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清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新媒体时代悄然来临。大学生作为社会新科技的受益者,很快成为新媒体技术的忠实粉丝。但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于新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间缺乏控制力,对于良莠不齐的信息不能很好区分,从而给自己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随着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丰富的同时,也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因此,如何把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是高校辅导员亟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般,我们认为“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特点的媒体,是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中衍生出电子邮件、QQ、微信、微博、论坛等形态各异的媒介形式,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1]。
传统媒体时代,知识的传播速度慢、方式单一。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相继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慕课网、流利说英语、网易公开课等学习型新媒体平台获取想要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锻炼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拓了想象力,使学习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化。
大学时期是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亲密感的重要时期。各类社交软件的出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极大便利。随着社交软件的不断优化,出现表情包、语音聊天、视频通话等功能,增加了网络聊天的趣味性和真实性。这些社交软件以新的形式满足了大学生社交的情感需求,他们可以在这些平台展示自我、分享自己的生活,倾诉压力等不良情绪,满足了大学生彰显个性、言论自由、情绪宣泄的需要,对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由于网络的公开性,新媒体传播内容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有些平台对于发布内容并没有严格的审核,很多不利于成长的信息出现在网络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以抖音短视频、快手为例,发布的视频或者直播内容涵盖面广泛,其中不乏掺杂一些低俗、炫富、暴力等内容。尤其是这些平台衍生的网红、主播等职业,更是让很多大学生趋之若鹜。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经历不够丰富,很容易受这些世俗化、功利化、崇洋媚外观念的影响,从而导致三观的扭曲。
随着社交软件的出现,一部分大学生偏爱通过网络聊天,现实生活中却不会与老师、父母、朋友沟通,严重者甚至出现社交障碍,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降低。尤其是沉迷游戏的大学生,长期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感情的寄托,缺乏与外界交流,久而久之出现萎靡不振、交往能力下降等不良现象,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第一,工作难度增大。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大职责[2]。工作量非常繁重,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经常处于加班状态。他们经常忙于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无暇对每位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出现了一些因网络成瘾、网购成瘾、网恋、深陷校园贷等现象引发的新的心理问题,极大地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第二,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更加难以把握,心理问题错综复杂,对于辅导员开展工作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是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并非有心理学背景,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缺乏相关知识和技巧。误以为心理咨询就是简单的聊天,不能准确把握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把它们认为是思想问题而进行说服教育,导致不能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普遍滞后,自我同一性还未确立,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结合,使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心理老师都参与其中,做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实现“全方位育心、全过程育心、全员育心”,助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第一,加强自身学习。一方面,辅导员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或者参加培训来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将心理咨询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运用在平时的学生工作当中。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开展工作,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
第二,把新媒体变成辅导员的小助手。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微博、朋友圈、QQ空间等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掌握[3]。如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沟通交流,避免问题严重化。还可以通过学生关注的明星、影视剧、游戏、网购的内容,掌握学生们的主流价值观。另外,在与大学生的沟通方式上,除了传统的面谈之外,还可以借助社交软件进行网络聊天,让学生更容易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好地进行引导教育。
第三,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由于目前各类APP数量众多,下载使用的门槛较低,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容易造成信息泄露、电信诈骗、网络犯罪等危害公众人身安全的问题。因此,辅导员应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提高大学生从海量信息中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自律能力,提高相关法律意识和伦理意识,营造和谐健康的数字化生活氛围。
第四,利用新媒体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辅导员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新媒体举办更多有新意、有创意的活动,让更多学生愿意主动参与。例如心理微视频大赛、心理趣味运动会、素质拓展、摄影大赛等活动。还可以邀请专业老师举办一些心理学讲座、心理沙龙、团体辅导等活动,选择大学生关心的话题,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
辅导员首先要保证自身心理健康,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密切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及时调节不良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其次,辅导员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并不是为学生做专业的心理咨询,而是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及时发现问题、识别问题、做出判断。若发现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则需要联系相关医院进行诊断治疗,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主,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加强自身品质[4]。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基本吻合,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而新媒体时代带来的那些消极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需要探索新媒体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用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用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大学生意识层面的问题,二者相互补充,协同教育,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总而言之,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起到双重影响。因此,辅导员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创新工作方法,开拓“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将传统模式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利用新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育大学生理性和平、乐观向上的心态,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