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贵清,吴娟娟,浦明之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临床表现为胸闷、咳嗽、气急等症状反复发作,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依据发病情况,将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慢性持续期的治疗是控制支气管哮喘的关键切入点。补肺益肾定喘膏是全国名老中医何焕荣教授经验方,我们应用本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2月苏州市中医医院门诊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3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 例和治疗组31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6 例,年龄45~87 岁,平均年龄(69.25±7.51)岁;治疗组男25 例,女6例,年龄42~82 岁,平均年龄(68.00±7.6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依据《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的西医诊断标准,处于慢性持续期的患者,同时参照《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符合中医哮病辨证属“慢性持续期”的患者。
1.2.2 排除标准:①造成胸闷气急或咳嗽等的其他疾病患者;②急性发作期及临床缓解期患者;③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④妊娠、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规律应用吸入信必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4.5 μg/160 μg,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410),每次1 吸,一日2 次。共6 个月。治疗组在规律吸入信必可基础上,加服补肺益肾定喘膏(党参210 g、白术105 g、茯苓105 g、生熟地各210 g、山萸肉105 g、丹皮105 g、山药105 g、泽兰泻各105 g、生炙黄芪各210 g、黄精210 g、川芎105 g、当归105 g、赤白芍各105 g、肉桂70 g、炙麻黄70 g、射干70 g、细辛70 g、五味子70 g、炙桑皮105 g、苏子105 g、白芥子70 g、莱菔子70 g、炙紫苑70 g、款冬70 g、杏仁70 g、象贝70 g、胆南星70 g、炒黄芩70 g、炙百部70 g、炙地龙70 g、坎脐14 条、紫河车210 g、沉香片70 g、川贝105 g、苏梗105 g、制香附105 g、制半夏105 g、青陈皮各70 g、枳壳105 g、砂蔻仁各42 g、炙鸡内金105 g、炒薏苡仁210 g、炒谷麦芽各210 g、沉香曲105 g。临证加减:畏寒肢冷,背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肾阳虚重者,加制附片70 g、鹿角霜70 g、巴戟天105 g、干姜70 g、益智仁70 g等;舌质紫暗、痰瘀重加青礞石105 g、丹参105 g、桃仁70 g、川朴70 g、参三七片70 g、山慈菇粉70 g等;胸闷重加郁金105 g,瓜蒌105 g、薤白140 g;反复感冒、呼吸道感染者,加防风105 g。阿胶250 g、加入糖、黄酒收膏。依阴阳盛衰情况加用鹿角胶、龟板胶,鹿胎膏等,糖尿病患者选择不放糖,或加元贞糖、木糖醇。由苏州市中医医院中药房提供),共一料,每天1 汤匙,用温开水稀释后服用。
1.4 观察指标
1.4.1 急性发作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6 个月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次数。
1.4.2 哮喘控制情况:采用支气管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进行评分。ACT评分简单方便,是哮喘管理中很好的工具。
1.4.3 炎症因子:测定血清白介素-8(IL-8)和白介素-17(IL-17)的水平。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观察期内急性发作次数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发作次数(例)
2.2 治疗前后两组ACT评分结果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组别 时间 例数 ACT评分(分)对照组 治疗前 32 16.00±1.74治疗后 32 17.53±2.08治疗组 治疗前 31 16.10±1.81治疗后 31 18.90±2.33*##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8、IL-17的测定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8、IL-17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8、IL-17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组别 时间 例数 IL-8(pg/mL) IL-17(pg/mL)对照组 治疗前 32 16.54±8.54 2.53±1.05治疗后 32 14.20±5.22 2.07±1.40治疗组 治疗前 31 16.40±6.74 2.56±1.62治疗后 31 11.49±4.06*## 1.38±0.78*##
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治疗成本高等特点,2019年最新的中国肺健康研究(CPH)结果显示,我国人群哮喘总体发病率4.2%,且呈现上升的趋势[2]。但目前我国防治支气管哮喘方面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关于哮喘的发病机制,目前专家认为与气道炎症、变态反应及气道高反应等方面有关。气道炎症贯穿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全过程,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3]。气道炎症可引起气道高反应,进而导致哮喘发作[4]。IL-8是疾病长期气道炎症的原因之一[3,5],能直接反映哮喘气道炎性反应程度,对治疗有参考价值[6]。IL-17可通过促进其他炎性因子的分泌以及诱导炎性因子在气道部位的聚集等机制增强气道高反应性,加重气道损伤[7]。IL-17可以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疾病控制不佳,其表达水平可反应哮喘严重程度[8-9]。
近年来,中医学对于哮喘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也有不少认识和观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哮喘症状的记载,元代朱丹溪将“哮喘”进行专篇论述,并指出痰为关键病因,提出了具体的治疗原则:“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哮喘之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因母病及子,哮喘迁延,日久不愈,则为慢性持续期,必累及肾,肾为气之根,主纳气,因此病久者需补肾纳气。同时需顾护后天之本。有文献研究[10]证实,补虚药在中医药治疗哮病中占有很高比例。加用中医药治疗能够缓解西药副作用,尤其对慢性持续期患者,通过辅以“扶正”治疗,可以起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众多学者[11-15]从“肺脾肾亏虚”、“脾胃失调”、“肝风为本”、“气滞血瘀”等多方面论治,临床均取得很好的疗效。膏方治疗是在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扶正祛邪、防病强体的作用。
补肺益肾定喘膏是全国名老中医何焕荣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经验膏方。该方以十全大补汤为基础方,全面补益气血;六味地黄丸补肾填精;方中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下气祛痰;加坎脐,紫河车、沉香片温精补肾,纳气平喘。三子养亲汤温肺化痰,下气消食。加用二陈汤、砂仁、鸡内金、炒谷麦芽、苏梗等和胃理气,健脾消食。一方面防止膏方滋腻碍胃,另一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提高抗邪能力,减少疾病发作,所谓“治病求本”[16]。
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肺益肾定喘膏,能够减少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数,减轻患者症状,显著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预防疾病进展,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冬令膏方可以从整体调节脏腑盛衰,补虚复损,同时减少、减轻西药的药物副作用。加之膏方口感好,进食方便,值得推广。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补肺益肾定喘膏有效治疗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探索膏方在哮喘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但因支气管哮喘是一多因素疾病,中药的作用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确切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