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丽华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互联网+”环境下,各项网络技术的良好应用会使思政教育更为公平公正。以往进行教学资源获取时,成本较高并且传播性较低,只有小部分人员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并不能及时获得最新的教学资源,影响了思政知识体系更新。“互联网+”环境下,所有人均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最新的思政知识,使自身思政学习体系进一步更新。学生在思政学习中会更具主动性,实现了学生从被教育者向知识参与者的方向转变,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思政学习。“互联网+”教学模式下,会使教学资源获取更为平等,在教学资源传播上速度更快,能够有效促进思政教学发展。
应用互联网技术使思政教学克服时间及空间上的差异问题,实现以更低的成本获得需要的教学资源,保证思政教学具备良好的实时交互性,及时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接收及教学信息的反馈[1]。以往思政课堂教学环节,思政教学在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上有着一定的延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与地域的限制,而“互联网+”的应用,会有效解决教学局限性,促使思政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高校开展思政教学时,应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将思政知识更为客观地向学生传递,为使思政知识时效性更强,更加准确,应进一步完善思政教学平台大数据化,通过思政大数据平台,监督思政教学内容,完善并更新以往的思政知识,形成全新的思政知识体系。思政教学大数据化,可以对所有思政知识实施分析与处理,使思政知识具备更快的更新速度,丰富知识种类,使思政知识更为真实。
高校思政教育与“互联网+”的良好结合,可以进一步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及模式。以往思政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无法感受到教学的魅力所在,从而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效果。“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下,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方案,同时会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开展实际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使思政课堂教学更具个性化,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以往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单向接收知识,不具备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角,没有将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要位置,最终没有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互联网+”时代,转变了以往教学模式的不足,会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合理引导学生,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思政教育信息,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对于网络而言,其属于实体向虚拟世界的一个延伸,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通过网络进行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思政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还应具备较好的政治理念、网络教育思维等专业能力[2],但就当前实际而言,一些思政教师认为学生不具备足够的社会经验及生活阅历,很容易在网络环境下受到不良影响。一些思政教师并未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不具备网络平台维护及网络技术使用的能力,而一些网络技术能力强的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经验及能力上存在一定不足。还存在一些思政教师,并不具备较好的网络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网络思政教育效果。
“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中传递着海量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信息质量,一些不良的信息、数据,会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学生进行信息选择时,由于自身不具备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很难对信息进行准确判断与选择。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这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互联网+”环境下,大多数教师均认识到了互联网发展对教育改革的意义所在,也积极进行了教育理念革新,不过有些高校仍处于观念转变的尴尬时期,也有一些高校太过关注互联网教育思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育质量。所以,需要创新思政教育理念,真正在思政教育中引入互联网思维,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及质量。思政教师应知晓“互联网+”教育的价值所在,将新的教育理念落实于思政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思政教育观念时,教师应构建出思政教育民主化教育模式,与学生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保证互联网平台中的资源发挥大的教育作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仅要将重点放在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上,还应对学生思辨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更为客观地看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时,应明确网络优势,并做好网络监管,创建出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避免网络负面影响。例如,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基于实际需求下进行针对性监管,规范网络秩序,在法律约束下,对当前网络监管主体体系加以完善,净化网络环境,更为高效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3]。融合法律法规、网络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双面监管,及时清除网络负面信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信息。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信息安全,从整体上提升保障力度,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对于高校而言,应立足实际重点创新,优化校园网络管理,形成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及时、正确地处理校园网络舆论危机,制定出针对性的舆情处置策略,预防思政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形成正确的三观。
“互联网+”时代下,为高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使教师对网络教育具备较强的认同感。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教育作为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新途径。高校教师需要抓住时代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自身计算机应用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入了解时事动态,使思政教育更具实效性以及针对性。并且,还应强化教师网络教育的责任感,面对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教师开展网络教育时,应有高度的责任感,重视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4]。其次,提高教师自我修养。“互联网+”环境下,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所以,为顺利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不断学习,发挥出对学生的正向引导作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可适度使用网络用语,使教育语言更加生动、更具表现力,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此外,高校还应注重思政教师培训,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下,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
“互联网+”时代下,为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课程,高校需要积极引进互联网技术对教学方式及内容进行创新,凸显思政课程的时代特色,使学生正确树立思想价值观念,培养出高专业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实际开展思政教学活动前,教师需结合课程教材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搜索思政信息及最新案例,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成效。例如,教师应在思政课程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以及四信教育[5],学生在思政相关知识学习下,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教师优化思政教育手段时,可积极应用翻转课堂、微课等网络平台,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以及微博账号等,有效延伸思政教学,强化与学生学习生活间的联系,减少网络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高校还应更新网络思政课程,推动线上与线下教育的共同发展,全面落实思政教学,将网络平台作为师生深入交流的桥梁,构建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良好开展。思政教育内容及方式不断更新,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以往思政教育中,高校思政课程在教学时间上存在一定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课时安排较少,教学效率不高。“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充分发挥线上教育优势,完善思政课程线上教学体系,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良好结合,更为灵活地开展思政教学,打破思政教学在空间及时间上的限制,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率。为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学质量,高校可提升教师队伍实力,邀请思政教育知名学者及优秀教师加入思政教师队伍中,利用网络直播授课的方式,通过弹幕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针对性地回答学生问题。为降低教师教学压力及负担,使其将更多的精力及时间放在教学准备与教研工作上,充分发挥出线上教学的优势。
“互联网+”时代到来,高校应积极引入或开发学习平台进行思政教育,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6]。当前,较多高校已经积极构建了网络教育平台,不过一些高校在网络教育平台重视程度上稍显不足,虽然已经将思政教育相关知识及案例发布在平台上,但并没有将网络平台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具备一定的形式化特点。所以,高校思政教育环节,应将重点放在网络平台建设及管理上。通过进一步强化网络教育平台的宣传及管理,提升网络平台知名度。并且,高校应深入大学生生活,了解其思想及喜好,结合学生兴趣点将思政内容引入到网络平台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其中的思政知识。进行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时,应保证平台具备师生互动功能,当学生在平台上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实时请教老师,教师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高校思政教育中,应将网络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创造新型的文化阵地,立足现阶段教育需求,选择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政内容,将其作为主流思想,在网络优势下,进一步丰富教学思想及理念[7],为学生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内容,促进学生思想及综合素养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环节,应正向引导学生,例如,可以向学生推荐优质的学习内容,可以是相关普法栏目,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利用网络优势进行网络课程构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优质校园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互联网+”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一定的挑战,为有效发挥出“互联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优势,高校应从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做好网络监管与监督、强化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与方式、完善线上教学体系、构建网络教育平台等方面入手,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为我国培育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