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组织统领学校人才工作的实践路径

2022-03-16 18:40:05寿晨燕
纺织服装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党组织人才教师

寿晨燕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 上海 201620)

人才工作涵盖了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管理和人才凝聚等内容。高校党组织在引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鲜明的思想优势、天然的组织优势和必然的发展优势,要在“引才聚才、爱才敬才、识才用才、留才厚才”等各个环节下功夫、想实招、求突破,不断优化人才治理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在“引才聚才”上坚持党管人才,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功能

高校党委要发挥把方向、管大局的作用,通过及时统一思想、科学预判态势和深入调研分析,提高党管人才的意识,增强观照现实、推动工作、总结经验的能力,为引进高质量人才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

1.及时统一思想,树立人才意识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持续加强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和选人用人观,把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同步考虑、同步部署。一要建立健全高校议事规则,尤其要进一步规范二级单位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定期对学科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重大事项进行深入研讨,将党管人才的外延从管理干部拓展到管理各类人才;二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引才聚才”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为抓手,及时、全面对标党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对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及最新政策文件,达成广纳贤才的共识,不断强化人才意识;三要发挥基层党支部对人才政治引领和创新激发的示范引领作用,践行“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的使命担当,引导各类人才服务资源集聚下沉,凝聚起砥砺前行的生机活力,让党管人才机制在各级党组织中落地生根。

2.科学预判态势,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依据新时代发展战略目标,洞察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科技领域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态势,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新时代人才引进、聚集发展规划。一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遵循高校人才必须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的原则,紧密结合国家各类重大任务、重大布局、重大平台建设,将人才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优化调整与学校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模。二要实施多元化人才吸引计划,以二级学院为主的用人主体必须提前谋划部署,瞄准全球优秀人才聚集地,尊重人才招聘周期规律,通过国内外专场招聘会、专业论坛等渠道和平台主动出击,加强学院人才政策的宣传解读和信息推送,加大高层次人才招聘力度,积极引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3.深入调研分析,强化政治把关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当前人才工作中普遍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作为调研主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并将调查结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措施。一要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把关作用,以民主测评、征求意见、外调函调等方式对党内人才队伍和党外知识分子的引进、培育、选拔进行政治审查,守好人才入口关。二要激活优秀人才发现、推荐机制,充分发挥学科领军人物、学术领域知名活跃教授和校友组织的作用,其中包括用好党外知识分子代表的力量,定期听取大家对本学科建设和发展意见,激发用人主体的内生动力,根据学科发展主流方向精准引进人才,形成学科强势团队。

二、在“爱才敬才”上坚持价值塑造,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文化牵引功能

高校党委要在人才队伍思想品德锻造、工匠精神塑造、师德师风养成过程中发挥作用,打造新的创新文化和价值追求。一方面提高人才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让人才获得被尊重、被认可的成就感,提高人才的自我价值和职业认同感。

1.注重塑造人才队伍的思想品德

高校党委要巩固与用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适应新发展需求、服务新发展格局结合起来,把熠熠生辉的党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引导广大师生把个人梦想、价值追求与民族复兴大业、教育强国战略和学校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报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的目标。

2.注重激发师生群体的精神动力

高校党委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鼓舞激励广大师生继承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注重把劳动精神养成、劳动能力培养、劳动习惯训练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要结合学科领域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勤工助学等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参与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岗位锻炼,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并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精神品格。要使广大青年在实践中认识劳动的价值,提高个人能力,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形成人格品质,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通过树立优秀典型,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工匠故事,讲好“四有老师”故事,以优秀典型为榜样,调动人才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积极性,切实将阵地建设优势转化为人才治理优势和事业发展动能。

3.注重师资团队的师德师风建设

大学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关键在于创新。高校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担负着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的使命,不仅要具备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育人品格,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价值取向。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师能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尤其要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实践育人,全面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使他们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领头雁”。

三、在“识才用才”上坚持行为导向,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功能

如果说引进人才是人才增量,那么现有人才则是人才存量,增量的那部分人才在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也将成为学校的人才存量,因而两者之间存在矛盾统一关系[1]。高校党委要通过完善人才培养及使用机制、健全人才成长及激励机制和优化人才管理及评价机制,做强存量、做活增量,不断调整校内人才结构,激发人才的内在成长动力。

