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玉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重庆 402260)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样,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现阶段高校实践育人效果不佳,高校对社会实践育人的理解认知和教育认知出现无措,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出现指导性不强、育人功能缺失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渗透思政教育路径,以期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和思政育人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格局。
目前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中并不能充分认知渗透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首先,大部分大学生不能深度认知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的重要性,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不足,往往是被动参与,这样不仅限制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价值,也不能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作用;其次,部分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认知不佳,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耗时耗力,不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最后,高校普遍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过度重视实践教学,忽视了思政教育元素的发挥。
思想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教育过程中,需要深度挖掘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政元素的契合性,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借助不同的实践活动环节来实现思政育人,但目前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教育融入存在力度不够、积极性不强问题。具体表现在,首先,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在活动设计中不能依托思政教育元素进行,这样极大削弱了思政元素融入的渠道,弱化了教育功能。其次,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学生连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价值都未感悟,更不用说感受到思政教育元素。
2.1.1 导向功能
首先是政治引领,政治引领对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觉悟都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新媒体背景下社会环境更加复杂,高校大学生借助信息的渠道逐渐多元化,自媒体平台发展无时不刻在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这样极大增加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为政治引领提供有效条件。首先,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调研活动,如乡村振兴活动、脱贫调研、农村生活现状,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感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伟大成就,体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以此来养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领导。其次,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红色文化遗址、博物馆、时代楷模事迹挖掘等社会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我国革命精神的魅力和革命先烈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红色精神认可程度,感受到当前美好社会的来之不易。坚定自身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借助革命精神遗址参观,也能够激发学生浓郁的家国情怀,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最后,高校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中,做到与时俱进,借助大型志愿者活动、国家大事活动等来让学生更加贴近我国政治,如进行烈士陵园扫墓、全运会志愿者、国庆阅兵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实现学生的政治引导教育价值。
其次是思想引导,思想是学生行动的动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能够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反馈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如通过敬老院关怀活动、乡村调研等,能够不断磨炼学生的思想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感受思想价值和道德品质价值。如借助敬老院关怀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价值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活动的人生价值和思想价值,净化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道德观,单一的借助理论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短暂的和不够深刻的,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和深入的。实践对于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不仅体现在教育与管理都得到加强,还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内因,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利于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对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价值意义。
2.1.2 认知功能
首先是对国家政策的认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了解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帮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和政治形态。首先,各项实践活动根据教育厅和学校明确的文件范围内容展开,所下发的文件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集中体现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够实现潜移默化的加深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知程度。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计划,来将国家政策融入不同实践活动中,增加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能力,如在乡村调研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乡村的变化和发展程度来感受到我国乡村振兴政策的价值内涵,增加学生对我国政策的拥护程度。
其次是对社会现状的认识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够为职业生涯起到过渡和辅助作用。高校学生在校园学习中,对社会接触不多,范围相对狭窄,在步入职业社会中,往往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单纯学校理论的学习难以填补学生亲身实践的缺失。要让学生对社会现状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就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亲近社会了解实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党和政府的热爱;对于不好的现状,则可以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并试图提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解决方案。
高校需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渗透力度。以此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协同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高校需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将思政教育元素与社会实践育人需求进行有效融合,并且在对应的资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如党史教育中,通过组织革命遗址参观、革命纪念馆志愿者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党史精神学习程度,实现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效融入。其次,可以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相融合,并通过思想教育元素的来提高学生的思政意识认知程度,一方面可以借助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借助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受到坚定的思想信念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政治形态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思政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发展观。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也能强化思政素质,实现思政教育健康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我国高等教育一直致力于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全面、全员育人模式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借助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能够实现思想教育的全过程育人,充分发挥出思想教育功能,思政教育元素也能激发社会实践育人价值,实现两者协同育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