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蔡茂桥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402167)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主阵地,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由于教学供给侧以及学生需求侧都存在一些不足,导致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课获得感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本文基于教学实际,从民办高校学生的视角进行分析,希望把思政课打造成为青年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从而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现代汉语词典》对“获得”的解释是“得到、取得、捕得”;对“感”的解释是“觉出,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获得感”是一个合成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获得感”一词首先用来衡量人民群众感受到的改革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后延伸至精神层面,指有梦想、有追求,能够享受公平公正的同等权利等。近年来,“获得感”一词逐步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以下简称思政课获得感)一词应运而生。
思政课是承担着“立德树人”使命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应该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解答人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做人等问题;应该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现实困惑和具体难题,回应学生关注的问题,帮助学生化解矛盾摆脱困境,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因此,本文中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专指教育对象的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成长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正向的、肯定的主观感受及收获体验[1]。
获得感的产生不是一次性完成和结束的,而是一个不断生发、迭代和发展的过程[2]。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有一定的生成逻辑,其生成过程可以分为参与性、认同感两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探索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逻辑,有利于为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参与性阶段包括到课和听课两个环节。思政课学生到课率、抬头率不高是民办高校存在的一种普遍性现象。学生接触和体验思想政治教学的前提是需要按时到课堂。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来到课堂,但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只求蒙混过关,上课睡觉、看手机、打游戏、聊天。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入脑率”。思政课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讲课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让更多的学生愿意上课,主动听课。
认同感阶段包括信课、用课两个环节。信课是指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的知识获得,认可教材和老师讲授的内容。用课是指学生主动地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吸纳”“消化”“内化”,从而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利益,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将思政课所学的知识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这是思政课“魅力”的真正展示。与专业课相比,思政课属于公共课,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尤其是部分理工专业的学生相关基础很薄弱,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更加注重实际性和应用性,更能够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相对来说,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较差。尤其是进入大学后,来自家长、老师方面的管理约束都大幅度减少,在学生自身学习目标又不明确的情况下,往往认为思政课学到的知识和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简单从应试的角度判断所有的知识值不值得学习,学习只图考试过关,因而不愿意在思政课上下功夫。
目前大学思政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00后,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可塑性强;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个人权益的维护和伸张上绝不妥协;他们普遍见多识广、勇于竞争,有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意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人生观世界观没有完全定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网络新生代”,生活在信息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新时代,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极度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元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国家和社会对思政课所设定的目标和要求,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师需要从学生日常学习着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的获得感。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学风建设、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育评价四个方面切入,以此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预期效果。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一方面,从宏观上来看,高校可以加强知名校友和优秀教师的宣传,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组织和开展各种文化学术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来看,以学生日常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员、团学干部等学生榜样的思想引领作用、情感激励作用、行为示范作用,使这些先进的榜样通过身体力行、争先创优来影响和带动广大普通学生。
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内容不能靠被动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充分调动其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真正思考、体会其中的要义和喜悦,才能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更多的获益。
随着高校扩招,民办高校教育资源匮乏和教育资源需求增长的矛盾越发突出。思政课的教师数量、层次、职称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外聘教师占比高,从而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听课质量。
配齐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是关键,适当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要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一样关心思政教师队伍的成长,让他们工作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学生对思政课并不是天然不感兴趣,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把技术用起来。通过“互联网+课堂”“人工智能+教学”等智慧教学,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有机衔接,互为补充,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使思政课教学信息更充分、更开放。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运用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通过个性化表达、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采取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办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透彻,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鲜活、可感可亲。
由思政课程开课部门牵头,进一步做好学校层面的整体设计,通过强化思政课程教学检查,开展教学测评和教学考核、监测状态数据,发布质量报告等质量监控活动,全方位监控思政课程教学运行状态。
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对标国家“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加强思政课考试管理,实施教考分离,非标准答案考试,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提高课程学习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
研究民办高校思政课获得感问题需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学生热爱和喜欢是实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思政课任课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在加强改进、守正创新中提高课教学质量,切实提升民办高校学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