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巨生
(山东省泰安第十四中学,山东 泰安 271032)
为减轻义务教育时期,学生作业与培训任务等负担,双减政策随之产生。双减背景下,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家校关注的重点。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双减政策强力推行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人员指出习惯不会被人们遗忘,其多会被潜藏在某处。习惯虽然隐藏在不经意的日常小事中,但往往蕴藏着足以改变人生的力量。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拥有好习惯的人,多会养成自觉学习行为,进而使其在不自觉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激发学生主动与积极性,不仅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力,还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相反,在没有养成最佳学习习惯前,拥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学习期间多会疲于应对。持续下去,不管怎样努力都难以收获最佳成效,最终出现厌学与成绩不理想等情况。
好的学习习惯分为多种,例如:课前预习、课上专心听讲、大胆发言、敢于质疑、课后认真复习等。下面列举出常见的好学习习惯的主要表现:(1)做事有目标、有计划;(2)做事专注力较高,不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3)可主动并自觉完成课后任务;(4)喜欢思考、提问与观察;(5)始终坚持对的学习方法;(6)喜欢阅读,努力拓展自身知识面,愿意和同学合作学习,一同研究问题,同时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解答问题;(7)不拖延,当日事,当日完成。
生活习惯及生物为发展生存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长期生活方式。其内涵十分丰富,例如,既包含早起刷牙、不随地吐痰、饭前洗手等个人卫生习惯,还包含按时作息、管理时间、自律、诚实守信等人生习惯。一旦个人生活习惯养成,后期会陆续演变成其内在品质。就学生而言,生活习惯多受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因素影响,其是否可形成最佳生活习惯,多受后天教育与环境因素影响。
在培养学生好的生活习惯方面,父母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父母应积极参与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培养,努力在生活中为学生演示正确行为习惯,配合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叫停,给了家庭教育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轻松愉快、充满爱与关怀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亲子时光的回归,让家长真正“蹲下来”“慢下来”陪伴子女,聆听子女内心的声音,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更易形成浓厚的家庭氛围。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对家长而言行动胜于言语,“身教”重于“言传”。所以,若父母希望子女拥有良好生活习惯,其自身也应审视一下自身行为,看看哪些方面需要及时改进,然后立即采取行动,从现在做起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初中阶段,积极开展兴趣教学可帮助提高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投身其中探索学习,所以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应努力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期间,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帮助吸引学生注意。比如,在八年级下册地理中的《地形和地势》一课中,教师通过歌曲《青藏高原》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情景教学法,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还能加深学生对地形与地势的印象,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待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将此作为基础,引领学生遵照自身要求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最佳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要做的就是努力坚持,与此同时,通过不断训练将好的行为内化为自身习惯。行为方面是这样,意识活动方面也应如此。善于思考能为获取知识提供不竭动力。教师教学期间,应减少使用灌输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助力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单纯地向学生关注理论知识,忽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身为引导学生思考的主要方式,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路径。具体而言,应先培养学生好的看书习惯,例如,看书之前应先浏览目录,掌握书中大概框架;再者,就看书方式而言,应遵循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顺序;文章内容理解期间,应努力寻找核心语句。就初中阶段学生来说,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教师可选用具有一定生活气息的图书供学生阅读。
人这一生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如此方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初中期间是培养学生习惯的黄金时期,学习习惯培养也应从这一时期开始。尤其对部分偏远农村地区而言,很多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约束学生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学习缺少计计划性的情况十分常见。因此,“双减”下,学生更需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在课堂外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可积极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如,物理的《声现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声现象:将手放在喉结处,发“啊……”,感受声带的振动。让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此外,通过自身探究,还能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期间,应避免局限在课堂教学,还应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习惯,学生利用课后复习,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发现更多问题,通过探索其中的问题,便于学生改正自身错误,提升自身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习惯。比如,学完鲁迅《社戏》内容后,教师可让学生整理课后重点内容,在整理课后内容期间,学生既可以巩固原文知识,还能加深课文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双减下”由于作业量减少,空余时间增多,真正拉开学生差距的就是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尤其是在课余时间,面对手机的诱惑、面对网络游戏的吸引、面对做事拖拖拉拉的弱点,都需要学生拥有自律的良好习惯。所以老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提高意志力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到“五零四好”。“五零”:上课零迟到,课上零走神,自习零抬头,室内零闲谈,两休零说话;“四好”:课前准备好,物品整理好,卫生保持好,时间管理好。学会自我监督,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专注,是所有伟人成名必须具备的态度,是所有成功的必然因素。专注力是撬动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学生通向学习的第一门户,不管是什么学科,保持专注都是习得经验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应优化课堂环境,提高教师素养,坚持“以生为本”,激发和保持学生高昂的课堂学习兴趣,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专注力。
学校学习期间,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所以,教师既要做好知识传输,还要用人格积极影响学生,便于学生在校内生活中,受到良好教育熏陶。例如,对于想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自身应先做到。这种默契与成绩,在学生心中说服力较大,可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习惯培养多需要持续坚持。“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都是坚持的力量。培养学生贵在坚持,重在习惯养成,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就要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就踩出来了!”可见,好的习惯正是优秀的源泉。
双减过后,虽然学生学业压力逐渐减小,但教师与家长仍要努力培养学生优良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要知道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好的生活习惯会伴随学生一生,并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