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小萍(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望京新城校区)
古今中外,对于习惯的认识,诸多哲学家、教育家各有不同但又惊人相似,不断重复的行为、日积月累地叠加,“好习惯”自然受益终身,“坏习惯”必定贻害无穷。
笔者所在的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以“尊重”为核心办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规律、尊重环境、尊重文化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历来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习惯的培养,构建了横向关联贯通、纵向递进衔接的习惯培养体系,培育了白小学生所特有的礼仪风范、学习品质、交往能力等综合素养,获得了家长、社会的一致赞誉。
当然,儿童青少年习惯的培养并非一件易事,特别是面对低学段的孩子们,虽如“一张白纸好作画”,但如何“布好局、落好笔、开好头”,考量的不止是爱心与耐心,更是智慧与艺术。因为很多时候,面对“我会倾听、我会发现、我会质疑、我会思辨、我会合作、我会实践”等相对“成人化”的语言及概念时,低学段的孩子们看似听懂了,实际上未必真懂了。
近年来,笔者尝试借鉴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一书核心理念,围绕“微习惯”应用到低学段学生习惯培养方面展开探索与实践——即将一个个需要养成的习惯“大目标”拆分为一步步的“微步骤”和一个个的“微目标”,让孩子摆脱教师或家长的高期待值等外在条件的无形限制与心理压力,身心轻松地行动起来,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微步骤”、实现“微目标”,将“微步骤”和 “微目标”慢慢发展为“微习惯”,再将“微习惯”进一步“积累固化”为习惯。
低学段课堂上,“坐好听讲”是要求,“坐姿”一词也就成了教师们的“口头禅”。为了让孩子们理解老师口中的“坐姿”一词,笔者带着他们将其“拆分”为“头要正”“身要直”“双脚放平”“双手放课桌”“眼睛要看老师”等一步步的“微步骤”和一个个的“微目标”,并将其编成一段“顺口溜”。
待全部了解、逐步熟悉后,每每笔者一说“坐姿”一词,孩子们就立即回应“头正、身直、脚放平,眼睛看老师……”的“顺口溜”,同时根据每个“微步骤”和“微目标”调整自己的坐姿。最初的阶段里,每节课上,笔者会结合课堂实际,多次采取这样的“坐姿呼应”,以达到提醒和强化的目的。慢慢地,随着这些“微步骤”和“微目标”形成了“微习惯”,继续做好“适当提醒”和“常抓不懈”,“坐姿”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习惯。
刚入学时,经常有这种情况,上课铃声一响,孩子跑回座位上,开始收拾桌面上文具,回头从书包里拿书……如果再碰到一时间找不到书或文具的情况,那场面就更乱了。为此,笔者给孩子们定下了一个“铃响坐正”的目标要求。
如何让“铃响坐正”目标实现,笔者为孩子们“前置”了“微步骤”和“微目标”组成的“课间行动链”——上节课所用的书本和文具“复原归置”、查看课表确认下节课目、回忆(或翻看)老师的预习要求、找出下节课所需的书本和文具放好、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和提醒帮助。
有了这样一个便于理解、易于行动、反复强化的“课间行动链”,“铃响坐正”这一目标很快就在全班范围得以实现。
同时,笔者进一步带领孩子学习物品摆放方法,再辅以“自己的物品自己保管”“每天人走桌净插椅子”“定期收拾、相互检查”等方法,孩子们的物品收纳习惯也就逐步培养起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当“微习惯”成为习惯时,孩子们的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