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并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作为“四个伟大”的首要工程。教育部党建工作“双创”计划和上海高校党建工作“攀登”计划中关于党建创建工作计划的出台背景、创建目的、评价指标导向,明确高校及二级院系党组织在落实“以党建统领立德树人中心工作”方面的体制机制、重点举措,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关键词]案例比较;高校党建;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路径建构
王沪宁在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要全面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加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要抓好工作责任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①
教育部党组2018年发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教党〔 2018〕25号),提出:“高校各级党组织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要全面对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对标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对标党章党规党纪,全面对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努力在管党治党取得新成效上争先,在办学治校展现新作为上争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上争先,在全面從严治党呈现新气象上争先。” ②
一、案例选取及研究
课题组从教育部两批立项建设的地处上海的15个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18年有9个,2019年有6个)和上海市2019年首批立项建设的15个上海高校“标杆院系”中,选取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气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上海建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6家高校院系,作为本课题的重点研究案例样本,他们前期党建工作已取得的成效,重点探析党建工作的特点、特色、优势及运行机制,分析挖掘各创建单位在“以党建统领育人中心工作”方面的共同做法、尚存的短板,并提出改进或优化的对策。
课题组通过交流研讨、座谈访谈、文本分析、个案研究,精准聚焦如何破除“中梗阻”现象、如何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与载体、如何打造党建品牌与特色、如何提升党建工作效能与质量等现实问题;重点梳理各创建单位在体制机制构建、标志性成果和创新工作的经验与成效,寻找共同点、发现特色、探寻规律、提炼示范;提出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党建重点任务、发挥辐射作用、完善保障措施等党建关键要素,为新时代高校党建与育人质量和效能的双提升,提供可兹示范推广的经验与样 板。
二、党建标杆院系创建单位的共性特征、差异化特质
(一)共性特征
1. 党建机制体制完善。高校二级学院普遍设立党委或党总支并做到按期换届改选、普遍制定二级党组织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二级党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普遍开展常态化制度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普遍强化民主集中制和“三大主体责任”分工负责机制、普遍成立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普遍重视二级民主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普遍重视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2. 基层组织建设有力。高校二级学院普遍做到了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配齐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特别是教师党支部书记、有序规范基层组织生活、健全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价办法、严格党员日常管理、加强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坚持院(系)党组织班子成员结合分工联系教师和学生党支部制度。
3. 党员发展工作严谨。高校二级学院普遍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党员发展首位,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细化党员发展的五个阶段的科学流程;重视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入党;加强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党建、党员发展、党内监督等方面的专责作用。
4. 党建统领中心工作成效显著。普遍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政治引领、思想凝聚、组织保证作用;普遍明确二级党组织在谋划部署和推进落实关于院(系)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的主体职责;发挥好党组织在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方面的纽带作用;坚持以党组织建设带动群团组织建设,发挥好政治引导与政治把关作用;坚持党组织对重点事项的全方位、周期化管理,健全完善学院安全稳定发展和应急处置体系。
(二)差异化特质
“高校二级党组织建设面临思想认识、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差异化问题”。 ③理清、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升党建质量创建的针对性。
1. 二级学院党政正职干部的专业化背景和班子成员构成职数有差异。部属及理工类高校,二级学院党政正职干部基本上是专业背景出身,而市属及文科类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正职多为非专业化背景的党政管理干部。部属高校二级党组织副书记职数基本为2名,而市属高校二级党组织副书记基本是1名。这种差异带来的工作上的不同在于:共同的专业背景下党政负责人的彼此认同度、接纳度、向心力和工作合力更大;两名副书记的配置也为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专业化成效提供了有力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保障。
2.“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配比不均衡。工科类院系教师党支部因教师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完整、学科带头人数量较多,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配备基本上可以满足按正高职称配备的要求,而文科类高校院系各教师党支部因党员基数不大、正高职数较少,“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配备只能满足副高级职称或博士的要求,作用发挥受到一定制约。
3. 理论学习的专门化程度和积极性差别大。理工类院系党组织中心组学习和支部专题理论学习,因业务影响常常会造成学习时间集中度不高、学习时效性不强、学习系统性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的问题;而文科类院系党组织中心组学习和支部专题理论学习,因党员干部和教师的主攻专业与政治理论的相融度较高而造成对学习的主观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研讨的深度不够、学习参与的热情不强等问题。
