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茵
(汕尾开放大学,广东汕尾,516600)
海丰童谣是在广东汕尾地区(主要是海丰方言区)流传的以海丰方言为载体的童谣,是反映汕尾地区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不乏具有思想性、民俗性、教育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精品,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海丰童谣日渐式微,其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2018年5月,海丰歌谣(含童谣)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申遗成功使得海丰童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但是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
海丰童谣的创作源自民间,属于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因此关于海丰童谣的文本资料比较稀缺,目前笔者能够搜集到的只有上世纪80年代海丰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辑委员会(1987)编选的《海丰歌谣》[2],书中第一部分传统歌谣中收录了23首童谣;魏伟新(2017)的《海丰歌谣全本评注》一书收录了近600首海丰歌谣,其中包括32首童谣,该书对儿童歌谣进行了名词界定,称“儿童歌谣简称童谣”,认为童谣“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习惯。”[3]另外,《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2013)出版的《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四)·文学风貌》[4]及《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九)·语言》[5]均有收录部分童谣。
目前学术界对海丰童谣开展的研究还非常少见,在知网中,以“海丰童谣”为关键词搜索到的学术论文只有1篇,即梁颖稚(2015)的《民俗视野下的海陆丰童谣》,她认为在海陆丰人的日常生活中,童谣在儿童教育、儿童娱乐游戏以及保护、延续文化传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文中分析了海陆丰童谣的民俗功能、社会价值和艺术风格,并提出将保护和应用结合起来才是实现海陆丰童谣传承的最佳方式[6]。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非遗传承视角下,进一步整理和挖掘海丰童谣的教育价值,对将海丰童谣融入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
海丰童谣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内涵十分丰富,其通俗易懂、篇幅短小、语言简洁、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特点,非常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语境下习得知识、体会情感,其欢快的旋律、积极向上的内容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帮助。千百年来,海丰童谣通过口耳相传、代代传唱的方式,在汕尾地区的传统家庭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海丰童谣承担着对儿童进行知识启蒙的教育功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教儿童数字的数数歌和一些与时节相关的童谣。《十月歌》就是比较典型的数数歌。
正月正,新子婿,来上厅(新婚女婿来拜访)。二月二,牛仔好穿鼻。三月三,犁耙称头担。四月四,高田妈祖做大戏(“高田”,地方名;拜祭妈祖和唱社戏)。五月五,龙船满溪弄(端午节划龙舟)。六月六,尖担满地戳。七月七,多尼乌,龙眼哔(“多尼”,一种野果;“龙眼哔”,“哔”是裂开的意思,指龙眼成熟了)。八月八,牵豆藤,摘豆格。九月九,风筝嘟嘟走。十月十,油尖米饭胀到目瞌瞌(“目瞌瞌”,指想要睡觉)。
这首《十月歌》描述了从农历正月到十月之间的一些特殊节日、习俗和自然景观等,描述了十个月份的代表性事件,幼儿通过反复的朗读,能够有效记住一到十的顺序,学习数字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月份的概念,同时还可以学习到当地不同月份对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民俗知识,具有很好的启蒙教育功能。
海丰童谣多取材于生活常识,能够对幼儿起到日常生活常识教育的作用,比如以下这首《掠鸭咯》:
掠鸭咯,(“掠”,抓),掠鸭咯,你爱去掠鸭,你爱去掠鸭。鸭呀鸭,鸭呀鸭,人爱掠你啦(“爱”,“要”的意思),人爱掠你啦。你嫑掠我,你嫑掠我,你嫑掠我啦。上条沟仔是我噜(“噜”,刨),下条沟仔是我噜,你爱去掠牛,你爱去掠牛。
牛呀牛,牛呀牛,人爱掠你啦,人爱掠你啦,你嫑掠我,你嫑掠我,你嫑掠我啦。上丘田仔是我耙,下丘田仔是我耙,你爱去掠马,你爱去掠马。
马啊马,马啊马,人爱掠你啦,人爱掠你啦,你嫑掠我,你嫑掠我,你嫑掠我啦。上条路仔是我走,下条路仔是我走,你爱去掠狗,你爱去掠狗。
狗啊狗,狗啊狗,人爱掠你啦,人爱掠你啦。你嫑掠我,你嫑掠我,你嫑掠我啦。上间厝仔是我巡,下间厝仔是我巡,你爱去掠含悲蝉(“含悲蝉”,知了),你爱去掠含悲蝉。
含悲蝉啊含悲蝉,人爱掠你啦,人爱掠你啦。你嫑掠我,你嫑掠我,你嫑掠我啦。我叫一声长萝萝(“长萝萝”,指知了的叫声悠长、凄惨),我叫二声长萝萝,你爱去掠蛇,你爱去掠蛇。
……
这首童谣使用拟人手法展示了各种动物的特征,可帮助幼儿认识以及分辨哪些动物有益,哪些动物有害。这些生活常识非常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该童谣通过一段段节奏欢快的对话,让幼儿轻松快乐地掌握到关于动物的生活常识。
海丰童谣往往还体现着地方的民俗风情,内容涉及到当地生活习俗的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民俗性,例如以下这首《正月谣》:
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人回拜,初四人等神,初五神落地,初六年枷开(“年枷开”,指年后开市),初七七不出,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康,初十人擎安,十一单,十二双,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成月半,十六人圆灯,十七十八月上目客(“目客”,指月亮看不到了),十九二十土地爷生,十九二十过各人揣功课(“揣功课”,指找工作)。
《正月谣》生动地描绘了汕尾地区正月的过年习俗,幼儿在童谣中能够轻松地学习到民俗知识。
海丰童谣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价值就是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人们在教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品德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灌输给幼儿,例如以下这两首童谣《白鹭鸶》和《老鼠仔》:
白鹭鸶,采花枝,脚长脚短去衔鱼,日日衔鱼科子食(“科子食”,给孩子吃),卖得子大亲像伊(巴不得孩子长大像自己);白鹭安(“白鹭安”,指公的白鹭),采花丛,脚长脚短去衔虫,日日衔虫科子食,卖得子大亲像人。
