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政治空间观念的百年演进历

2022-03-17 21:20程尹文
党政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

程尹文

[摘 要]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一直具有宏大的政治空间观念,善于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意识形态建设等通过政治空间的转变表现出来,于顶层设计着眼并落脚到民生实际。从革命时期城乡之间的政治空间战略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化、均衡性的政治空间转变,再到追求社会和谐的科学化政治空间构建设想,以及新时代明确人民性本质、保持亲民性特征、坚定为民性立场的政治空间的价值导向,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空间观念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不断调适,但初心不 变。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空间;百年党史;不忘初心

列斐伏尔曾经详细分析了空间与政治的关系,认为空间并不是中性的存在,而是具有政治性,并经常通过意识形态建设、政治权力运行、社会等级设置等来实现。同时政治实践所塑造和产生的“空间”,作为承担政党活动的重要载体,本身也是政治意图的空间表现。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拥有宏大的政治空间观念,通过基层党组织的覆盖、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经济发展的改革、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治理的推进等多方面积聚起来的强大的组织动能,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政治空 间。

一、初现与形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政治空间战略转移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上一直具有极为宏大的空间概念,白崇禧在了解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后,把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概括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間换时间”。可以说,毛泽东颇为重视时空的转换策略,并做到了以空间换取生存时间、战略机遇乃至最后胜利。 ①毛泽东关于城乡工作的重要论述可以总结为两次重要的空间战略转移,一次是从城市转战农村,另一次就是从农村重回城市。

其一,农村包围城市的政治空间战略论述。俄国十月革命就是先在城市取得胜利后夺取全国政权。受俄国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准备工作如理论宣传、成员发展、工人运动等都是依托产业发达、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从当时参加中共一大的全国13位代表的出发地可以看到,北京、上海、武汉、长沙、广州等当时乃至现在都是国内的重要城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目标、以及秋收起义的最初目标,都是为了夺取南昌、广州、长沙这样的城市。然而当时这些城市同样也是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统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力量还比较弱小。1927年9月,毛泽东基于对中国当时城市与农村两大基本政治空间格局的判断,做出了向敌人力量更为薄弱的农村地区转移的决定,在革命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分析了当时被白色政权包围之中的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区域政权能够存在的原 因。

其二,接管与构建城市政治空间的策略论述。在接管城市之前,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指出未来中国将建设很多大城市,会经历几千万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 ②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点将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从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就要关注城市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只有改善人民生活,人民政权才能巩固。” ③并提出要依靠工人阶级、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一系列指导性方针政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塑造城市政治空间的历史转折点。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必须注意有步骤地吸收工人入党以扩大党组织中的工人比例。通过发展不同区域的工人阶级政治力量,来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城市的覆盖,同时还着重在城市产业工人中建立党的组织。尽管在初期对发展农村党员保持谨慎态度,但后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求使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也要依靠农民,因此进一步提出了城市党组织要迅速形成统一战线的要求, ④加强党委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发挥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单位制度”为主、街道社区管理为辅的城市政治空间格局。 ⑤

二、突破与创新: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政治空间思路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对政治空间的论述立足中国实际需求,跳出了我国城市原来封闭式单位制政治空间格局的束缚,创造性地指导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让我国政治空间逐渐向对外开放、创新发展的方向转变。“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⑥的战略方针,展现了邓小平的“时间和空间统一、现在和未来统一、中国和世界统一”的宏大格局。

一方面坚持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主张让人民有充分的自主权利,能够放开手脚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⑦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明确提出“领导就是服务”的著名论断,将代表群众利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政治空间的构建原则,并鼓励人民群众成为城市的建设者,推动大量农村劳动者进入城市,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建设社会主义城市。另一方面强调城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1984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后,明确了“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指导思想不是收、而是放” ⑧。对营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开放性、发展性的城市政治空间指明了方向,比如对流动党员、“口袋党员”的管理,鼓励非公企业在党建引领下开始参与社会事务等。

邓小平对特区空间的全面激励政策是对我国政治空间建构的创新突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上,如何将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便成为了当时的一个难题。1979年邓小平听了广东省委关于吸引外资办厂的工作报告后指示:“可以划一块地方做特区” ⑨。1980年,厦门、深圳、珠海、汕头四座城市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宣布成立。随后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逐步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和沿边的城市,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空间战略布局。

三、联动与整合:单一化到区域化的政治空间形态调适

江泽民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民的意愿和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从构建全局政治空间的理念出发,由单个城市构建向区域整体建设迈进,并要求切实加强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让人民能在政治空间塑造中发挥出重要作 用。

