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型”高中音乐教学课堂实践探索研究

2022-03-16 18:45赵筱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德育微课思政

赵筱迪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文心高级中学,山东 日照 276500)

音乐与德育互为表里的密切联系,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自两周以来,中国音乐教育就已包含有鲜明的“道德教化”因素。在“以乐育人”的思想指引下,春秋晚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大力倡导起源自西周的“礼乐教化”制度,并为两千多年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延续,铸就了我国古代独特的“礼乐文明”。民国建立之后,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掀起的“学堂乐歌”运动作为新式音乐教育之代表,也同样把“道德启蒙”列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新中国建立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基本的学校育人指导思想,“借助音乐课教学来同时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得到各级音乐教育工作者积极而坚定的践行,已成为教育学界之共识。而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和任务的提出,又为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因素指出了新的方向。因此,下面就将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理念,来分析实施高中音乐“德育”的重要意义及原则,并立足于笔者的教学经验与心得,来实施开展高中音乐“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1 高中音乐“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分析

近年来我国教育学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相继提出了以“课程思政”为主导的教育体制改革任务。“课程思政”,即要把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因素渗透、融合到音乐教学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当中去,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各科目教育互不衔接、各行其是的“两张皮”现象,从而推动音乐课程切实发挥出“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而2017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一节中明确提出:高中音乐课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理

念的提出,也为高中音乐教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出了明确的“路线图”。有鉴于此,在“课程思政”理念引导下通过教研改革来强化彰显高中音乐的“德育”功能,已成为高中音乐教师的职责所系。

2 高中音乐“德育渗透”的开展策略探究

音乐作为诉诸听觉的艺术,其本质的功能是给人带来审美享受和快乐。这从“乐”字的两种发音所对应的两大意涵就可看出来。也正因此,春秋时代的先哲孔子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而这一主张放到今天仍不过时。因此,本文认为通过精心组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寓教于乐”“不言之教”的生动效果,就是开展音乐“德育”的基本原则与策略。下面就将结合具体案例,来从具体实施方法的层面对上述的策略、原则加以解析:

2.1 立足“核心素养”培育,打造“渗透”型的音乐“德育”新模式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音乐课基本教学任务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那么,要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就必须立足于培养高中学生的音乐科目“核心素养”,通过渗透性地融入“思政德育”因素,来发挥音乐课“寓教于乐”的德育引导功能。2017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一节中指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所以,对于高中音乐鉴赏课来说,教师就应着重把握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两个方面,来拓展音乐教学的思政德育功能。下面,就以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说唱篇”《丑末寅初》的欣赏教学为例,来简析“课程思政”背景下音乐“德育”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丑末寅初》又叫《三春景》,是京韵大鼓历代传人进行艺术创作、加工而积淀下来的经典唱段。它用朗朗上口的语句描绘了古代中国民众一天之内的劳作与生活场景,可以说呈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天”。有鉴于此,笔者采取了古代中国画与剪纸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将《丑末寅初》作为背景音乐,如徐徐展开《清明上河图》长卷一般用图画微课的形式演示了游历古代中国一天内的各种见闻景象。而后,同样以《丑末寅初》作为背景音乐,再播放中央电视台所录制的《中国人的一天》系列短片。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明确意识到:《丑末寅初》虽然表面上描绘了游历古代中国的一日见闻,但实际是为那个时代的劳动者奉上了一曲优美的赞歌。而从《丑末寅初》──“古代中国人的一天”到今日央视《中国人的一天》,流淌着的正是“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中华精神根脉,从来未曾断绝过。这样,通过引入各类可视素材重新组织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引导学生感悟到了《丑末寅初》一曲深厚的文化意蕴,而且从审美感知的角度体会到了以“勤劳敬业为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从而发挥出了音乐教育“寓教于乐”的“不言之教”这一微妙功能。从上述案例也可看出,只要我们秉持开放思维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流程,就能将培育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同“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互为表里,互渗融合,打造出“渗透”型的音乐“德育”新模式。

