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的对比研究
——以中国点茶和日本茶道为例

2022-03-16 20:0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茶道茶文化日本

王 玥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

历经几千年的传承,“茶”早已不仅仅只是俗称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生活必需品,而是发展成了“琴棋书画歌舞茶”中特有的精神文化产品。如今茶叶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最具代表性的就属日本的茶道文化和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提及日本茶道文化,追溯其源则起于中国,使经过数代人的继承与发展,形成目前举世皆闻名的茶道文化。

1 中日茶文化表现形式

点茶非茶名,而是古代的一种沏茶方式,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从各类书籍资料来看,点茶法主要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和点茶五个环节。《知否知否》《大宋宫词》等不少影视剧作品中都有点茶一幕的展现。点茶文化也大有讲究。蔡襄在《茶录》中提出“茶色贵白”,青白胜于黄白,忌添加香料,天然的茶香最为美妙。其次为防止茶饼受潮影响品质,饮用前刮去油膏炙烤激发其香气。碾茶也讲究技巧,先用纸将茶裹紧捣碎,然后熟碾并细细筛滤,最后便是点汤。宋徽宗赵佶,虽不善朝政,在艺术上的造诣颇高。所著《大观茶论》中更是提出“七汤点茶法”,供后世传承。这时就与之前的方法大相径庭,点茶法将饼茶碾碎后于碗中待用,注入少量沸水将碾好的茶末调成膏状(此为调膏),沿着盏边环形注水,用筅将茶汤搅拌至上下透彻(此为击拂),如此这般再注水击拂六次,便可以停止。茶面上乳像云雾般波涛汹涌,肆意飘散,仿佛要溢出茶盏跃起,在茶盏四周回旋飘荡,远观似不动,如此点茶方成。“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要想点出一盏好茶,在斗茶中获胜也是极为不易。

当今时代,款待宾客时也有很多需得时时注意之处。宾主品茗时恰遇新客来访,主人为表欢迎,须即刻换茶,否则会被认为含有“慢客”“待之不恭”之意。更换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若新客一再推辞便叫“却之不恭”。此外宾客在吃茶品茗时,切忌皱眉,会让主人认为人家厌弃自己的茶不合口味。

日本抹茶是将采摘而来的嫩叶洗净蒸煮并烘干后,保存在干燥凉爽的地方。到了秋天之后,碾成粉末,制成抹茶。先用温水温热茶碗,取一竹匙左右的茶粉置于碗中,倒入少许温水盖过茶末,用茶筅使其均匀化开。再注入沸水,用茶筅搅拌,直至茶汤泛起泡沫为止。抹茶是日本人饮用的主要茶类,并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日本茶道集道德规范与宗教信仰、伦理美学为一体,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一面。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而且是通过茶会,陶冶情操、沉淀内心,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但相对于中国茶文化而言,日本茶道的礼法更为严格且精准。从古到今,日本的茶道大都是在专门的茶室里举行的。参加茶事的个人根据身份的不同,所坐的位置也不同。正客须坐在主人的左边。主人去取器物的时候,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书画鲜花等。茶道礼法不仅是饮茶,主要还在于赏玩茶具、品味书画、游览的茶园环境以及感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整个茶会,主客之间的行为举止都有着特定的礼仪。

中日茶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的茶文化更注重于制茶、沏茶与饮茶的文化。而日本茶道文化则更为复杂烦琐,更加注重对周围环境的欣赏与体悟。因此除了饮食之外,品析字画和园艺以及赏玩茶具等也都是茶道的重点。

2 中日茶文化的发展传承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秦汉时期,相较于饮用,茶更多地是以其药用价值存在于百姓生活之中。魏晋时期,茶则更多地被人们用来饮用,同时也开始成为文人墨客们借以抒情的对象。到了唐代,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发展地比较均衡。在亚洲,唐朝的国际地位较高,呈现出万国来朝地盛世景象。日本派出遣隋、遣唐使等学习中国文化。纵观中国茶史,唐代也同样是一个鼎盛的朝代。那时饮茶之风兴盛,茶更是成为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以为“比屋之饮”。就此中国茶文化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于唐朝达到鼎盛。“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陆羽一生都致力于中国茶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其著作《茶经》对日本乃至世界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今,茶更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餐馆里,会为用餐的客人奉上一壶温暖的热茶;宾馆里,会为旅居的住客备好水壶与茶包;公园里,更是随处可见大爷们拎着鸟笼、捧着个紫砂壶哼着小曲儿的身影。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生活化、民俗化的大众文化。