《白鹭鸶》讲的是白鹭鸶、白鹭安辛辛苦苦把孩子喂养大,“日日衔鱼科子食”“日日衔虫科子食”,就是每天到外面抓鱼、抓虫子给孩子们吃。这首童谣用白鹭鸶、白鹭安的形象直观地展现了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教育幼儿要懂得感恩和孝顺父母。这种生动形象的描述比单纯说教的教育方式更能奏效,给幼儿留下的印象显然更加深刻。
《老鼠仔》描绘了一只爱吃饼干但又不会掰,想要读书但又不认真读,而且不会磨墨、不会担箩、不会自己穿衣服的老鼠仔,通过老鼠仔的形象教育幼儿做事情要认真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海丰童谣在音律上十分注重押韵,喜欢用绕口令,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小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培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以下这首《隆啊隆,骑马去海丰》:
隆啊隆,骑马去海丰。海丰人姓陈,骑马去巡田。巡田生柳枝,柳枝生茶瓶;(“生”,指柳枝上挂着茶瓶)茶瓶生橄榄,(“生”,茶瓶里放着橄榄)橄榄双头红。长竹篙,短竹筒。红心姐,做媒人。做着底地(“做着底地”,在哪里)做着大房。大房人刣猪,细房人刣羊,拍锣拍鼓等新娘(“拍”,敲)新娘底时嫁?(“底时嫁”,什么时候嫁)初一嫁。初二抱囝返外家。
《隆啊隆,骑马去海丰》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海丰童谣,传唱度极高。不仅因为它讲述的事情有趣,还因为它以绕口令的方式展现,读起来朗朗上口。该童谣中的“隆”和“丰”,“陈”和“田”“瓶”“红”“筒”“人”“房”,“地”和“嫁”“家”等,这几组字用海丰方言读出来都是谐音,读起来有点绕口,但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有效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增强他们的语言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类童谣对于正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
当然,海丰童谣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内涵远不止以上这些,其蕴藏的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整理和挖掘。
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明确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7]把海丰童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是继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对《教育法》的贯彻落实。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已经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8]开放教育属于继续教育,将海丰童谣融入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即是在继续教育领域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提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9]海丰童谣是具有汕尾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汕尾人民的儿时记忆。在当下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挖掘海丰童谣的教育价值,将海丰童谣融入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构建地方非遗课程资源,具有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7年8月29日,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文,同意汕尾市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更名为汕尾开放大学,学校功能定位为服务汕尾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2017年10月26日,汕尾开放大学举行揭牌仪式。汕尾开放大学建设方案中的主要任务第八点“开展文化传承创新”提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积极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汕尾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滨海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和课程,开展各种传承汕尾文化的社区活动。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育人和文化惠民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建设文明汕尾、人文汕尾、幸福汕尾做出贡献。”[10]
汕尾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在汕尾地区幼儿园或幼教机构任职的教职人员,将海丰童谣融入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再传授给幼儿,让海丰童谣薪火相传,这是基层开放大学立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用教育途径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开放大学文化传承功能的积极探索。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市场快速发展,幼儿教师供不应求,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随着三孩政策的推行,预计学前教育专业还将迎来比较乐观的发展前景。汕尾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自2013年秋季开始招生以来,招生规模一直比较稳定,生源主要来自于汕尾城区各个幼儿园的幼师和幼教机构的从业人员。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适应幼教从业人员专业化和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幼儿园优秀师资。因此相对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而言,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更注重职业性和实践性,更加侧重于教学资源的灵活应用。将海丰童谣融入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将有助于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
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满足幼儿园教育实际工作为主线,强调课程基础理论性、专业性、工具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专业核心课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幼儿园手工等。由于在职函授的特殊性,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太适合开放教育的学生,所以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海丰童谣,有助于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具体融入路径则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童谣的特点,选取对应的素材。详见表1。