2.2 善于运用微课资源,推出“寓教于乐”型的音画欣赏德育新方法

在当前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也涌现了一些依托信息网络的新型教法和教学资源,而微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以运用短小视频的微课于2011年引入我国以来,历经将近十年的推广普及,目前已成为音乐教学的得力助手,也为依托音乐教学开展“思政德育”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下面,就以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第二节《情感之声》部分《沃尔塔瓦河》这一曲目的鉴赏教学为例,来简析如何运用微课资源打造“寓教于乐”型的音画欣赏德育新方法。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民族乐派代表艺术家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当中的第二乐章。该交响诗的主旨在于表达对祖国捷克由衷的热爱,并从侧面表达对于奥匈帝国强占祖国捷克的愤慨之情。在欣赏《沃尔塔瓦河》时,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般简单陈述《我的祖国》所表现的爱国主义主旨,则必然难免失之于扁平、苍白、枯燥。有鉴于此,笔者在讲授这一部分时,引入多段优美的捷克视频构建微课课件,以《沃尔塔瓦河》乐章作为背景音乐,依次展现了“汇入沃尔塔瓦河的纯洁溪流”“大河的碧波”“生机勃勃的河岸田野和遍地野花”“河边波尔卡舞曲伴奏下的圣洁婚礼”“静谧的夜间粼粼的波光”“朝阳霞光中苏醒的大河欢乐的涛声”“圣约翰峡谷冲破巨石阻碍的惊涛”“布拉格在河岸的闹市”“浩浩荡荡流向远方”等一系列的沃尔塔瓦河两岸自然及人文场景。促使学生获得了视听两方面的极致审美享受,而后,笔者趁热打铁,向学生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青年》杂志所撰《知之深爱之切》一文中深情的话语:“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借此来说明,斯美塔那用音乐的艺术笔触,描绘了沃尔塔瓦河两岸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正是展现了他对祖国捷克的“知之深”,所以才更能见其对祖国的“爱之切”。这样,学生不仅很容易感受到《沃尔塔瓦河》乐章中所流淌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且还能体悟到,“爱国”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爱国要体现在爱家乡、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爱家乡的每一位同胞。于是,通过《沃尔塔瓦河》音画交融的展示,学生就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一词的深刻内涵,进而把“爱国主义”贯彻到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当中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把音乐德育的功效落到了细处、实处。

2.3 密切协作互动,构建“生态课堂”,为音乐德育提供隐性的氛围与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曾针对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科目教学的融合问题提出如下的指导方针:“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这里所说的“隐性教育”,笔者理解就是指通过创造特定氛围或环境条件,在不知不觉中达成教育效果的“隐蔽课程”模式。而且,“隐性教育”同音乐的“寓教于乐”和“不言之教”也是一脉相通的。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建构隐性教育环境的最佳方式,就是打造师生、生生频繁互动协作的“生态课堂”模式,通过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来达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下面,就以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音乐与社会》第一节《音乐的传播与交融》之《茉莉花的芬芳》教学为例,来对上述观点加以解析。

《茉莉花的芬芳》所展示的是中外音乐交流的一段佳话。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传入西方后,被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用作主题曲贯穿于歌剧《图兰朵》当中,从而造就了歌剧史一部不朽的传奇名作。而《图兰朵》的故事框架,恰好也为课堂活动提供了切实的依托素材。有鉴于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为教师一人扮演歌剧《图兰朵》中的其他次要角色,而邀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公主图兰朵、鞑靼王子卡拉弗和侍女柳儿。这些角色虽采用类似话剧的形式来表现《图兰朵》的情节梗概,但每个演员又必须在表演告一段落之际通过演唱民歌《茉莉花》来表达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思想感情。这样,借助角色扮演的互动协作过程,不仅促使学生深化了对于《茉莉花》文化意蕴的理解,而且更感受到了一股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这就在无形中暗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民主、自由的表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寓教于乐”“不言之教”的理想德育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借助音乐课教学来开展思政德育,不仅符合我国两千多年来的“礼乐文化”传统,更是贯彻“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要求。而音乐作为诉诸听觉的艺术形式,就决定了通过音乐教学所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必然是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为特征的“寓教于乐”和“不言之教”。有鉴于此,高中音乐教师就应当把培育本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入微课资源,构建“生态课堂”机制,促使“核心素养”教学与“课程思政”形成互为表里的融合互渗,打造音画交融、互动共生的“德育渗透”型音乐教学新模式。这样,就能够积极稳妥地贯彻“课程思政”的各项目标要求,迎来高中音乐德育暨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新境界了。

猜你喜欢
德育微课思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