据文字史料记载,唐代遣唐使、留学僧将佛教与茶籽、茶具等一同传往日本。自此开启了日本种茶的时代。日本镰仓时代,将禅宗传往日本的僧人荣西在中国研修佛学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了饮茶的妙处,于是带回大量的茶种种于九州,并著书名曰《吃茶养生记》①,促进日本茶文化繁荣发展。

日本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却和中国有着不一样的传承机制。在中国,茶起初流传于民众,经过不断的发展与传承,被赋予了人文色彩和精神力量,并与宗教领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而在日本却恰恰相反。茶传入日本的时候,在中国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作为一种外来的先进文化被引入日本时,起初只在上层阶级之间传播,后来才逐渐变得大众化。在茶的传承与发展中,将茶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使其具有明显的日本特征,能够体现日本人对细节、规程的重视。日本茶道文化还是更为注重秩序、庄重而肃穆,是一种贵族文化。

3 中日茶文化的美学特征

陆羽著《茶经》于世,指出“和”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奠定了今后茶文化发展的基础,如白居易般众多文人留下无数诗作。“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白居易《闲卧寄刘同州》),“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白居易《何处堪避暑》)于白居易而言,茶就像是自己的挚友,无论身在何处,一知己、一壶茶,闲聊几许、茶饮一杯,就是人生极大的乐趣,生活中的不如意都如过眼云烟不值一提。体现了白居易追求闲适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唐朝文人借茶洗涤心灵的特征。

宋朝期间,宋徽宗于《大观茶论》点茶篇中提出“七汤点茶法”,前五汤大多是注水击拂的机械性操作,第六、第七汤则在于要观察茶汤的立作状态,分辨茶的轻重清浊。正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节)徐复观②老先生曾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这是庖丁自技术的解放之后转变为精神的解放,是一种艺术性的享受。庄子所追求的道本质上也是艺术性的。徽宗用七次点茶,为我们展现这样一种有技巧而来的精神享受,体现了点茶乃至中国茶文化的审美追求、美学特征。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国茶文化充分吸收了儒、释、道诸派的思想内涵,将茶与哲学和美学相融合,通过饮茶来陶冶情操、体悟人生,使精神得到充分满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征。

唐代日本学问僧在与中国生活时,不可忽略地会与茶打交道。佛教还将饮茶纳入清规,茶与佛教变得密不可分。因此日本僧侣在与中国僧人地修行交流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茶。在日本佛与茶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千利休:出生于商人家庭,热衷于茶道,18岁时拜武野绍鸥为师,先后成为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茶头,继承并创造了“和、敬、清、寂”的“草庵茶道”,继承发展了历代茶道之精神,创立日本茶道,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将村田珠光曾提出过的“谨敬清寂”四字中的“谨”改为“和”,只改动一字,却显得简洁而内涵丰富。日本茶文化中,其“寂”是抛开红尘琐事后达成的高尚之境界,也是日本茶道的最高美学境界。探究其本质而言,茶道不可谓不是修行的一种方式。人们在茶室中感悟人与人的和谐、沉淀自己的浮躁的内心。僧人能从“禅”中悟出世间百态,茶人从“茶”中品味千般人生。“茶”与“禅”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茶禅一味”的无我境界。这就是日本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日本茶道广泛吸收中国茶文化精髓,并结合日本本土的佛教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日本茶道精神中的“静寂”理念也与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相呼应,可以说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

4 结语

本文以中国点茶和日本茶道为切入点,从表现形式、发展传承和美学特征三方面入手研究讨论了中日两国茶文化异同。这不仅有助于日语学习者更加了解中日茶文化,也有助于大家深入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特征,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注释

①日本荣西禅师所著.本书在记述日本茶道的发展、形成过程中成为一座里程碑.

②徐复观:现代新儒学一派的代表人物,以独特见解研究中国思想史.

猜你喜欢
茶道茶文化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体验茶道魅力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道人生
《黄金时代》日本版
《茶道六百年》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