第一,注重联动与稳定,缩小全国区域发展差距,形成整体均衡发展的政治空间。一是重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内在联系,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重点产业带。二是注意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维护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并以巴西和南非一些城市的大片贫民窟为警戒,防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病”,从而构建起党领导下的符合人民生活需求、中心城市带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由点到面的政治空间。三是通过中小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 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形成整体均衡发展。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合作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优势资源和产业,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切实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 ⑩;另一方面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各具特色的经济建设,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政治空间。

第二,做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夯实政治空间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离退休人员,以及一些社会团体、社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等落脚在街道、社区,对他们的管理服务、保障工作主要由街道、居委会来完成。江泽民指出,社区对于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必须切实做好社区党建工作。 !1关于社区党建工作,江泽民给出了具体要求,即凡是有党员的地方,就要有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凡是有居民的地方,就要有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就要有党员在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擴大城市党建工作覆盖面,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科研院所等在内,让城市基层党组织在各方面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构建起服务人民、领域广阔、功能强大的政治空间。这是党建领域的新课题,并没有可借鉴对象,但是上海作为先行者为全国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

四、矛盾与化解:发展经济与和谐社会的政治空间建构设想

在转型社会中,有诸多问题开始以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资源开发过度、商业空间侵蚀居住空间等。胡锦涛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围绕空间发展与空间正义、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两对关系,对党领导下的政治空间展开了和谐建构的设 想。

一是空间发展与空间正义的关系论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城市的发展规划必须注重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确保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22003年“非典”疫情的应对也促使我国不再仅仅关注空间生产力的发展,也开始重视空间的公平公正、资源分配、服务关怀等方面。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并且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下,医疗卫生服务要恪守服务人民的宗旨。 !3胡锦涛对空间发展与空间正义的维护充分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不仅要有物质资料的充裕,更要具有物质以外的人文关怀、情感维系,资本不能支配和渗透整个空间朝着商业化、消费主义方向发展,而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形成服务人民需求、维护人民利益的政治空间。

二是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论述。在城市化急速发展、空间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胡锦涛提出要“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4胡锦涛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规划设计,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马克思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社会理想,将人类生活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相统一,“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5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作为人们生活的场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要学会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在胡锦涛看来,只有在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系统推进,才能形成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整体效应。 !6因此,我国政治空间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为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服务形成的可循环、可复制、有生命力的有机生命体。

五、治理与民生:规划人民美好生活的政治空间价值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政治空间的塑造中越发要坚持民生导向,正如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

一是明确政治空间的人民性本质。城市作为承载人们生产活动的重要空间,其建设发展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习近平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责任出发,关注城市建设中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与切实利益,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城市的拥有者是人民,建设主体亦是人民。习近平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8这为人民性政治空间的规划布局给出了指示方向。与此同时,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也产生了多元的空间需求,青年群体、少儿群体、老年群体对城市的公共空间、活动环境、生活品质和活力指数等有不同要求,公共空间结构不优已经取代总量不足成为新的矛盾。 !9区域化党建正是基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依托党建引领,带动社会力量参与,为老年人提供嵌入式社区乐活空间,为青少年提供快乐成长的空间,为青壮年提供就业与再就业的生产空间等,符合多元群体需求的空间重叠、互融互动,充分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是保持政治空间的亲民性特征。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城市发展不断创造奇迹,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来推动城市的发展。 @0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空间建设中注意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方面汲取民意、集中民智、汇聚民心,比如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鼓励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另一方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全体人民形成实现历史使命的强大合力。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区域化党建工作来拓展政治空间,让党员干部能够更贴心地为民服务。

三是坚定政治空间的为民性立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城市的相关论述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起点谋划推进政治空间构建,为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 @1,“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2习近平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赋予了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新使命。2020年,习近平在南通考察时,指出要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从顶层设计视角对城市政治空间的规划进行了宏观指导。“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提出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宏观维度深刻揭示了中国城市空间秉持人民本位、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本质特征,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政治空间提供了重要启示。

注释:

①张神根:《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54页。

⑤成为杰:《从空间意识到党建规划:党的建设的空间政治视角解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6期。

⑥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1页。

⑦高尚全、傅治平:《人民本位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页。

⑨《再造中华辉煌——邓小平纪事》,中央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页。

⑩《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8页。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3《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83页。

!4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7年第21期。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60页。

!8谢坚钢、李琪:《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人民日报》2020年6月16日,第9版。

!9《中国宏观经济蓝皮书(2020)》,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05頁。

@0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

@1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1、194页。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责任编辑 熊易芳)

3124501908259

猜你喜欢
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审计干部要永远“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的由来
央企要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达州跨越发展需要不忘初心,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