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人民群众观的理论特色及经验启示*

2022-03-16 16:59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

陈 冬

(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福州 350121)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史,是不忘初心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百年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人民群众观,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践行了党的人民群众观,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人民群众观的理论特色

百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一)思想传承性

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在他看来,历史的前提是具有社会关系的人民,强调全部社会活动本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明的演进、历史的变迁不是个别英雄人物所描绘的,而是人民群众所书写的。

群众路线思想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3]“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4]“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形成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要警惕不良作风、严格整顿党的作风,雷厉风行打“老虎”,强调要充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要用民主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独创性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进一步传承发展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提出了改革开放要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民的新期盼为奋斗目标,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三个是否有利于”的衡量标准。党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贴近于人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面对新世纪新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保持党员先进性紧密联系,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党的性质、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与群众基础,强调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要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举措,以我国发展的现实国情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为目标,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把“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体现在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之中。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就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弘扬、传承党的群众路线的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群众路线的主题,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和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而始终不渝地奋斗着,体现了群众路线思想的传承性。

(二)人民主体性

第一,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在《神圣家族》中,他们明确指出“工人创造一切”,阐明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利益价值和历史使命的主体性。1934年1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6],革命要取得胜利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在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主体作用。1943年11月,毛泽东指出“‘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7],在毛泽东看来,要充分尊重并依靠群众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革命的胜利。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毛泽东提出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决心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必须要发动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第二,人民是利益价值的主体。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人民是利益价值的主体,改革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1985年9月,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思考进一步推进全面改革时指出:“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8]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2001年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集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9]表明人民是利益价值的主体,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必须时刻围绕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三,人民是评判价值的主体。邓小平提出一切要以人民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最终落脚点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邓小平看来,人民群众的检验就等于实践的检验,在人民群众中是否行得通,也就是在实践中是否行得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阐述了“人民是阅卷人”的重要论断,将人民立场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高度自觉的担当精神。“人民是阅卷人”的重要论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人民利益至上,人民的发展是我们党最高的价值。

(三)理论创新性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群众路线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在领导革命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创立并发展群众路线理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深化了对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0],调查研究是了解群众的不二法门,在对寻乌旧有的土地关系的调查中,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团结农民群众,形成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把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概括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党内存在的个别居功自傲、贪图享乐、贪污腐化,损害党群关系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并通过整党、开展“三反”运动等方式保持了党队伍的纯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并根据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提出要统筹兼顾,用民主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进行了补充。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重申要恢复并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因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创新发展了群众路线思想,强调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要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建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党”的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11]。进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实践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破除“四风”问题,是对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重大创新发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实践的主题和任务的不同,在实践中发展并创新了群众路线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人民群众观的经验启示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着,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在新时代,我们要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人民群众观的经验启示,大力传承弘扬党的群众路线,砥砺前行,创新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一)坚守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毛泽东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1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西方列强的蹂躏,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便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以天下兴亡、人民幸福为己任”,不懈探索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出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接续奋斗。正是坚守人民立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找到了一条革命的新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正是坚守人民立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谱写了一曲曲舍小家、顾大家,众志成城、举国同心的动人篇章;正是坚守人民立场,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这也奠定了党的事业受到最广泛的理解、信赖与支持的群众基础。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就要让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不二选择。人民选择党,我们党就必须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利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权为谁所用,历来是关系人心向背和执政基础的根本性问题。执政伊始,我们党就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郑重宣誓。在谈权力观时,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13],指出我们党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同时要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绝不允许搞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认为权力是上级领导给的,想问题、办事情逢迎拍马、唯上是从,没有正确使用好手中的权力。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教训,引以为戒。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要真正代表好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从而确保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和幸福上。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就要全心全意做好人民的公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重申:“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各级党员干部能否增强公仆意识,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只有增强公仆意识,党员干部才能视人民为父母,拜人民为师;只有增强公仆意识,才能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只有增强公仆意识,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称得上合格的“公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涌现了一批甘当人民公仆,埋头为民做事的楷模。“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杨善洲,“航空报国英模”罗阳等,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好人民公仆,自觉把公仆意识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上。无论担任什么样的工作职务,都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要自觉把公仆意识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改进思想作风,严守纪律底线,勤勤恳恳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二)坚持一心为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靠山。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的初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坚持一心为民,与人民心心相印。

深入基层调研,方能知民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198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四下基层”工作制度。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推进民生工程,才能稳民心。古往今来,民心与民生息息相关。发展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才有更强劲的动力[14]。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各项民生工程,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衡量一项民生工程是不是民心工程,关键是要看是不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是否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是否符合群众的意愿;同时也要看决策上是否实事求是、广征于民。只有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才能使民生工程变为民心工程。

抓好群众路线思想教育,方能聚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实现思想上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始终与人民群众走在一起,一切为人民群众着想。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凝心聚力,增加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情感,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和本领。

以优良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能得民心。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15]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16]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锤炼党性修养,以优良作风练就过硬能力素质,着力打造干部清正廉洁的形象,为民、务实、清廉,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信任和支持。

(三)恪守人民评判标准,始终请人民当“阅卷人”

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群众的口碑。改革是否有“含金量”,要让人民来评判,让人民来打分。早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就把人民作为我们党衡量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提出了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2016年2月,习近平指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17]两个“是否”与“三个有利于”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改革成效评价标准的新发展,必须以人民的获得感来检验改革发展、治国理政的成效。

恪守人民评判标准,有利于我们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党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认可不认可,要听听群众怎么说、怎么评。只有把群众的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才能检验我们的工作做得到位不到位,思考问题周全不周全,才能切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改进工作的作风和态度,坚决反对“四风”问题,始终视权力为责任和约束,增强“四自”能力,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恪守人民评判标准,有利于增强宗旨意识、当好人民公仆。习近平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18]只有始终恪守人民评判标准,才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宗旨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牢记人民的信任和嘱托,铭记人民的公仆应强化责任担当,为人民的事业孜孜以求;才能经受住“四大考验”,抵御住“四大危险”,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努力增加人民福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请人民当阅卷人,要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了解民意的“晴雨表”。“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9],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要求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岗位职责和公仆意识,甘当公仆。恪守人民标准,视人民为父母,拜人民为师,敬人民如友。要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评价各项工作的标准,努力赢得百姓的“口碑”。不好好为群众办实事,不真心为群众谋利益的,不是称职的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评价各项工作的标准,为群众谋求更多的利益。

请人民当阅卷人,就要依靠群众眼光评优劣、定取舍。群众满意的标准必须始终落实到党委和政府的每一个决策和每一项具体工作,落实到事关群众的方方面面。一个决策、一项工作是否科学合理、富有成效,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要通过上门走访、民主评议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及时加以改进,对群众有参考价值的做法及时加以总结推广。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征求意见、组织公开评议等方式,让群众积极参与评判,为群众谋求更多的利益,多做群众受益的事。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纵观百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一心为民,恪守人民评判标准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得出的经验总结,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的人民群众观,大力传承弘扬党的群众路线,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