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与教师协同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研究

2022-03-16 15:12吴思瑶
科教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辅导员协同工作

吴思瑶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0)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能力需求的提升,且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多,现有的用人单位招聘岗位已无法满足所有大学生就业需求[1]。为了避免当代大学生在校内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教育部门最新发布文件中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即给予存在创业能力或创业意识的人才政策方面的支持,使其融入社会的同时,为一些未能顺利就业的人才提供一部分就业岗位。但大部分高校均未能在此过程中意识到院系辅导员在此项工作中的重要性,仅认为辅导员是辅助学生学习生活的人员,但基于高校教育体制的宏观层面分析,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与社会交往最为频繁的校内人员,也是可以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最直接帮助的人员。因此,要关注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辅导工作中的重要性,建立一个学生与社会交互的良好渠道,通过此种方式,助力大学生创业。

1 双方协同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困境

1.1 双方指导工作实施存在矛盾

在高校现有的素质教育体制中,院系辅导员主要负责校内学生的管理,包括学生会管理、社团管理、校内活动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学生参与活动考勤等,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开展授课工作,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播、实践活动与技术类项目的开发。基于双方工作内容层面分析,可以认为两者是互不干扰的,也是没有交集的[2]。要想让教师与辅导员在一个预设的情境下开展协同工作难度是较高的,甚至一些高校中都没有针对双方的资源交互平台,即便双方在工作中存在交叉或对接内容,也会由于信息没有发生交互,导致对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出现偏差。

在市场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更加重视在教学中将技术与知识贯穿在教学中,坚持“以理服人”,但辅导员在进行人才培养或素质指导工作时,更加重视对人才的思维与行为教育,坚持“以德服人”。大部分学生表示辅导员的专业性较差,他们普遍存在对辅导员认可度差的问题。

1.2 针对教师与辅导员的教育奖励与保障机制未落实

高校无法通过双方协同教育取得预计教育成果的主要原因是,校内针对专业教师与院系辅导员的协同教育保障与奖励机制建设仍不完善,或有一些高校未能将此项工作在校内全面落实。在缺少相应制度约束的背景下,辅导员参与校内创业就业指导活动,只能依靠专业教师的指导或邀请,无法主动与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资源的交互[3]。而专业教师在参与此项工作时,也会认为此项工作不属于其本职工作,其本职只是做好对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

2 双方协同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2.1 有助于加速应试教育模式的改革

双方共同参与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指导工作,可以在交互教育资源时,发现校内创业教育模式的不足或短板,将问题作为教育的导向,通过双方优势资源的互补,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对优质资源的交互,实现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完善,实现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更新,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对校内现有师资资源质量的提升,做到在创业就业中的“帮扶”与“专项指导”,推进理论学习学科与实践学习学科的深度融合,解决校内学生或人才在某一方面存在薄弱项的问题,从而实现对人才创新意识的强化[4]。上述提出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与应试教育模式是存在冲突的,但在逐步落实此项工作后,传统素质教育工作的不足,将逐渐被优化与完善,从而进一步推进或加速现代化社会应试教育模式的改革,推动双创社会的到来。

2.2 有利于实现创业教育资源与专业教育资源的整合

在校内,专业教师与院系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是不同的,当双方在某种既定的条件下协同参与素质教育工作中,会出现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多方面资源的对接。当校内面向人才的多元化优质资源发生对接后,创业教育资源与专业教育资源将发生融合[5]。因此,可以认为双方协同参与人才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坚持整合教育资源,可以提升教育工作的合力,实现将创业教育改革的需求作为着手点,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参与环境。综上所述,双方协同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对于提高人才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企业工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3 辅导员与教师协同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3.1 达成双方协同教育共识

