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2-03-16 17:07:00李求君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辉高级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读法整本书

李求君(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辉高级中学)

高中阶段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其必要性。至于整体书阅读中选择什么类型的书,希望从书中得到哪些收获,还有采取何种阅读策略,都是师生应当共同注意的问题。如《乡土中国》一类的学术型作品,可有两种不同的读法,其一是学术探究型读法,其二是以充实知识、开拓眼界、提升素养为目的的读法,高中语文教材很显然更倾向于第二种读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接触社会科学著作。

一、反复阅读是必然要求

《乡土中国》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学作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论述内容和学生所处生活环境并不相同,阅读之后未必能够马上理解。正是由于这样,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以课外自主阅读形式为主,用更多的时间反复阅读,直到形成深刻的印象,再在此基础上开展接下来的讨论与应用任务。

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教师要防止以教代读的形式出现,也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不以教师的讲解取代、限制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和学生比较起来,教师具有阅读学术专著的优势,因此往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时间与阅读难度方面的问题,过早讲解,急切希望得到学生的回应,因此造成学生在后期讨论时缺少话语权,只能揣测教师的思路,同教师进行“伪讨论”“伪交流”,让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思考陷入到教师自说自话的怪圈。

为此,教师应当在给学生提供必要指导之后,让学生享受更加自由的反复阅读机会。指导时,教师应强调:大家的既有阅读经验往往是来源于文学类作品的,已经习惯于对“故事”的体验和感受,然而“故事”却会成为《乡土中国》类型作品的“经验陷阱”,如果按照原有思维完成本次阅读,将会产生比较大的问题与挑战,大家要明白:学术著作不是以故事支撑文本,它所依靠的是新颖的观点、准确的语言、有逻辑的论述。

二、把握概念是有效策略

当学生完成反复阅读的要求之后,教师可带领其进入到“细读”境界。所谓的“细读”,也就是分析性阅读。这对于难度较大的整本书来讲尤为必要。考虑到《乡土中国》的学术性质,教师可要求学生从把握概念的角度进行阅读与思考,应使学生意识到:对于学术研究来讲,将特定的事物、现象本质特点加以抽象概括,最终形成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便是概念,像《乡土中国》中便涉及到了“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在分析和讨论时,应当将这些概念作为重点进行把握。

现在的问题在于:概念应该怎样把握,在教材里面,已经给出了一些提示,学生要用心体会。另外,教师应让学生随时留意,即当遇到概念时,便要使思维稍稍停留一下,认真思考如下问题: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它处在什么语境之下,它是作品中的一般概念还是重点概念,作者对概念展开论述的方法是什么,等等。对于作品中凡是提出概念,或者与概念有关的核心内容,要及时做出标记。当将全书读完之后,再回头将标记内容整理出来,这便产生了类似于思维导图的研究成果,此成果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将产生重要帮助作用。

例如,当在探讨农村社会结构问题时,《乡土中国》中应用了一些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的概念术语,像“血缘”“地缘”“权力结构”“文化范型”等,学生重视这些概念,并由这些概念延伸开来,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用心推敲,自然会加深对于作品整体的理解。

三、重视实用是深化手段

对于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把独立的阅读任务进行拓展,使之主动关联于其他类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突出整本书阅读的实用功能,同时也会他山之石,攻己山之玉,进一步完善整本书阅读本身的指导效果。

比如,在写作延伸方面,教师可在学生阅读与讨论《乡土中国》之后,提供几个写作任务供大家自由选择。

任务一:设计一份同《乡土中国》有关的阅读成果展板,并布置在班级墙壁上,在展板中需要体现出作品内容及个人阅读感受;

任务二:结合《乡土中国》中的有关章节,从恰当的角度出发,完成一篇1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用于说明现代中国乡村的变化;

任务三: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发现强制力外的人们服膺于礼治秩序的原因,并进行文字说明。这几个写作任务,重点都在于阅读之后的输出与表达,可以说是写作延伸、读写结合的典范。

再比如,在教学联想方面,《乡土中国》的学术性很强,但其实用类也毫不逊色,教师需要注意到《乡土中国》可以在教材其他部分的教学中发挥出启发作用,这不但会让学生取得积累知识方面的收获,同时也会使读有所用成为可能。其中比较常用的做法是用《乡土中国》中的知识、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因为时代隔阂造成的教材难点。这是因为同乡土社会比较起来,现代社会的改变很大,学生难免会在阅读一些和乡土社会相关的作品时心生疑惑,并影响到对文本的准确与深入理解,而《乡土中国》恰恰可以帮助学生破除这种隔阂感。

例如在接触到《祝福》这篇文章时,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学生只会简单地回答:是封建礼教造成了她的悲剧命运。然而如果继续追问:什么是封建礼教?它是如何导致个人命运变化的?为什么中国会存在上千年的封建礼教?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回答,如果分析就此戛然而止,那么学生至多只能记住一个名词而已,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指导其以《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对《祝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学生便可以发现:《乡土中国》中的《礼治秩序》部分,已经很透彻地说明了“礼教”的内涵:“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在变迁极慢的乡土社会,绝大多数生活问题均需要代代传承的经验来解决,所以人们自然会敬畏传统,趋向于维持代表传统的“礼”的规范,所以礼教之“礼”,与“文明”“慈善”“文质彬彬”之礼关系不大,在《祝福》里面,社会虽然对祥林嫂表现出了非常残酷的一面,然而这一面又合乎礼教规范,如此吊诡的问题正说明了一个人若违背了乡土社会礼教要求,便很难立足的现实,这是祥林嫂进入绝路的真正原因。用《乡土社会》中的观点来解释其他篇章的例子还有很多,像《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等级森严,学生可能不理解其原因是什么,如果重新审视《乡土中国》,便会发现其中所提到的“差序格局”问题。

按照文中所述,高中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和研讨活动时,教师应当注意阅读内容的区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亲近感,并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读法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6
“0”的读法和要领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书城(2016年12期)2016-12-22 20:58:10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设计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35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财经(2016年20期)2016-08-11 2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