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全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劳动产生了语言与文字,因此,在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下,劳动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对劳动者予以尊重,从而树立责任意识,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如今的小学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劳动教育,使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也没有切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生,要培育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劳动教育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面对小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劳动实践能力水平低下等现实问题,教师要转变教育方式,改进教学策略,加大劳动教育比重,使他们在劳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意识、磨砺意志、增强担当。因此,利用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是势在必行的。
一、劳动教育概述
全国教育大会着重强调了对学生施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让各学段教学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将劳动教育渗透至各教学细节中,进而让学生知道劳动的具体含义,懂得劳动的精神底蕴,明白劳动最光荣的重要意义。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育工作,将对小学生的思想观念、性格品质等方面的形成,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会伴随小学生的一生,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教育工作,而劳动能力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及重要基础。因此,做好小学劳动教育,对小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实现独立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在具体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理解此教育活动的实际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举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群众的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以体力劳动为主,脑力活动为辅的教育活动。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还要注重劳动本身特点,即思想性(以劳动为荣)、社会性(构建和谐公平的劳动关系)、实践性(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通过各项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面对真实劳动生活,增加个人在劳动实践中的成就感与获得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二、劳动教育对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正在逐年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丰富,与此同时,西方的思想也逐渐对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这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思想,但是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严重缺乏责任意识,这就使小学生对问题和事物的认知、判断,都存在较为片面的问题。同时,受到当前我国家庭结构特点的影响,很多小学生被家长过度溺爱,这就导致小学生在面对错误时,往往会强调理由,推卸责任,小学生很少能主动认错,更难勇于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小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选择逃避,而不是迎难直上,勇于解决困难。这就是当代小学生缺乏责任担当意识以及使命感、危机感的主要表现。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必须加强劳动教育,从劳动着手,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进而有效改善当前小学生的发展现状,让小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和生活,学习交往,实现发展。通过劳动,让小学生在体会劳动的艰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并体验解决困难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他们成为坚强有毅力,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为我国发展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的重点教育内容,对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教育对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教育能改善现代家庭教育中的过度溺爱问题,关注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家庭宠坏、以自我为中心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大多父母给予孩子极大的关注,任何事情都给予帮助指导,使学生遇到事情也只顾自己利益,不会为别人着想,自私自利。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改变过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帮助学生重视合作,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思考,改变自私的性格。
第二,劳动教育更好地践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充分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良好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自觉性。除此之外,在小学阶段实施劳动教学,还能有效锻炼和增强小学生的劳动能力,而劳动能力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这对小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加强小学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实践水平,同时也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劳动技能,为小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系统的劳教育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能力,既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同时还能有效支持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对强化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劳动教育能健全完善小学生品格,让学生有更高的责任感,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快速阶段,接受新鲜事物较快,施以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习惯及品质,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劳动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充满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中体悟劳动精神,增强体力,养成良好习惯。
第四,劳动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担当精神,让学生逐渐形成较高的责任感,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社交,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劳苦,从而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美好生活的意识,为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教育工作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全面培养,更是现代教育发展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基于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在小学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特别是对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必须形成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还是小学生,都必须深刻且透彻地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力量充分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的劳动教育渗透,通过劳动教育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小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责任意識和责任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这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直接的影响。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建设现代化教育事业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责任的有效策略
(一)高扬学生主体价值,有效渗透劳动教育
班主任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且高扬学生主体地位及价值,让学生在学校中培养劳动意识,推进班级建设。在班级教学中,学校的各项生活劳动是直接培育方式,如班级值日、校园大扫除等,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正视劳动。在班级值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协调劳动分组并采用轮流的方式安排值日队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劳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此外,教师可以针对劳动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
在主题班会中,教师可以与学生积极沟通,询问学生“你在家里劳动过吗?你认为劳动是什么?劳动有价值吗?你会爱惜劳动成果吗?”等问题,让学生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视劳动价值。与此同时,班级还可以开展“最美值日生”的评比活动,通过“同辈压力”,让学生将身边人作为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积极参与劳动实践。除了班会、校园劳动活动,教师还要在日常教学课程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劳动主动性。
(二)重视班级的日常管理,完美结合劳动教育
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学生凝聚力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就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凝聚学生力量。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与每一个学生紧密相连,也与班级整体荣誉、纪律等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中,让他们体悟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社交、合作能力等。比如,教师可以将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具体细化,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从事不同的劳动活动,如记录考勤、维护班级角、检查卫生、整理教学工具等,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建设中,强化学生“班级管理,人人有责”的意识,让学生在班级事务中感受到满足感,学会“以此明彼”,体会到教师管理班级的辛苦,重视班级整体荣誉,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较强的责任意识。
(三)重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发挥劳动教育合力
除了学校这一教育主阵地,教师还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合力。正如教育学家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生活化,使生活元素为教育发挥作用。”所以,家庭的有效教育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环境中学会劳动、主动劳动、热爱劳动。目前家庭生活中,许多家长包揽了一切家务,不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活动,让学生专注学习。其实这种教育理念限制了学生的各项行为,让学生失去了锻炼自我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让家长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培育的重要作用,改变家长传统滞后的教学观念,放心让学生参与家务活动中。
比如,家长可以先从简单的家务活动出发,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指导下,学会拖地、扫地、洗简单衣物等,让学生通过切实实践,感受父母照顾自己的不易,常怀感恩之心,提高自理能力。其次,家长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劳动偏爱及天赋等,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展做饭、洗碗、照顾老人或小孩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家长高效配合,营造劳动环境,使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成为一种习惯。最后,家长还可以將学生劳动实践记录下来,积极鼓励,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快乐,增加自身获得感与荣誉感,更好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四)重视实践活动的意义,丰富劳动教育方式
劳动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实践,而是要依据实践的具体意义,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方式,丰富实践活动。以往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以口头教育为主,但是效果甚微,不足以让学生对劳动实践有所改观,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成为难题。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教师就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校园走进社会实际生活,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正确认识劳动,提高劳动意识敬畏劳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街劳动,开展捡垃圾、擦路边护栏、去除“小广告”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社会资源,让学生去工厂参观,深入实际工作岗位,让学生近距离体验工人、农民的辛勤劳动,进而珍惜美好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和考虑别人的感受,逐步提升社会责任感。
(五)正视劳动教育的过程,逐步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好契机,积极渗透劳动理念。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养成教育”理念,将劳动教育作为终极发展目标,形成全流程的劳动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要意识到劳动教育不仅局限于学生扫地,做家务等基本活动,还要与社会发展实践要求相互联系,积极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如开展校园环保活、进社区义务劳动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小学生真正体会劳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教师要对小学生参与实践劳动的情况,给予正确的劳动评价,还要利用互联网资源完善劳动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对小学生形成激励,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也能让他们在劳动中充分体会到成就感和自豪感,进而自发热爱劳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不仅能打破以往教学中单一智力发展的局限,助力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发展,还能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发展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地位,与家长合力,借助社会力量,丰富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进而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形成良好风气。
(邱瑞玲)
306950058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