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华
摘要:目的:对ICU气管切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关控制措施。方法:对我院ICU收治的100例气管切开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发生院感60例,发生率为60.00%,其中危险因素依次为脑血管疾病、长时间卧床、手术、昏迷;本组共培养出5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89、66%,比例最高的为鲍曼不动杆菌,多数为耐药菌株;革兰阳性菌占10.34%,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62%)、粪肠球菌(1.72%)。结论:ICU气管切开患者發生院感几率较高,临床应结合不同危险因素制定相关控制措施,降低院感发生率,提升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ICU;气管切开;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3--01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ICU危重患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会增加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甚至加重患者病情危及生命。因此找出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实施相关防治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院感的风险[1]。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ICU气管切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控制措施,报道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收集时间在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对象为我院ICU收治的100例气管切开患者,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32-84岁,平均(56.35±5.54)岁。患者疾病类型包括脑外伤、重症肺部感染、慢阻肺等。
1.2方法。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回顾,收集其院感情况、病原菌检测报告、药敏试验结果等,对资料进行分析统计,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判断[2]。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发生院感危险因素、病原学检测结果、药敏试验结果。
2结果
2.1院感危险因素。本组患者发生院感共60例,发生率为60.00%,其中危险因素依次为脑血管疾病、长时间卧床、手术、昏迷,见表1。
2.2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本组共培养出5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89.66%,比例最高的为鲍曼不动杆菌(27.59%),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4.14%),革兰阳性菌占10.34%,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62%)、粪肠球菌(1.72%),见表2。
2.3观察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均表现出对多种抗菌药有耐药性,见表3。
3讨论
气管切开为抢救ICU危重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但会使患者发生院感,降低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ICU气管切开患者发生院感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得知切开患者气管后,会使其正常呼吸道屏障受损被破坏,空气未经处理直接通过患者支气管进入到肺泡,导致院感风险,也是导致患者发生院感的主要原因[3]。多数ICU患者需使用呼吸机、吸痰等治疗,在进行此入侵操作时,会使患者呼吸道免疫屏障受损,增加细菌入侵机会,若医师操作不当,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有研究表示,气管切开患者发生院感的危险因素除机械通气、医师操作等,其自身因素也是导致院感的危险[3]。本次研究中患者自身疾病、年龄、病情严重等也是导致院感的危险因素,且住院卧床时间越长,院感风险越高。气管切开患者院感部位多在下呼吸道,且多为革兰阴性菌。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患者病房内环境监测,定期对病房内物体表面、医疗器材进行无菌消毒、病菌培养,药敏试验,适当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加强对空气的监测。医护人员应使用消毒液对物体表面及地面严格擦拭,对患者餐具、用具严格消毒,做到专人专用。使用含氯消毒液对雾化器、呼吸机、加湿器等进行浸泡,无菌消毒后晾干备用。雾化器也应专人专用,用前用后均需消毒,使用结束后将其干燥保存。每日更换药罐、贮水槽等物品,用前无菌消毒。患者所用湿化器内应放入无菌蒸馏水,并做到每日更换。此外医护人员应加强自身手部消毒,进入病房穿戴消毒隔离衣裤,操作时手戴无菌手套,避免细菌感染。
综上所述,导致ICU气管切开患者发生院感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手术、医护人员手、长时间卧床、年龄、患者基础疾病等,临床应加强对院感的控制,做到无菌操作,加强环境监测,严格按相关制度进行消毒工作,才能有效控制院感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刘娟,郝丹丹,丁振婉,谷丰.4R危机管理在ICU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12):111-113.DOI:10.19791/j.cnki.1006-6411.2021.34.039.
[2]孙艳红.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4):151-152.
[3]王钰丹.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ICU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现代养生,2019(24):282-283.
33055019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