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外语+X”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的探索

2022-03-16 23:42:13李会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英语专业外语

李会芹

(伊犁师范大学,新疆 伊宁 835000)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设定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即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018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召开了加强外语教学改革的工作会议,提出各高校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外语教学,主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服务,加强对国际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培养既能熟练运用外语,又有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层次外语人才将是今后外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1 内地高校人才模式的实践探索

内地各高校面对“新文科专业”发展的改革之路,作了初步尝试如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培养5年制国际涉法专业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将英语专业与该校突出专业“石油能源”相结合,联合培养国际能源保护、节能使用等方面的国际性人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中宣部新闻所属联合培养国际新闻人才,负责国际采访、撰写文案、翻译新闻等;北京语言大学结合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办学宗旨,将英语专业与校内的梅兰芳研究基地、一带一路研究基地等联合教学,旨在将中国传统戏曲、语言、文化等积极对外传播。北京科技大学将英语专业与新科技专业相结合,积极打造新时代国际化的科技人才。此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自 2015年起,全国外语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或课程,掀起了一股“小语种热”。2019年新增专业情况看,全国小语种专业迅速增加了47个专业教学点。

2 新疆高校人才模式的探索

2010年中央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喀什和霍尔果斯口岸成立为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这也体现了新疆在面向中亚、欧洲对外开放,引领经济发展中的独特地理优势。本文将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将外语专业与本土化专业如新闻传播、疆外涉法专业、商务学、旅游管理等切实符合“一带一路”发展需要的专业紧密结合。然而外语专业的英语教师们普遍专攻方向为文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翻译等方向,并不具备法律、新闻、经贸、旅游等专业基础课知识,培养此类复合型人才也是耗时耗力的一件事,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实现。同时,这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不可完全落在英语学院的师资培养上,而应该通过跨学院搭建平台,共同促进这一景愿的实现。新疆外语人才的培养,不再是单纯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它关乎着新疆的政治、安全、国际形象和舆论话语等。

已有的疆内关于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的探索有:新疆大学蔡志全、赵红霞为代表的学者提倡扩充小语种专业的建立,积极培养如乌兹别克语、乌兹别克语、土耳其语等紧邻中亚国家的小语种人才。贺继宗提出了英语改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案,主要以英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俄语、中亚文化研究、民族风情研究等多学科模式培养,设置四年制或五年制授课模式,鼓励学生本硕连读,增强与内地高校的交流机会。杨蓉的“新疆高校外语学科跨文化教育的区域性特征”主张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推行英俄人才与新疆本土的多语言如维、哈、蒙、回联合培养跨民族人才,但目前的高校学生中真正能够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如哈语、维语、蒙语听说读写译的人才越来越少,多数已只能听懂或表达,但不会书写,这也使得以上提议的实现存在一定的现实阻力。

3 新疆高校外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疆内高校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输出的不匹配。随着近几年新疆高校人数的急剧扩招,本科生数量大大增加,造成了大学英语的教学量大幅度提升,疆内的外语专业教师的平均授课量达到每周20-24节,教师超负荷工作、人才队伍紧缺、占据了老师们大量的教学与科研时间。而目前大学英语所用教材多是新视野大学英语,学生对教材知识兴趣低,收效成果低,多数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及英语四六级考试,而非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个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或转向教育学方向的研究生,或选择企业就业、或考入中小学从事教师行业,真正具有中外文化专业知识、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则极为紧缺。面临国家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疆故事”这一重任,目前疆内高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专一的外语人才远远无法胜任这一国际需求。

其二,疆内二外语种少,师资队伍紧缺。截至2021年,新疆高校开设的外语本科专业主要是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疆内高校的第二外语主要以日语、俄语为主,第二外语种类较少,其中伊犁师范大学2010年开设了二外法语专业,至今仍是新疆高校中唯一一所开设二外法语的高校,第二外语选择性的狭隘也限制了学生考取内地外语专业的需求。同时二外教师队伍的紧缺也造成了涉中亚的小语种专业人才的不足。尽管前几年新疆各高校俄语专业学生多有输送哈萨克斯坦学习语言的机会,因哈萨克的官方语言为俄语,这一交换学习只是进一步加深了俄语这一专业知识,并未向广度拓展为其他小语种的发展。

其三,疆内学科发展不平衡,交叉性人才不足。新疆高校目前仍没有英语专业的博士点,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困难,普遍呈现出外语学院科研能力弱的现象。目前已有的外语专业培养方向语言学、外国文学、外语教学、翻译学以及近年来随着交际学的引入而发展起来的跨文化交际,这些领域内部相对比较独立,学科交叉性不足,这也导致了能够胜任复合型外语人才教学的师资队伍的紧缺,交叉学科带头人的不足。

