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22-03-16 18:55王桂英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严谨性数学教师高中生

王桂英

(甘肃省永登县第二中学 730302)

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其不仅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依据,而且还是教育改革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立足于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大部分数学教师虽然能依据新课改的要求转变了自身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积极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促进了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但是,在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仍有部分数学教师受到了传统化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训练与知识讲解也都是围绕高考中考查的数学知识点,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自学意识、思维逻辑力、创新能力等素质培养,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终身发展.因此,新课程下,需注重高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提高,依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开展多元化教学,这既是新时代赋予给教师的教学使命,也是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措施,从而使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切实提高的同时,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1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既能反映出教学规律,教学经验,又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在数学知识讲解的时代下,数学教师需依据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教学经验以及高中生的年龄特点,总结有效教学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巩固,以保证高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的原则具体为:

第一,量力性与严谨性结合的原则:数学学科的理论知识的严谨性通常是数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其主要指数学知识具备的严密逻辑性以及精确结论.高中生的量力性则是指充分掌握到数学学科严谨性的同时,需依据高中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进行量力而行.高中生的量力性通常需注意到以下几方面:(1)明确数学知识的严谨性,需注重适应高中生从低年级至高年级的不断学习过程,且知识学习与掌握是逐步达到的,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需依据高中生的认识与发展规律,引导其量力而行.(2)对于数学知识的严谨性,需明确其具备相对性.数学学科是严谨的,学生需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时的量力而行的原则,因此,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不仅需呈现出数学的科学本色,而且还需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由此可知,严谨性和量力性有效结合的原则对于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对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提出明确且恰当的任务,又需循序渐进的对学生应具备的逻辑思维力进行培养.

第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数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数学理论具备的严谨性、抽象性是实践的基础,数学理论又具备相应的应用性,这就表明数学理论源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受到检验与发展,这通常是数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高中生在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属于认识与实践的一个过程,通过教师指导,立足于课堂形式以及学习些间接知识的一个学习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其既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也属于学习论与教学论原则.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教师需充分关注到数学和实际之间的联系,促进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理论具备的指导作用,以准确的把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程度.

第三,抽象与具体结合的原则:所有的科学都具备抽象性,但是,数学是对于客观对象做出的窄间形式以及数量关系的特性抽象.该特性属于事物的本质也是一般特性,高中数学的抽象需将其所有特性舍弃,以达到相应的抽象程度.对于高中生而言,其抽象思维通常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高中阶段逐渐从理论型过渡至抽象型思维.受理解问题的能力、年龄、认识问题的方位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致使抽象思维具有相应的局限性.数学学科的理论抽象性和学生自身的抽象思维是其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对矛盾.

第四,巩固与发展结合的原则:该原则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原则,主要由高中数学的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具体规律决定的,且受到人的记忆与心理发展规律制约.而巩固则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发展,发展知识也能促进知识的掌握.

2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制定“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数学,其教学复杂度、难度各方面明显提高,这就需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时,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在明确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时,数学教师依据高中生的实际学情与知识理解度实施详细分析,并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结合,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以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渐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还需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规律相结合,通过从易至难的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逐渐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在对“排列、组合”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课堂上,数学教师可对教学内容“分类计数的原理、分步计数的原理”等相关原理与排列组合定义开展详细讲解,并在数学课堂上,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做出的反馈,以促使学生充分认识与掌握排列、组合的内容,然后第知识实施深入讲解,以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掌握后期抽象的知识,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

2.2 依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前提就是对班级学生实施合理分层,即数学教师需明确学生自身的差异,对其实施合理、科学划分.在数学教学时开展分层教学,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分层教学前,可通过沟通、考试等形式,明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并将其作为依据,合理、科学的分层;其次,实际分层前,需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避免学生缺乏分层的认识,而出现相应的心理负担;最后,在分层的时候,需注重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结合,进行教学调整,以确保学生的分层合理性与科学性.具体而言,数学教师可依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将班级的学生分成A、B、C三层,A层学生优等生,其成绩优异,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强,且有着良好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B层学生为中等生,其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一般,基本能完成数学教师布置的任务;C层学生为差等生,其考试成绩较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与能力读比较低,无法独自完成数学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对“函数概念”开展教学时,数学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A层学生的学习任务为理解函数的x、y的具体取值范围,对x、y取值范围之间的关系与特点实施解释,并立足于映射视角理解与掌握函数定义,对其实施深层次理解;B层学生学习任务为:理解函数的x、y的具体取值范围,对x、y取值范围之间的关系与特点实施解释;C层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学生了解到函数与映射定义即可,能够解释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因此,通过分层教学,可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并实现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的整体提高.

2.3 依据学生兴趣进行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下,人们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也提升到更新的高度,愈来愈多的数学教师都认识到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关联,数学教师课堂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依据高中数学的具体教学现状,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习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数学知识相对抽象且教师采取的教学法相对传统,因此,新课程下,想要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高,就需采取生活化教学,通过实际生活促进抽象化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化,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促进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例如,在对“立体几何”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需对数学教材的具体教学目标实施深入分析,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空间思维力作为前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相结合,开展几何知识的讲解,在数学课堂上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至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除此之外,在对“椭圆及其性质”相关知识开展教学时,数学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融入至教学课件,以促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4 依据学生主体性的问题驱动法教学

问题驱动法主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将专业领域中的相关问题作为学习起点,将问题作为核心进行学习内容规划,以引导学生依据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以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层次学习与理解,以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法,不仅符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以促使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实现思维活跃.问题驱动法的运用,数学教师需注重问题设计的动机明确,并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性的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与学习过程的问题解决,以激发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潜力.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总,需充分了解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现状与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短板,通过科学问题强化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巩固以及学习能力训练.同时,问题驱动法通常有许多形式,如兴趣式问题、提问式问题、生活式问题、互动式问题等.数学教师在开展问题驱动教学时,需引导学生深入的挖掘以及研究相关数学知识,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通过问题驱动的价值,实现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问题驱动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数学教师再创造的课堂教学中,经过交流总结,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其不仅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新要求,而且还为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数学教师需深入的解读新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的应用各种教学法开展数学教学,从而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得以提高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数学素养与综合素质,以此为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严谨性数学教师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高职院学生严谨性培养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试谈参考书例习题中的“严谨性”问题
关注解题中所设的隐患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