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军创作与研究现状

2022-03-16 19:35陈宗俊
关键词:作品集论文作家

陈宗俊

2017 年,先锋作家潘军自北京回到故乡安庆定居。但他并没有闲着,这几年陆续发表了《电梯里的风景》《泊心堂之约》《知白者说》《断桥》等中短篇小说6部,出版有《潘军小说典藏》(七卷)、《泊心堂记——潘军文墨自选集》《一意孤行——潘军创作随想录》(上下卷)以及《泊心堂墨意——潘军画集》(三卷)等作品集多部,迎来了一个创作上丰收期。若以1982年《青年文学》创刊号发表的小说处女作《拉大提琴的人》算起,潘军的创作活动至今(2022 年)已40 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长篇小说如《风》《独白与手势》《死刑报告》等,中短篇小说如《白色沙龙》《流动的沙滩》《重瞳》《海口日记》《对话》《白底黑斑蝴蝶》等,剧本如《地下》《合同婚姻》《霸王歌行》等;出版有《潘军小说文本系列》(六卷)、《潘军实验作品集》(上下卷)、《潘军作品》(三卷)、《潘军文集》(十卷)等作品集数十部。另外,作家还自编自导有长篇电视剧《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惊天阴谋》《粉墨》《虎口拔牙》以及即将播出的《分界线》等。

潘军研究紧跟其创作。纵观这40年来的潘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8 到1994 年。主要是对潘军长篇小说的研究,尤其是1994年第2期《当代作家评论》“潘军评论小辑”对长篇小说《风》的评论,影响甚大。此阶段虽是早期研究,但一些文章观点影响深远。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2005年。此阶段出现了一次研究高潮,评论家之多、论文质量之高,影响力之广,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安徽大学学报》《江淮论坛》《北京文学》《花城》《作家》《时代文学》《安徽文学》等期刊都开辟有潘军作品研究专辑。第三阶段从2006年至今。此阶段为纵深期,每年都有相关评论出现,但就论文总体质量而言,不及前两个阶段。潘军研究队伍涵盖老中青三代学者。本期刊发的方维保和黄晓东两位教授的论文,就是对潘军近作研究的两篇佳作。

《论潘军近期小说中的戏剧原型意象及其审美功能》一文,方教授以潘军三篇小说近作《断桥》《知白者说》《十一点零八分的火车》为例,指出作家这些小说中所蕴含的戏曲因素及其对小说的审美意义。实际上,戏剧情结之于潘军创作,不仅体现在小说方面,也或隐或显地体现在其话剧、散文、绘画等创作中。黄晓东教授《论潘军小说近作〈知白者说〉的叙事特色》一文,以中篇小说《知白者说》入手,指出这篇近作与潘军前期作品在叙事上存在着某些共性,如叙事的戏剧化、偏爱第一人称等。这里,两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探讨了作为小说家的潘军创作的某种内在特质,这种特质并不因作家创作时空的变化而改变。这也说明,一个优秀与成熟的作家,其写作风格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尽管作家本人有时并不太认同。

两年前,我曾给国内一家学术刊物投过一篇潘军研究论文,对方很客气地问:“潘军是谁?”是的,潘军是谁?在30 年前或者20 年前,这不是个问题。现在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与作家因诸多因素多次搁笔有关,尤其是他两次从中国当代文坛中心(1980 年代先锋时期和2000年前后)抽身而退,让一些读者感到极不适应,发出“作家潘军何时浮出水面”的感叹;二是与现实环境变化以及作家“60岁之前弄文,60岁后舞墨”的人生规划等因素有一定联系,尽管自2017年以来作家有多篇小说问世,但寄情翰墨之余的文学创作数量毕竟有限,这在当下浮躁的文坛其关注度自然就少;三是与学界研究力度不够有关,正如业师何言宏教授在本人小书《飞翔与行走》序言中所言:“对于这样一位先锋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我们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关注得却很不够。”因此,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潘军研究中来,也期待作家电脑中存放的多部“未竟小说”早日面世。

猜你喜欢
作品集论文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广州市海珠区培红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品集
张健书法作品集
作品集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