4. 党员发展的力度和规范性存在不平衡。理工类师生因多从事或将要从事与技术业务密切相关的工作,对申请入党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够高,入党启蒙教育及选拔培养积极分子的时间相对会更长,特别是专业教师多愿意选择加入手续简便的民主黨派组织,造成党员发展比例往往落后。文科类师生虽然更愿意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对党组织严格、规范、长期的考验往往表现出耐心不足,重“组织上入党”、轻“思想上入党”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5. 党建工作的条件保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属及理工类院系因专业发展需要,学校配备的办公用房、办公经费等硬件条件较为充沛,有的院系拥有独立的办公楼宇、经费实行二级管理,对党建工作的保障力度较大,不仅可以建有专门的党建工作室、党员之家或党员活动中心、学习园地等,还在人员编制和经费上给予充足保障。而市属和文科类院系因学校整体客观硬件设施的不充分,加之市属财政的绩效管理限制,难以匹配足够的党建工作场所、党建经费和人员配备。
三、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建构
(一)要持续坚持完善体制机制
要突出一个中心任务,即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着力健全二级学院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扎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全程全方位育人并非大而全、小而全,不能因为强调全而忽视异,更不能因为注重整体而无视学生个体,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基础上推动全程全方面育人” ④。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围绕中心开展党建工作,坚持不懈抓组织落实、完善工作机制。
(二)要深入推进党建工作向基层全面延伸
要加大党建质量创建工作宣传力度,讲好党建故事。要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意识,营造“抓实党建就是生产力、抓细党建就是凝聚力、抓强党建就是战斗力”的舆论氛围。创设党建项目与品牌,构建党建文化宣传体系,增强党建的可视度、显示度,“党建品牌的创建,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主体作用、保持和呈现党员先进性的过程” ⑤。要做“好”做“实”基层党建工作。“好,是指有特色、能创新,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特色路;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开展品牌化营造。实,是指做实功、谋实效、求实绩” ⑥。
(三)要合力推动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双向促进”
要在坚持“三个围绕”,即“围绕党建质量创优、围绕学科创新发展、围绕服务师生”的基础上,引领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思政教育与思政工作结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耦合、理论与实践契合、当前与长远迭合、网上与网下复合,把党建作为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与考量点。在教育部提出的高校二级院(系)党建工作“五个到位”、党支部“七个有力”的重点任务的基础上,探索提出目标体系的融合路径。
(四)要积极创新党建载体与途径
高校党组织要“以多维度形式探索大学生党建工作实施路径,用党建引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 ⑦。要在总结经验、梳理规律、探索新路径、构建新局面上下真功夫、实功夫、硬功夫,积极开拓实施六项创新工程:以树立伟大理想和加强思想建设为重点,实施强心铸魂工程;以文化元素为载体,发挥“文化载体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⑧,实施“以文化人”工程;以提升党建工作组织力和凝聚力为重点,实施固基提质工程;以“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为基本要求的职业化、专业化党务工作者队伍能力提升工程;以完善上海市“三圈三全十育人” ⑨工作理念为重点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心育才工程;以党建与学科发展“双促进、共创优”为导向的同心圆工程。
(五)要全面构筑党建工作制度保障体系
在高校治理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党建引领的价值导向” ⑩,积极创设制度优势、构筑制度保障体系。没有坚强的保障,就没有过得硬的质量。在党建质量创优的过程中,要竭力构建九大保障体系:即实施以“四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为载体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的理论学习制度体系;优化助力破解“中梗阻”现象的党政协同运行体系;搭建党建与“三全育人”有机衔接的机制创新体系;创建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融合运行体系;构建一套党建工作标准化运行体系;创新“一支部一样板”党建特色创建评价体系;探索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路径优化体系;构筑党务工作者能力提升的科学培训体系;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监督考核体系。
基金项目:2019年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党建研究会高校专委会重点课题,编号:19ZDC004
注释:
①王沪宁:《在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月16日,第2版。
②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教党〔2018〕25号),2018年5月28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s255/201805/t20180524_337018.html.
③冯身洪:《以组织力提升为重点的高校二级党组织建设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9期。
④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期。
⑤郭爱枝:《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价值》,《中国林业教育》2014年第3期。
⑥陈宝生:《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光明日报》2017年8月4日,第11版。
⑦蔡思雨、刘国兰:《高校大学生多维度式的党建模式实施路径探究》,《时代报告》2021年第1期。
⑧谷利民、曾长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文化路径》,《光明日报》2019年4月19日,第5版。
⑨江洪波:《论“三圈三全十育人”的时空意蕴》,《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0期。
⑩曹都国、吴新叶:《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制度逻辑与效能改进》,《江淮论坛》2020年第6期。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 熊易芳)
342850190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