4 新文科要求下的新疆“外语+”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疆内高校将外语这一主流语言与本地化的多学科、多维专业进行跨学科联合培养人才,促使疆内各高校、各学院的联合与交流,最大限度的发挥英语人才的作用,培养能够撰写国际新闻、处理国际法事务、接待国外友人、接洽国际商务贸易等方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一提议可通过疆内高校间跨校、跨学科、跨专业来解决,操作和实施性更强。21世纪的外语教育必然面临着从技能型人才向专业化转变的巨大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带头引领、统筹规划。借由新疆高校委员会,统筹规划整个疆内普通高校在外语教学上的方针政策,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对普通高校、师范类、地方性高校进行调研,查找其现存的问题,提出适合地方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为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一定的平台,使新疆高校整体上呈现出有带头高校、有地方特色的整体发展趋势,培养出能够切实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需要的国际性复合型人才。

其二,增强跨界、跨校、跨学科交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校际联合培养、增强与司法部门联合培养、涉外政府部分、企业律师事务所等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今早感受行业氛围,而非局限于教材教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如鼓励新闻媒体学生在大三的实习阶段前去新疆日报社、伊犁日报社、各大新闻媒体中心提前了解涉外新闻的相关工作;鼓励能够处理涉外法律人才的外语人才,尽早前去有相关资质的律师事务所或涉外企业熟悉相关政策法规;推荐旅游专业学生利用旅游旺季前去各大国际旅行社锻炼实习,真实体验接待外宾的感受;推荐贸易或经济学相关的外语人才前去霍尔果斯口岸的相关外企进行实习,了解进出口商务政策等。

其三,打破壁垒、灵活聘任导师制,教师结构的优化培养。目前新疆高校中新疆大学设有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新疆师范大学设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多所高校的外语学院有联合教育学院,共同培养的学科教学(英语)方向的硕士生,但是所发学位为教育学硕士而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希望新疆高校尽快突破英语学院没有博士点的这一短板,积极引进博士人才或线上聘任国家万人计划人才,施行双导师制,互聘制等培养机制,形成梯队建设,打造高端教师队伍。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主要聚集三个维度,第一类为研究型人才,如继续深造英语文学、语言学、翻译方向的考研或就业等相关学生的培养;第二类为复合型人才教师,与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旅游学院等能够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需要的学院联合培养学生,而非将重担全部压于外语学院教师群体,前几年实行双向选拔有能力、有专业知识、英语能力过关的本校或外聘他校教师来授课;第三类为其他英语专业的普及性选修课教育,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学业要求对英语课进行选修。由此以来,教师的培养模式也更清楚、所培养出的人才也更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

其四,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不再大锅饭式的向全校学生推广,鼓励学生自学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鼓励其他专业学生如物理、电信、化学、数学、文学、教育学等多门类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英语专业课程,以学分制进行考核。将传统的教材式授课,改为“内容式授课”,即围绕“一带一路”经济发展需要,以伊犁师范大学为试点,推行英语专业与新闻专业、法律专业、商学院等几个学院合作教学,打破传统意义上关起门来的教学方式,增加学院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推行大一大二英语专业学生加强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第三、四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双学位,新闻专业、法律专业、商学院、旅游专业等,毕业论文鼓励学生结合双学科,同时为以上优秀人才尽可能推荐涉外律师事务所、旅游景点、新疆日报等媒体中心实习机会,并跟踪记录以上学生未来3-5年内的发展问题。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的现象,学生有维语、哈语、汉语、英语等多种语言交织的现象,使得英语专业与地方语言优势相结合,形成多语言、多文化、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用新闻媒体讲述新疆故事,通过英语与商学院的结合,培养多功能贸易人才。

5 结语

“一带一路”的建设内容包括货物贸易、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综合服务、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新疆高校需要大量培养既能通识语言,又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多语种+”复合型人才。面对新疆高校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外语+不同学科(涉外法学、经贸、新闻、旅游等)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将课堂理论与就业实践相融合,提升教师在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上的进步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让学生今早适应社会,了解现实所需,更好地为新疆“一带一路”的推进提供综合性人才。同时,也希望这一提议能够为疆内各高校今后的大学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提供一定参考,促进新疆外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升外语人才的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英语专业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科技视界(2014年32期)2014-08-15 00:54:11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