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 均
(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 226499)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它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可基于教学目标、实际学情等进行具体的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分析提问“有效”与否,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即在于提问是否有益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启发,而并非单纯的指引学生思维方向.也就是说,越是注重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教师,越应当在提问的预期效果上面做足功夫,以认真研究教材和透彻分析学情为基础,进行提问原则与提问策略的先期思考.
中职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指的是可以更广泛覆盖教学内容,同时包含有启发学生接近数学能力的特定形式.教师利用有效提问,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全面了解,发现学生存在的疑惑与问题,并引导其更加主动地关注与数学能力息息相关的知识,要求其在关注之后探究,在探究之中释疑.一般认为:有效提问策略改善学生数学能力的角度有三个,这三个角度也可以被认为是有效提问的突出功能.其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二,培养学生的智问意识;其三,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
对于中职数学课堂提问,教师要保证目标的清晰明确,最好是可以利用提问制造矛盾,使学生在矛盾的处理中自然增长数学能力,把“我想知道”、“我要知道”的内容变为“我已经知道”的内容.例如,当教学至三垂线定理知识时,教师即可以基于目标清晰明确的原则,给学生提出问题:直线如果相互垂直有哪些特征,在哪种情况下可以利用三垂线定理……这些问题的提出,直接指向学生发展目标,可以让学生因为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而受益.
教师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需要内容的适度性,当提则提,当止则止,当繁则繁,当简则简,使内容和目标、学情等保持高度统一,即在设计课堂提问前,需深入思考大纲所提要求,以及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在恰当的环节给出恰当的提问内容,这样才能使提问效果更加理想.与此同时,内容的进退有度还应当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多“进”一些,对基础较差学生,可暂时“退”一步,例如当涉及到函数单调性知识时,向成绩较好学生提出Y=KX+B(K≠0)单调性问题,向成绩一般学生提出Y=2X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问题等等.
中职数学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需要遵循从易至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合理控制提问难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更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使数学能力取得进步.例如当教学至函数图象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同学生共同思考基本函数图象是什么样的,使大家尝试由函数Y=X图象向Y=|X|图象转变,接下来再鼓励学生思考函数Y=|X-1|+2图象是什么样的.提问按照从容易到困难的顺序,在过程中逐步过渡,可保证学生数学能力的顺利发展.
基于上面所提出的原则,为了进一步改善中职数学课堂提问的能力启发效果,建议教师做好分层、搭桥、定位等方面的思考,并在实践中进行具体策略的尝试.
在课堂设计问题期间,中职数学教师需要基于教学内容进行合适设计,且参考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找到理想的问题情境.若教师所选角度合适,通常可以较容易启发学生,使之自然而然地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再结合现实情况配合构建数学模型,产生顺畅理解整个知识来龙去脉的效果.例如当教师讲解到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内容时,只需要创设一个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感受的简单问题情境,让大家尝试观察教室之中,房梁任何一条线与地面上任何一条线二者间的位置关系即可.由于学生是置身其中的,因此他们所有人都会主动去看、去想、去参与,并形成独立的思考成果.反之,如果只凭学生无所依托的想象,那么必然会导致其学习困难的问题.再如当教师教学至集合的概念之际,教师可以在正式给出集合性质前,向大家提出:请同学们找到我们班谁的个子最高,与此同时抛出另一个问题:请班上身高超过180cm的同学站起来,这时学生将会意识到两个问题的关联性,并因为这样的情境顺利理解集合概念.
中职学生有时学习过于被动,若缺少足够的刺激,其注意力是不容易被吸引到学习状态中来的,前述情境创设也往往不容易发挥作用.所以,教师需要注意到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实时认知水平、认知喜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用巧妙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在面对分期付款类问题时,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内容做适当变通,将课堂引入设计成如下问题:在车展上,我发现了一款20万标价的汽车,买下这款汽车有两种不同的付款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一次性支付20万元;第二种方式是每年年初支付6.8万元,共支付3年.教师提出:请大家想一想,我选择哪种方案更合适?在计算之前,学生可能凭直觉回答:要看钱够不够用,如果够用,可以一次性付完,如果不够用,就只能选择分期付款吧.还有学生回答:一次性付完是合适的,不然要多付很多钱.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我的钱够用,但是如果想到银行利息等的资金增值情况,那么又该如何选择呢?学生提出:那要将分期买车的钱和银行利率进行对比.教师提出:如果年资金回报率是4%,哪种方案会更实惠呢?生动的提问,十分巧妙地化解了数学知识的枯燥感,让学生产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感受,此时学生迫切地希望解决教师所提问题,并且对问题的解决思路产生正确见解.
