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国伟
武小龙(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和教育改革重点。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如何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重构教学流程,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实践的课题。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特殊作用。因此,教师信息素养在内涵上除了必备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素养内容之外,还应包含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技术提升学科信息化教学水平能力、辅导学生提升信息意识能力等。
吴砥等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中研究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意义所在,通过相关评价进行评测,得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参考指标。
张成光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中,主要针对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视域下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定义,不仅需要结合智能时代的时代背景,同时还要深入融合到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在智能教学环境下,综合利用教学理论,结合学科特点,以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现在学生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很强,相比之下我们教师则略显不足。对于部分中年教师,已经习惯了粉笔,不愿意去操作电脑,更不愿意去尝试智慧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有平台故障,网络故障,声音和视频播放故障等多种情形,更多的是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中因信息技术欠缺而带来的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录制一堂15分钟的微课,录制中发现在某个环节出现点小瑕疵。信息素养较好的老师会通过截取和合并的方式进行编辑,但有些老师只能从头录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和方法存在片面的认识,不清楚有效开展线上教学设计的内要要求是什么,如何才能开展好线上教学的方法不明确。于是就出现上课过程中只能一页一页地播放PPT,教师想讲精彩可就是找不到方法,线上教育绝对不是把线下的教学设计与PPT放到线上来讲,也不是把线下课堂搬到线上,互动也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过刷屏、发言或者点赞的方式进行,这就曲解了线上教学的含义。
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很快,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面对跨学科知识的发展,人工智能素养要体现在各个学科教学中。
面对新技术和新方法,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应对能力。比如,有些老师习惯了在黑板上讲授,面对屏幕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进行组织;在线下课堂中播放的一些视频或者课件,在线上出现了没有声音等故障,究其原因,就是专业学习能力不够,信息化时代,需要每个老师具备信息素养,具备主动获取,主动辨别,主动学习的能力。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虽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基础的教学示范,但对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以学为主、个性教学、混合教学等方面的意识欠缺。疫情期间,很多学校开始探索智慧课堂新教学模式。比如,课前给学生推送相关知识点和微课,教师根据数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设计,课中通过引导,实现重难点突破,并实时进行评测,课后通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推送与教学,都是教学创新的典型案例。
随着教师准入相关政策的实施,例如,教育部规定师范学校学生可以不通过社会统一考试直接申领教师资格证,加之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提高,因此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职前实践。在职教师教学任务普遍较重,培训的周期相对较短,培训类别也多种多样,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培训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面向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育案例的诸多方面,很难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因此,对在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要着眼于在具体的内容展开。
随着生产力发展对教育诉求的提升,我们已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模式向面向未来的教育开始转变,现代社会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优质、精准的信息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应该研究和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研究为什么要融合、如何融合、怎样进行融合。要有意识地通过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理念设计,学习共同体建立和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探索教学设计与教学工具在教学中使用对学生学习可以带来哪些改变。
国家对教师培训的重视程度很高,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教师为什么要提高信息素养、如何提高信息素养、怎么才能提高信息素养等都有了明确的指向。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多思考,注重团队评价,多采用评课、听课形式展开。
面对教学新理念,专家、教研员、教师要协同进行。专家在理念上要解决教师“为什么”的问题,教研员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教师重点面对“怎么做”的课题。因此,对于个别地区,专家可以采取驻校的形式,一对一跟踪指导,形成案例集和可推广的经验及做法。
作为学校,也要建立完整的培训方案和专家定点驻校指导服务配套政策,要切实形成适合本地区和本校、科学规范的培训和指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