1.完善人才培养及使用机制,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一方面需要高校党组织通过不断端正人才干事创业的动机,使人才“愿意干”;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不断提高人才的履职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人才明确“如何干”,尤其要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和教师职业发展支持。一是经常性提供先进知识和思维方法学习培训,带领广大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科学运用先进技术、积极投身教改实践,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二是个性化提供创新素质和技术应用实践锻炼,组织新进教师到企业一线开展专业实践项目,承担或参与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产品技术分析及指导工作,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提供学科布局和发展方向科研指导,重点关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支持,在项目申请、课题组织、论文发表等学术活动中给予政策倾斜;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助其开阔国际视野、提升学术水平。

2.健全人才成长及激励机制,引领人才竞相成长

高校党委要从人才的成长发展基本规律出发,设计一系列能孕育人才成长的制度安排。一要明确和畅通各类人才的晋升通道,形成由普通青年教师入选省部级青年人才计划,到国家级青年人才的教师成长路径;形成由中青年骨干教师入选省部级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到成长为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的学术精英成长路径。二要形成一套有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对人才不同的成长阶段给予针对性的支持,采用留学进修、访问学者、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人才交流,通过积聚不同层次群体的人才队伍,最终搭建学校的金字塔人才梯队,确保人才可持续发展。三要发挥人才成长典型示范引领效应,加强对校内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及青年科技人才事迹的宣传,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典型示范引领效应,增强对其他教师的激励作用。

3.优化人才管理及评价机制,鼓励人才各展其能

高校党委要加快构建与学校长远发展相适应且切实有效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促进各类人才人岗相适。一要全面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二要深化教师学术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突出质量导向和创新贡献导向,强调能力、水平和实际贡献,以教育教学和学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是否为学科解决科学问题的学术贡献和为行业提供关键技术的社会服务为主要评价指标,逐步形成专任教师的工作业绩评价机制,强化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业绩考核。

四、在“留才厚才”上坚持联动协作,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服务保障功能

开放的政策环境、健康的发展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留住人才必要的外部条件。高校党委要进一步在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才关怀帮扶政策上发力,为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的良好氛围提供保障,全面提升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软实力。

1.协同决策部门,优化政策环境

高校党委要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总要求,做好统筹规划,整合工作力量,健全制度配套,完善政策供给。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坚持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在人才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单位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协调联动的高校人才工作总体格局。二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在制定本校、本学院人才政策之前,各级党组织可采取调研、咨询等形式征求教授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等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交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进行集体议事决策,确保人才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要定期梳理、修订、完善已有人才政策,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及时调整现有政策,对不利于高校人才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废、改,持续出台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人才政策,为人才发展提供宽松的学术氛围。

2.争取多方资源,营造发展环境

高校党委要积极拓展社会资源,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提升资源使用效益,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可持续的资源保障体系。一要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相结合的多元化办学资源筹措渠道,主动对接国家、地方及行业需求,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科技、教育、校友等资源,拓展自主筹措办学资源渠道,加大在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对人、财、物三要素的投入。二要以学科建设统筹全校人力资源工作,通过优势学科整合、学术精英整合,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与组织,构建联合攻关、合作共赢的创新科研模式,建立各类人才之间彼此合作、相互认同的关系,共同提升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取得高显示度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以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方面的能力。三要深化科教产协同育人,将高校人才培育与产业一线的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

3.提供关爱服务,改善留才环境

高校党委要大力优化留才环境,为广大教师提供精神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照顾。一要打造党建育人示范引领阵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围绕“看得见党的元素,听得见党的声音,感受得到党的力量和温暖”的目标定位,构建以党建活动室、“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工会小家等为主体的实体阵地,以及以网站、“两微一端”为支撑的网络阵地,共绘党群同心圆。同时,以党建阵地为载体,通过挖掘校史、院史、学科史,定期举办一流学科成果展,主动做好学校和学院的形象宣传和推介工作,提升学科品牌影响力,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二要加强对人才队伍的人文关怀,全面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各类专家,加强与人才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帮助引进人才和新进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进一步发挥党支部、教代会、青年教师联谊会和学院团委教工团支部作用,通过谈心谈话、座谈会、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定期调研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着力解决师生实际问题,增强各类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向心力。

五、结语

高校党组织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确保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

猜你喜欢
党组织人才教师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清华党组织公开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42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