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婷
课堂教学最能直观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中澳两国的物理课堂教学加以比较,既是国际两种不同文化底蕴下教育成果的展示,同时也能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参考与借鉴的作用。本文中的课堂教学素材选取了中国某省2008年物理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摩擦力”和TIMSS 的国际教育评测科学课程中澳大利亚的“力与运动”。两节课均为课堂教学的视频实录,“力与运动”中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摩擦力,因此,这两节课具有可比性。
从中澳两国物理课堂教学录像中可看出,中国的课堂教学设计凝练,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前后知识点衔接自然,实验与讲授紧密联系,每个环节都是精心设计的,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多余的成分;澳大利亚的课堂教学设计朴实,由启发式提问、师生间自由对话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组成,简单而随意。以下两张图表是对两国整节课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的总体概述:
表1:中澳两国整节课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情况表
图1 中澳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图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教师都在努力创设物理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一点在中澳两国教师中已达成共识。课堂环节设计和时间分配两个方面都能凸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中国教师认为,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澳大利亚教师则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实验去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中国教师通过比较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性质,区分两个概念的异同点来帮助学生增强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澳大利亚教师则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最后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定义摩擦力。中国的课堂时间约45 分钟,而澳大利亚的课堂时间约60 分钟,时间的制约也是影响中国教师开展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澳两国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下,教师的提问也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在中国的课堂教学视频中,学生回答问题要举手,要经过教师的允许再回答问题。据统计,班级学生数约为50,整节课教师提问39 次,而回答的学生数为17,学生回答的覆盖率为34%。其中一个比较积极的甲同学回答问题11 次,占总提问数的28%。从表面上看,这节课的互动非常频繁。教师的提问次数是比较多的,学生几乎都能正确回答问题。此外,学生能否参与回答问题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积极程度和教师的主观意识。
在澳大利亚的课堂教学视频中,我们看到其提问贯穿始终,师生对话自然而平等。刚开始上课,教师就要求学生围绕讲台,簇拥在一起。学生回答问题不需要举手,和教师随意问答。整个课堂具有较好的交流氛围,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如一位女生对教师的教学不满意,在实验时就直接找教师反映,对话如下:
学生:你把澳大利亚的科学课程上得太无聊了!
教师:谢谢。我们晚点交流。
学生:不,等一下。我只想说这会造成人们认为澳大利亚确实是很无聊的。
课堂开始,教师提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什么是物体的自然状态或理想状态? 并对学生说,如果要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你们就要提出问题。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子弹穿越物体、手推车运动加以解释。可以看出,教师注重学生在质疑中去主动思考问题。从图1 可以看出该教师的引入用了大约10 分钟,时间过长。另外,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发散性的,提问难度上缺乏层次感。就整体而言,澳大利亚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如中国学生,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枯燥。对于教师所提的问题: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那么火箭在太空中关闭发动机后还能运动,这是为什么呢?摩擦力在真空中存在吗? 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摩擦力存在吗? 学生们的回答各不相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再进行解释答疑,有的问题还是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可能正是因为这种问答形式能够触动学生进行思维转变,在思考中会形成新的想法,所以更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表2:中澳两国课堂实验过程情况表
中国的两个课堂实验共用2.5 分钟,第二个实验与澳大利亚的课堂实验相同,都是用弹簧秤拉动滑块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国的课堂实验主要是由教师演示实验来完成,学生分组实验只是为了感受一下滑动摩擦力。教师在实验前会给出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尽量让学生在实验时避免错误发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疑问提出,数据的处理都基本能达到预期效果。
澳大利亚学生的实验时间为28.63 分钟。实验开始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滑块和细线等;实验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整理实验器材并放回原处。中国课堂则是由实验员在课前就将选择好的实验器材放在实验桌上。澳大利亚的教室和实验室是一个整体,这也可反映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澳大利亚的物理课堂实验着力于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实验能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并与教师频繁交流,这些在中国课堂上可能是被忽视的,例如:澳大利亚学生在两个不同桌子上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测量的摩擦力大小会有很大差别。中国学生则不会很随意地走来走去,交换桌子进行实验;同一个滑块从两个方向进行实验,测出来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澳大利亚教师解释为木块表面的纹理方向不同所导致;刚开始拉动滑块时的摩擦力比平稳拉动时的要大,澳大利亚学生提出可能是由于力的损耗而产生。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澳大利亚的课堂纪律管理比较松懈,学生自由随意的意识导致学习秩序混乱。对于个别小组没有认真进行实验,教师也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任其所为。学生自主进行分组实验,有的组有四五个同学,有的组只有一人。因此,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澳大利亚教师需要重视的内容。
由表1 可以看出,中国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知识体系的架构明确,课堂教学中的衔接比较自然。整个教学过程由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和选择具体物理问题、运用物理概念三个部分组成,从时间安排和内容上看都是一节完整的物理概念教学示范课。在创设物理情境过程中,教师能够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教学视频。教师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进行比较辨析,帮助学生加强对新概念的理解。最后是学以致用,教师让学生列举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实例。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在课前做了相关的预习,对新课已有基本的了解,对于教师的引入,全班学生能够异口同声地迅速回应。
相比之下,绝大多数澳大利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对于教师的提问,只有少数学生回应,而且回答的错误率较高。澳大利亚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在整个实验探究结束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定义摩擦力来督促其加强课后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并不丰富,知识点少,因此,导致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分析推理能力较差。
由于中国目前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小班化教学尚未普及,这应该是影响师生充分互动的重要因素。教师适当延长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有益于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人员认为,提问后适宜的等待时间是3 秒或者10 秒,同时还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而定。改变课堂环境的布局,努力营造平等的讨论氛围,鼓励师生之间开展平等自由的讨论,大胆表达非预期的思考答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避免学生犯错的观念,为他们提供更多手、眼、脑并用的机会。可参考澳大利亚教师在小组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示范操作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优势。此外,对于较安全的实验,提倡学生自选和整理实验仪器,培养他们的独立分析辨别能力。教师如果预先替学生选好特定的实验仪器,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模式,影响其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良好的小结可以为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课堂视频中可以发现,中澳两国教师都没有进行课堂教学小结。课堂小结既是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回顾与提炼,更有助于学生辨别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进一步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需要掌握的物理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严谨的课堂小结,学生能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有效提升物理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