8.27*#78.06±9.16*中医总症状积分治疗前14.27±2.59 14.19±2.83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1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乙肝属中医学“肝著”“黄疸”“胁痛”等疾病范畴,病位在肝,由先天禀受胎毒或外感湿热疫毒所致,湿热邪气留滞,熏蒸肝胆。肝主疏泄,在全身气机及情志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肝胆位于中焦,湿热蕴结于肝胆可影响肝脏疏泄功能,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从而引起黄疸。其发病以疫毒为因,以体虚为本,湿热为标,夹杂瘀血,患者初次感染多为小儿,正气不足,无法抵御邪气而发病。中医学认为,湿性黏滞,属阴邪,可影响气机运行,且湿邪可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其运化失调;湿邪可郁久化热,加重热邪;热邪属阳邪,可耗伤阴液,阴液亏虚则血液黏稠,血行不畅;热邪不去可迫血妄行,从而引起出血。湿热的治疗难度较大,热邪易清,但湿邪难除,而湿邪不去则热邪有所依附。二草清肝汤具有清热化湿、解毒退黄功效,方中茵陈清热化湿退黄,为全方君药。郁金、垂盆草清热化湿,促进湿热清除;鸡骨草清化湿热,与垂盆草、郁金合用则清热化湿之力愈强;茯苓健脾渗湿,促进湿邪从下焦而解,上述药物合为臣药。川芎行气化瘀、祛风止痛,丹参化瘀消肿、凉血,与川芎合用则化瘀之力增强,丹参性偏寒,可避免瘀血郁久化热;泽泻利水渗湿、泄浊,促进湿热邪气从下焦而解;香附疏肝行气,促进肝疏泄功能恢复,与川芎合用则行气之力更增;炒麦芽、炒谷芽疏肝和胃、消食,促进脾胃功能恢复,上述药物合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观察结果显示,联合二草清肝汤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LT、AST、TBIL、HBV-DNA、AFP、Hs-CRP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总症状积分更低,总有效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对于湿热中阻型乙肝活动期患者而言,联合二草清肝汤加减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活动期乙肝黄疸
鲁晓岚:黄疸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乙肝妈妈:我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养阴化瘀方联合强化西药方案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研究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抗生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我哥这10年的悲欢离合乙肝路
乙肝抗体从哪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