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香鸽(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平谷分校)
建构主义十分重视情境在学生知识建构中的作用,而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把系统性的知识融入教学情境,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创设有趣、有意义的情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符合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
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创设他们认为学生会感兴趣的情境,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造成学生理解起来困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喜欢照搬教材上的一些情境。
比如:一年级新授课“多一些,少一些”的教学。教材中的情境是出示“近几年来我国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的表格”。通过让学生观察,先发现每年获得金牌的数量,再通过对比发现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少得多。可是一年级的孩子并不明白什么是奥运会,奥运会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学生感觉陌生。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学生才容易在情境中找到知识的“生长点”。有的教师费尽心思地制作一些花哨的课件,想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这些情境却与教学内容无关,最终喧宾夺主,导致学生沉浸在情境中不能自拔,情境掩盖了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它强调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活动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教师创设具体、形象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除此之外,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状况,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情境会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很关键。低年级的学生渴望表达自己,乐于帮助他人。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通过让孩子们在情境中积极地沟通和交流,达到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是让学生到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去感受。教师把问题融入实际生活之中,学生会感到很熟悉,乐于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即使答案不正确,也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只需加以引导即可。
例如,“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就非常贴近生活。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都有过陪父母去买东西这一生活经验。我从他们感兴趣的“买东西”入手,激活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如:我创设了去“一元店”购物的虚拟场景。通过提出问题:“小明要在1元店里买一把尺子,该如何付钱呢?”引导学生在思考和模拟付钱的过程中,发现付钱的方法。
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起点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只有借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情境。
在“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让学生“走进游乐园”的情境。通过出示游乐设施的动态图,让学生能更加形象、直观地观察到物体的运动方式和特点。再通过“请你用自己的动作把看到的内容表演出来”这一活动,让孩子们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去感知概念,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物体运动特点的回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仅凭“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巧妙地用“活动”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真正做到认与知的和谐统一。
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教师能够将游戏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探索知识,一定能激发孩子们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一年级 “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搭一搭”的游戏。通过提出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用搜集来的这些物品搭一搭,看哪个小组搭得最高,再请搭得最高的那一组介绍一下自己搭了什么?是用哪些形状的物品搭的?让学生经历从这些熟悉的物体中抽象出立体图形的过程,既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又能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原来数学学习还可以这么有意思!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对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这些记忆深刻。他们都喜欢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我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绘画入手,结合具体学科知识,课前让学生创作绘本画,课上运用绘本画创设故事情境。
通过让学生讲绘本故事, 如“鸡妈妈带着14只小鸡去觅食,突然一只狐狸出现了,机灵的4只小鸡立刻跑到鸡妈妈怀里,还有几只小鸡没有意识到危险呢?”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去讲述故事,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个课堂氛围轻松又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