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03-16 19:19:04王新厚郭建生郁崇文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纺织

王新厚, 郭建生, 杨 树, 郁崇文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 上海 2016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要真正落实这一根本任务,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仅靠思政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高校各类课程、各个环节与思政课协同发力,才能保证高质量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4]。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高校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纺织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纺织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控制、研究开发、工艺设计、质量管理、产品销售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纺织工程专业涉及的纺织类产品关系到国家战略需求,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也关系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所以,纺织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纺织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职业道德和正向品格,即“又红又专”。只有这样,将来才能真正履行好纺织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的重要使命。因此,扎实进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抓好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课程建设“主战场”上,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5]。所有专业课教师、所有专业课程都要将立德树人的责任承担好,发挥专业教师的独特优势,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不仅掌握专业知识,也受到价值引领、品格塑造、修身养性的教育和培养。

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自觉融入思政教育,首先要做好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为新时代教师课程思政工作以及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6-11]。高校应该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学生群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需要广大教师作为筑梦人去精心打造[12]。教师只有身正为范,才能在施教过程中既“授业”,更“传道”,以正确的政治觉悟以及崇高的思想品格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成为德学兼备、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贡献的栋梁之材。

1.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交流机会多,多为面对面授课,在学生群体中有重要的影响力。但目前,一些专业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仍偏重知识传授,思政育人强度不够。因此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注重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提高对教书育人使命的认识,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

(1)加强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教育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系统性,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信念。结合纺织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根据专业课教学内容,挖掘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将两者有机融合,润物无声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2)各类教师协同育人。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搭建开放的课程思政交流平台,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等思政团队开展经验交流、合作教研、专题培训等活动,学习成功的课程思政案例,并完善优秀课程思政资源共享模式。

(3)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国家和专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职业道德、生态文明等方面教育。但整体来说,这些课程思政教育仍处于比较随性、不够系统的状态,尤其是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待加强。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方面,要突出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加入过多或不恰当的思政元素,从而影响专业知识的讲授,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

2. 创新教学方法,有效传达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讲,要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既不能照搬思政课的教学,系统深入地讲授思政知识,也不能浅尝辄止,没有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要根据授课内容恰当融入思政元素,引人入胜。因此,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使命,认真挖掘和探索专业知识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一方面要研究在专业课中可以巧妙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点;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课程相关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和引申。

专业课教师要根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大纲、教案等,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将自身对行业发展、社会现象、国家历史等方面的正确认知传递给学生。

要改革教学方式,避免采用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可采用互动式、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如采用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教学方法,设计诸如“智能化纺纱工厂”“纺织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或研讨项目,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进行研讨和交流。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纺织生产及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将交流和研讨从行业发展层面引申至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国家蓬勃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加强课程建设,筑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

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1. 根据各门专业课程的特点,合理统筹,发挥优势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综合素养为目标,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等内容,在课程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劳动、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13-15]。纺织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的特点与优势各异,应合理统筹,有所侧重。教师要根据其所承担专业课的特点,从专业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要求和素质培养出发,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性质和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潜在思政内容,在传授纺织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领学生学思相融、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不畏困苦、敢于攀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深入发掘并有机融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纺织工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纺织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1)通过介绍典型人物事迹培养学生情操。在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奉献毕生的模范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可作为鲜活的思政素材。如我国化学纤维学科奠基人、著名纤维科学家、教育家,华东纺织工学院院长、中国纺织大学名誉校长钱宝钧先生的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以及他践行一生的“五爱精神”[16],以此打造文化育人体系,培养学生对纺织专业的认同及归属感。

(2)利用纺织工程中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哲学思辨。纺织专业课程中的科学和工艺原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只要用心挖掘提炼,就可成为很好的思政教育案例。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纤维结构时,羊毛等蛋白质纤维的蛋白质三级结构中有众多副键,尽管每个副键的力量很弱,但众多副键共同作用就对蛋白质纤维的结构起到了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由此可以引申出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但所有中国人一起锐意进取,朝着共同目标不懈努力和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3)通过纺织工业发展史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与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密切关联。可以从纺织工业发展支持新中国建设,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以及改革开放对纺织工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例如,从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到现代各个领域中的纺织应用,说明纺织对人民美好生活乃至国家战略需求都具有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国纺织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纺织工业在规模、技术和装备等方面稳步进入世界强国。2019年,中国工程院对我国26类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产业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纺织、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和家电等五类产业属于我国为数不多的世界领先产业[17]。目前,纺织已完全突破传统的服装和家用领域,其在深海潜航器、航母、航天器、卫星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以及医疗卫生、交通建筑、农业、工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型纺织材料在很多方面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取代原来的材料。通过这些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纺织行业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引导学生对纺织品应用的想象和不断创新,使其感到既重任在肩又大有作为。

三、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

要高度重视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评价标准以及监督检查体系的制定。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但培养效果不能用单一指标来简单衡量,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多维度、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标准和监督检查体系。

1.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

加大对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的支持力度,把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情况和教学成效作为工作考核、岗位聘用、评奖评优的重要内容。引导专业教师参加相关课程思政培训,搭建课程思政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思政课、专业课教师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良性互动,建立课程思政建设与评价长效机制。

2. 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

考察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所提出的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能体现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否能将各类思政元素精准提炼并有机融于专业教学各环节,专业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能在系统完整地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实施思政教育。

3. 课程思政的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评价采用过程考核、考试、探讨交流、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利用这些评价中体现的思政内容,分析学生是否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政治理念记于心中、用于实践,从而评估学生是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了知识储备、锻炼了专业技能、提高了思想素质。主观评价则是学生自身的体会和感悟。可以采用面对面交流、调查问卷、沙龙等方式,以思政教育为主要调查内容或讨论主题,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课程思政各环节的真实看法以及收获。将分析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到专业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交流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落实,从而形成闭环控制。

四、结语

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是专业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主要举措,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纺织专业课程思政要围绕价值传输、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目标,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优化和完善教学大纲,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并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工作,形成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纺织
澳洋纺织
纺织报告(2022年8期)2022-08-25 08:14:38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