上面的目标、内容和过程原则,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对学生差异的重视,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充分探索使学生接受差异化提问的可能性.具体言之,课堂教学需要面对所有学生,所以教师所设计的提问环节,也应当将所有学生的情况及需求考虑在内,不能出现畸轻畸重的过失.例如在教学至对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内容时,教师可以分别设计几个问题,一是:此前我们学习过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知识,那么请思考作出指数函数图像的方法是什么,该函数有哪些性质? 此问题难度较小,可由学生共同回答;二是:我们怎样得出指数函数的性质?考虑到该问题过于笼统,教师可提示学生分别从图像与方程的角度着眼研究;三是:从对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研究过程出现,以类比的方式分析对数函数图像和性质.这个问题难度最大,可由部分学生展开思考,其他学生则可等待教师的进一步提示.
所谓搭建好问题之间的桥梁,意为出于使学生有效形成数学能力的考虑,教师预先将过于复杂的数学任务做出分解,在分解的状态下减弱学生学习难度,促进其构建知识体系或者产生数学思维.而在此过程中,分解的任务不应当是各自为政的,而需要以恰当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结合的过程显然也需要提问方式给予帮助.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策略,搭桥引领学生探求知识结论,保证学生认知思路的连贯性.例如当教学至二次函数最值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两个问题,问题一:给出函数y=2x2+x-2值域,并继续思考若x∈[-1,1]、x∈[-1,A],A>1;x∈[1-A,A],a>1等不同情况的变化.问题二:若y=2x2+Ax-2在区间[-1,1]上的最大值是2,则A是多少.这两个问题由常规配方法逐步过渡到求二次函数值域,给学生思考和探究并发展数学能力提供了机会,学生可尝试借助数形结合、分类讨论、逆向思维等模式,给出自己的答案.
学习数学知识必须要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持续不断地深入思考,以刨根问题的态度追本溯源,然而实践中,很多中职学生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做及时疏导,设置利于寻找恰当的知识深化点问题,最终帮助学生以高度自主的态度构建知识体系,探索问题本质.例如在平面上两直线位置关系内容复习之际,需要分析直线L1:2x-3y+1=0与L2:6x-9y=0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并适当变通,将L2改成3x+2y=0,接下来提出:若L1:2x-3y+1=0与L2:3x+2y=0平行,那么M是多少?如果两直线垂直,结果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利用这样的一连串变式提问形式,学生会对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产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再如当面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数:1,3,(),……并且提出:第7项应该是多少?你能得到第70项的数值吗?并在学生思考与得出正确答案后,进一步进行知识深化提问:如果需要求第100 项呢?第N项呢?学生可因为教师的提问与提示,主动提炼总结:如果知道首项、公差,便能够得到等差数列之中的随意一项.总的来说,寻找恰当的知识深化点做法,将具有充分揭示知识本质的可能性,学生也将因此做到灵活应用公式.实践中,教师的提问要避免孤立与缺乏延升性的问题,也要防止学生有应接不暇不感,理想的做法是由一个简单问题着眼,视情况需要,在恰当时机抛出问题,并不断变化问题条件或者结论,这样才是使学生真正深入探讨知识点的理想策略.
中职数学教师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提问,要从横向上保证所有学生从中受益,也要在纵向上使学生的思路保持连贯,与此同时,亦应寻找理想的思维发散点,即从恰当的地方入手,突出问题的楔入准确性,这样将更容易让学生理清线索,形成系统化的数学能力.
数学学科在中职学校文化课程中是基础的基础,即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往往需要数学知识的支持,但现在的课堂教学问题在于:学生无法主动建立起自身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者有主动意识而无主动能力,或者存在于对教师的过度依赖.针对这些情况,建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发挥出提问的功能,过程渐进、内容适度、目标明确几个原则前提下,进行具体教法的优化思考,从而最终遵循中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用恰当的教法,满足学生的数学基础获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