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涵育儿童数学思维品质的言语策略

2022-03-17 21:39:20戴俊
江苏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表达能力

【摘 要】对话是课堂中师生、生生相互启发、催生理解、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并非课堂中师生所有的语言交流都可以称为对话。教师要注意厘清对话的假象,把握对话的内涵,提高对话的质量,为儿童创设平等、自由、共建的对话平台,促进儿童的数学思维向深度发展,向广度涵育。

【关键词】对话品质;对话意识;表达能力;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1-0046-03

【作者简介】戴俊,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029)校长,高级教师。

教学离不开对话。如果缺乏对话,学生学习的样态往往是接受和顺应,课堂的氛围往往是专断和压抑的,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机械和浅层的。就数学教学而言,不论是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展开,还是规律的揭示,语言交流都贯穿全程。教师都不否认对话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且往往认为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都是对话,觉得这样的形式已然是对话教学。其实,笔者认为,如果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谈”和“听”,而没有思维的深度参与,则不能称之为对话教学或对话课堂。

一、厘清对话教学的偏离样态

1.喃喃自语——对话方向单维度。

喃喃自语的表现是对话缺乏多维互动,只注重对话的形式,多以“是”或“不是”作为交互的主要内容。如教学苏教版五下《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出示一组数,要求学生针对下面三个问题与同桌展开讨论:(1)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2)是3的倍数的数,把它们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和是不是3的倍数?(3)是3的倍数的数,它们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什么特征?在这三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同桌间讨论,“轻松快捷”地完成了规律的探索。学生间虽然有交流和探讨,但往往是一方讲一方听,或者另一方再重复讲一遍,语言上自说自话,方法上照本宣读,过程上被动接受。

2.亦步亦趋——对话进展程式化。

亦步亦趋的表现是对话的流程事先由教师计划好,要求学生只能按照这个流程走,内容不能发散,步骤不能逾越。如教学苏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问:“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生答:“相当于长。”教师又问:“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生答:“相当于宽。”教师再问:“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生答:“长乘宽。”教师接着问:“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生答:“底乘高。”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被动地进行回答,回答的内容是有标准答案和固定格式的。这种教学对话只是为检验学生听没听懂、会不会做而设计的,是一种被流程把控的问答,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3.浅尝辄止——对话思维低层次。

浅尝辄止的表现是教学中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没有通过对话引发参与人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没有进行高质量的思维培育。如教学苏教版五上《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2)》一课,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分别通过列表格、画图、用符号表征、计算等方法找出了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画图法,看起来非常直观。”还有的学生说:“画图花的时间比较长,我觉得计算的方法更好,步骤少,解题快。”教师追问:“其他同学同意吗?”学生意见不一。这时,有学生提议投票来确定。全班进而达成“共识”,都使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其他方法便再也没有出现。其实,每一种方法背后都有一定的數学思想,我们不能为了优化一种方法而去打压、规避其他方法,这种做法既背离了教学的目标,也降低了对话的价值。

以上种种,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觉得学习的结果比过程重要,规律的应用比探索重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个别教师不愿意、不支持师生、生生之间展开深入的对话了,即使有了所谓的对话,也只是用于讲读知识、强调方法和重复过程。同时,由于过于在意“教得精彩”的表面,而忽视了“学得有效”的实质,导致教学中的对话往往围绕教的需要展开,而忽略了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教学对话,是要学生“想教师之所想”,甚至期望学生能洞穿教师的“套路”,造成课堂对话的“虚假繁荣”。

二、以对话涵育儿童数学思维品质的实践策略

笔者提倡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对话教学,并不囿于追求师生对话时间的扩容和对话形式的多样(这些还停留在表面),而是指向更深层次——对话品质和儿童思维品质的提升,其中蕴含着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内在需求、深度聆听、精神交汇和生命唤醒。在对话中,学生逐步实现由知识的浅阅读向思维的深呼吸转化,不断逼近数学学习的本真价值。

