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进庄(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家庭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家事”,而成为了新时代的“国事”。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转变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长教育素养,按照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铸魂育人,防止教育“内卷”和情绪焦虑,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良好的家风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耕读传家”“书香门第”“望子成龙”“仁义礼智信”等共同的家庭追求,也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二十四孝”“孔融让梨”等家教故事,更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脍炙人口的家规家训,很多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新时代的家风要注重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发扬光大传统家庭美德。
其次,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新时代国家、社会、个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新时代家风就要把其融入家庭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我们要理直气壮、春风化雨地进行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生态文明、爱国主义、法制教育,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
再次,要言传身教。父母要率先践行家风,养成互敬互爱、孝敬老人、诚信办事、友善待人、敬业工作、尊重规则、敬畏法律、责任担当等良好品质,培养终身学习、喜欢阅读、热爱劳动、经常运动、高雅审美等健康的生活情趣,给孩子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首先,父母双方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教育和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父亲身上展现的高大、担当、勇敢、乐观等优秀品质会深刻地影响孩子,母亲身上展现的温柔、优雅、耐心、睿智、开朗、友善等优秀的品质同样会激发孩子潜能。孩子成长未必需要多好的物质条件,但一定需要父母陪他一起长大,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其次,家里要充满爱。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待事情能够延迟满足、情绪稳定、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会把人生每一步都走得很积极。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的人生健康、快乐、好学、能干、顺利、幸福,殊不知,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爱才是最好的滋养,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
再次,遵守规则。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则、纪律法律的家长,他日后也会遵守规则,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野蛮、堕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遇到不遵守规则的家长,他日后更会我行我素,不守规矩,可能成为一个粗鲁的毫无教养的甚至危害社会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寸步难行。一个幸福的家庭,要给孩子做好遵守规则的表率和榜样,教育和要求孩子做到守规矩、遵守规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才是爱孩子的最高级形式。
首先,家长应转变教育理念。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应该放平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充分信任孩子、不低估孩子,也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家长要认识到每个孩子是不同的、需要的素养也是全面的、成长是长期的、教育是有规律的,一味采取“拼时间、多刷题、超纲超前抢跑、提前学”等方法,一味追求“分数、成绩、名校、竞争”等过高的应试压力,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不但会加重孩子负担,甚至使得不少孩子的精神状态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就值得高兴,就应当肯定和鼓励。
其次,要掌握家庭教育内容。家长要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大德”,即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等家国情怀;树立“公德”,即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等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素质”,即广泛的兴趣爱好、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劳动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保证“健康”,即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心理”,即珍爱生命、安全出行、健康上网、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再次,合理运用适切的方式方法。父母应当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孩子人格权利,平等交流和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加强亲子陪伴,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互相理解。学校老师和家长是平时接触孩子最多的人,老师是传道授业的人,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榜样,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奋力托举。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实践证明,家长和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越紧密,家校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会越成功。家长更应该配合老师、支持老师,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少一分计较和指责,多一分相互信任。
其次,家长和老师要加强协同。“双减”之下,孩子们在同一个班、同一个任课教师、同样学习内容,成绩出现较大差异,其原因,除了天分之外,更多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意志、自控力、专注性和求知欲上差异,家长要针对孩子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的薄弱项和擅长项,和老师一起商量,发挥双方在教育上各自优势,加强信息沟通,有针对性帮助孩子扬长避短,补上短板。
再次,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发力。双减后,家长要和老师及时联系,根据孩子实际,利用好课后3点半的资源,给孩子选择最适合的课后服务内容;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配合老师指导孩子合理利用好在家时间,提高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家长要按照学校规定,履行法定责任,充分保障孩子睡眠,并适度安排好孩子劳动、娱乐、体育锻炼等,确保孩子睡得好、身体健、精神足、心理健全。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促进孩子的成长,只有老师和家长共同发力,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发力,才能让孩子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驶去,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拥有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