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欢天喜地的虎年春节和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的浓浓氛围中,雨水节气悄然而至。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序曲”,那么雨水节气就是春天的第二乐章。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在古代,雨水节气的首要意义就是指导农事。它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不仅表明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我国幅员辽阔,此时节的北方许多城市仍处于较为寒冷的时期,而南方的绝大多数城市则是早春景象,田野青青,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春意满园。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水獭开始捕鱼了,它们将捕到的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气温回升,天气转暖,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这天,在民间有很多特具风趣的活动。找个干爹的“拉保保”、女婿去给岳父母送节、出嫁的女儿回娘屋……有期盼儿女“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更多的是晚辈对长者给予的爱,表达出的诚挚感谢和敬意。
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时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同时,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所以应当着重养护脾脏。在饮食上要保持营养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此外,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主料:河豚1条,草头100克。
辅料:鲜鱼汤200克
调料:李锦记生抽10克,老抽5克,蚝油3克,糖3克,盐3克,葱姜各5克。
制作步骤
1.将河豚洗净冲水备用;
2.起锅放入菜籽油烧热,放入葱姜煸香后下入河豚,烹料酒,随后倒入鲜鱼汤,大火烧开至汤色奶白色;
3.小火慢炖至30分钟后再进行调味,方可体现其中味道的鲜美和肉质的肥嫩。
特点:此菜品汤汁浓醇,肉质肥嫩,味道鲜甜。
主料:四明山優质雷笋500克,腌制咸猪肘一个。
辅料:南风肉50克,百叶结20克,花胶肚1片,矿泉水2升。
调料:葱5克,姜片5克,胡椒粒2克。
制作步骤
1.将咸猪肘在沸水中煮一下备用;
2.起锅加入矿泉水烧开,放入咸猪肘大火煲至汤色渐奶白色;
3.放入南风肉、笋尖一起小火煲制2个小时,汤汁中的胶原蛋白充分的融合笋的香气和咸肉的香味;
4.放入花胶肚、百叶结,一起炖制15分钟即可。
特点:此菜口味咸鲜,汤白汁浓,肉质酥肥,笋清香脆嫩,鲜味浓厚。
特别提示:炒小笋和春笋一般都先用水焯过,以去除草酸,如若不焯水,笋里便有一股“哈”味。将鲜笋放入米水中煮熟,冷却后保鲜,会散发出春笋独有的清甜。
主料:香椿200克
辅料:鸡蛋10个,鸡头米10克,手磨豆浆100克。
调料:盐5克,糖3克,金瓜10克,牛蒡丝3克,高汤100克。
制作步骤
1.将香椿洗净焯水后,迅速捞出浸泡至冰水中冷却,沥干水分后切成较小碎段备用;
2.将手磨豆浆与鸡蛋充分搅拌均匀,放入一个容器里;
3.将切碎的香椿均匀撒入容器内,上蒸箱蒸制十分钟,镇入冰水中冷却,改刀切成豆腐小块;
4.起锅烧油五成热,浸炸豆腐块至表皮酥脆金黄捞出控油;
5.另起锅,高汤调味淋上汤汁,表面点缀牛蒡丝装饰即可。特点:此菜为时令养生菜品,将常用的香椿、鸡蛋和豆浆搭配改良成蒸制的豆腐菜品组合,更符合时下的健康养生理念,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润肤之功效。
主料:两头乌黑猪肉500克
辅料:云南松露10克,茨菰20克,蓝莓10颗,树莓10颗。
调料:料酒10克,李锦记红烧汁10克,李锦记生抽10克,旧庄蚝油5克,姜葱各5克。
制作步骤
1.将两头乌黑猪肉蒸熟后晾凉改刀成4×4厘米见方;
2.将茨菰过沸水后,入六成油温炸至表皮起褶皱,便于充分的吸收肉汁的味道;
3.煸炒姜葱,加入料酒、李锦记红烧汁、李锦记生抽炒出糖色,加入水烧开,放入猪肉小火慢炖50分钟后,倒入旧庄蚝油;
4.放入茨菰和黑松露一起文火慢炖,自然收汁后倒入松露油即可。
特点:这道菜充分结合了不同地方区域的本土食材,包括刚刚成熟的黑松露和江南“水八仙”之一的茨菰,此菜造型美观,色泽红亮,入口即化,味道浓郁,搭配浆果肥而不腻,回味无穷,同时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对人体肌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168750118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