1.营造氛围——建构利于对话能力培养的和谐场域。

对于很多儿童来说,“做出来”没有问题,“说出来”却很困难,要说得有序、有理、有据更是难以达到。学生对话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在氛围宽松、关系平等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需要教师静待花开、循循善诱,搭建良好的平台来培养和发展。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不是在教学生知识,而是和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师生的双边互动,在平等和谐的对话中,在心灵相通的交融中,提升彼此的生命质量。对话的形式不能只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与书本对话、与网络对话;不仅仅是一对一交谈,也可以是小组讨论、多方互动等。

2.发展思维——实现儿童数学思维品质的深度涵育。

其一,问题指引,让儿童在双向互动中和而不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对话往往是以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以合宜的问题指引,不仅有利于对话的开启,还能将对话的内容引向深入,让儿童体会到数学好玩、可亲。如教学苏教版四下《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一课时,教师设置了游戏活动“选城堡”:有310(包括310~319)、320(包括320~329)、330(包括330~339)……390(包括390~399)这九组数,下雨了,有300和400两个城堡,你能帮助它们快速找到最近的城堡吗?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有学生说:“310、320、330、340这四组数离城堡300近。”还有学生说:“360、370、380、390这四组数离城堡400近。”教师追问:“350组应该到哪里呢?”有学生说:“350组两个城堡都可以去,因为距离两边一样远。”还有学生说:“我觉得到城堡400更近一点,因为350组的351、352、353……距离400更近。”……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探究、归纳、总结“四舍五入”这个约定性知识,使其不再是书本上规定的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学生共同参与的火热的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二,适时启发,让儿童在多维交流中深度理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但永远不能取代他们思考的过程。不到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之时,不去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去开导他。要先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呼之欲出的临界状态,然后再以巧妙的语言加以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领悟知识。如教学苏教版六下《认识比例尺》一课时,教师出示任务:请大家将一条线段长5厘米、一支铅笔长1分米画在本子上。本子长度还够,学生能够画出。教师接着提高要求:“有一把尺子长1米,请你画在本子上。”有学生提出了疑问:“本子不够长,我们可以缩短后画在纸上。”但在展台上呈现时,有的学生画得长,有的学生画得短。教师追问:“长短不一,你有什么问题和办法?”有学生说:“可以在上面标出1米。”也有学生说:“可以缩小相同的倍数。”还有学生说:“这个倍数最好是整十的,便于计算。”……在这个案例中,对于比例尺是实际距离按一定比例缩小画到纸上的数学原理,教师没有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告之”,而是将“告之”放在学生“创造”之后。在对话中,师生实现了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

其三,情境再造,让儿童在主动探究中生成智慧。儿童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在成人眼里都是业已存在的,教学中如果用“传授—接受”的模式强行“塞”给儿童,他们必然会感到学习是枯燥的、僵硬的、单一的。通过对话,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应用场景,以创造性发现和智慧再现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如教学苏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出示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并提问:“这半块月饼能用一个数表示吗?”有学生说:“不是1。”还有学生说:“也不是2,因为这半块比一块小。”教师追问:“你能创造出一个数表示吗?创造的数会和哪些数字有联系?”有学生说:“有2,因为是平均分成了两块。”还有学生说:“那也应该有1,因为是其中的一块。”教师继而让学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写出这个数,并及时揭示二分之一的读法和写法。在上述案例中,分数的产生不是通过照本宣科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以对话的形式由师生共同创造发明的,营造出了深刻而生动的学习历程。

总之,教育就是對话的艺术。对话是唤醒而不是告之,是交换而不是统整。经由课堂上的每一次凝视、每一次倾听、每一次感应,教师陪同儿童从独白的世界走向了多彩的空间,在灵动的对话实践中,共同构筑起了深度倾听和精神相遇的学习和成长共同体。

3952500589237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表达能力
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06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5:22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20:00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6:46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26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