如表1所示,大部分的海丰童谣都富有节奏和韵律,适合融入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及音乐教育的教学当中。一些具有品德知识教育价值的海丰童谣,比如上文提到的《白鹭鸶》和《老鼠仔》,可以融入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教学当中。一些富有游戏场景的海丰童谣,比如上文提到的《掠鸭咯》,则可以融入到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的教学当中,用于指导学生根据童谣开展游戏活动,比如可让幼儿扮演童谣里面的各种小动物,重现童谣中的场景。又如海丰童谣《雨来来》,“雨来来,沃秀才,秀才无雨伞;沃阿旦,阿旦(旦角)无藁笠,沃到须白白。”可以根据该童谣的场景,设计一个在露天戏台上表演当地地方戏剧的场景,表演过程中突然下起大雨,戏台上面的秀才与阿旦都没有雨伞和斗笠,作为道具的胡须都被雨淋到褪色,变成了白色……设计这样的场景模拟游戏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学习突遇下雨的应急知识,还能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无穷的乐趣,并且对海丰童谣产生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表1 海丰童谣融入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示例
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主要包括六大模块,除了统设的必修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选修课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其他能力。其中,专业延伸课“艺术欣赏”,以及通识课里面的“地域文化”等课程都可以融入海丰童谣进行教学。比如在“艺术欣赏”课程的第六章“音乐艺术欣赏”中,可以融入海丰童谣的素材,播放海丰童谣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欣赏和领略海丰童谣的音乐艺术;在地域文化课程中的“方言”“民俗”等章节也可以融入海丰童谣进行教学,讲授海丰童谣的方言特点、民俗知识等。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尽量让学生从多维度、多角度对海丰童谣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学习,为学生在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中传承海丰童谣,以及更好地运用海丰童谣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包括职业技能实训、教育实习、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等。综合实践环节的目的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与手段,紧密联系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使学生通过对主题方案设计与研究的实践,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程序和方法,成为适应当代学前教育发展形势要求的教师。《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要求,“活动设计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能满足幼儿兴趣、需要,包含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涉及各个不同的学习领域,可行性强。”把海丰童谣融入到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践环节中,符合《实施细则》对活动设计主题的选题要求。笔者对自己担任班主任且任教的四个教学班(汕尾开放大学2013秋、2016秋、2018秋、2021春学前教育专科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在幼儿园教学中尚未运用海丰童谣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因此,本研究对将海丰童谣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践环节进行了探索。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已经指导两届毕业班共24名学生把多首海丰童谣开发成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主题活动。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对海丰童谣进行开发和运用,既可以提高综合实践环节的实操性,还可以创新活动设计的主题和内容,避免活动设计选题的陈旧老套以及内容的大同小异。
虽然将海丰童谣融入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应该尽快建设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教学资料库,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
本研究对海丰童谣资料的整理还不够系统化,对海丰童谣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基于此,应当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挖掘海丰童谣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继续收集相关资料,整合海丰童谣资源的图书、视频、音频、图片、动态信息资料等资源,着力打造和开发适用于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本地童谣资源资料库,建设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料库。
在把海丰童谣融入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般都是在某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中找到融入地方童谣的切入点,内容衔接不够紧密。为此,应该继续研究童谣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和匹配性,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融入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海丰童谣的相关知识,更好地发挥海丰童谣促进学前教育教学的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觉参与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海丰童谣的行列中来。
(文中提到的童谣参考了《海丰歌谣》《海丰歌谣全本评注》《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九·语言)》等文献,以及海丰童谣的视频和音频资料,结合民间流传的版本,加工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