明确双方在校内教育体制中的作用及其发挥的价值,辅导员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学习帮助与思想认知教育,与学生在生活中的交互较多,此部分群体在校内属于“亲和力”代表。因此,可以让辅导员执行协同教育中的前期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带领院系学生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在执行协同教育过程中,明确辅导员的地位,由辅导员负责与学生的交流,进行创业就业学习中学习成果的跟踪,并通过在校内搭建教学反馈与资源交互平台的方式,与学生保持实时沟通。在此基础上,明确校内专业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地位、工作价值,考虑到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性、科研性、严谨的学术态度,可以从具体某一个工作项目入手,对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训。因此,可在辅导员完成协同教育的前期导入工作后,由专业教师进行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中的内容细化培养。通过双方在教育中进行对接的方式,实现教育项目在实施中的实践与理论相融合。

大部分校内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好,一部分学生还会将辅导员作为其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因此,可以认为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具有较为天然的优势。通过前期辅导员与学生的交互,及时掌握不同学生在创业与就业中的个人优势。将此作为依据,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其个人优势较为显著的学科参与学习。

通过上述提出的内容,可以实现在协同教育中,双方资源的对接与交互,以此种方式,在校内创设一个相对活跃的就业创业氛围,进一步实现对指导工作的优化与完善。

3.2 完善校内双方协同教育保障与奖励机制

为了提高双方参与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当在双方达成教育共识后,完善校内双方协同教育保障与奖励机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通过物质与文化的奖励,使教育工作的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先明确双方在协同教育中的职责,根据双方在协同教育中的工作内容,制定一个完善的工作指导方案,以此种方式提高双方在对应工作与岗位中的胜任力。

胜任力是指在校内教师或院系辅导员具有能力,并按照标准完成工作任务、取得良好工作绩效的过程。其中辅导员的胜任力指标为个人品质、创新意识、互动能力、思想高度,校内专业教师的胜任力指标为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扮演角色、调节能力等。在掌握高校教师胜任力指标后,可将此方面内容作为奖励机制建立的依据,根据双方在执行工作中对不同指标的达成度给予奖励。例如,当教师或辅导员积极主动参与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时,高校教育部门与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正确认知到双方对于工作态度的转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双方奖励。对于在执行此项工作时,取得优异成绩或向社会输出了高质量人才,高校可根据双方在此项工作中做出的贡献,对教师给予晋级奖励。总之,在开展校内创业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时,应在工作实施前,做好对教师的保障与奖励工作,掌握不同参与人员对于协同教育工作的付出,确保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其个人应有的奖励,以此种方式,实现对校内双方协同教育保障与奖励机制的健全与优化。

3.3 增设双方就业创业协同考核体系

完善校内双方绩效考核标准,在加强考核的基础上,增设针对教师与辅导员的末位淘汰制度。假设校内现有教育院系为25个,每个院系均有一个负责的辅导员,可在现有辅导员队伍中,选拔30名~50名优秀干事作为备用辅导员或替补辅导员,以三年为一个考核周期,对所有辅导员的协同教育能力与创业就业教育协同指导能力进行评价。完成评价后,按照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对于末尾的辅导员院系应对其给予淘汰处理,对于取得成果或排名前三位的辅导员给予其晋级奖励,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辅导员的集中考核,确保校内所有优秀人才都可以参与到辅导员晋级工作中。应定期开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岗位培训,做好对专业教师、院系辅导员的创业就业指导培训工作,使其认知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工作中。也可在培训过程中,定期进行优秀干事的选拔,确保在校内建立一个完善的协同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实现对校内优质人才的高效率输出,提升参与人员的综合教育能力,实现对人才社会发展能力的全面优化。

4 结语

本文以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工作内容作为依托,通过对双方工作资源的融合、工作方法的对接,进行创业就业教育协同指导工作模式的创新。在此次研究中,提出为达成双方协同教育共识、完善校内双方协同教育保障与奖励机制、增设双方就业创业协同考核体系的措施。但此次研究受到时间的限制,未能实现基于多个角度进行素质教育模式的实践尝试。因此,可在后续的相关工作中,对本文提出策略的全面优化与完善。

猜你喜欢
辅导员协同工作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不工作,爽飞了?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选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