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丁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东西方文化差异可从多个不同的层面得到体现。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文化差异不仅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动力,更是激发文化传承的动力,文化意向词作为体现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载体,可在词汇翻译中为相关工作者体会中西方文化差提供参考。
文化意向词是基于文化意向这一概念产生的词汇类型。为了对文化意向词汇进行更为清晰和准确地了解,需要首先针对文化意向这一宏观上内涵丰富且意义深远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分析。所谓的文化意向,是一种宏观性非常强的概念。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无论是从基本形式上来讲还是从不同形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上来讲,都是非常丰富且深刻的。具体来说,是指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是民族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各民族历史和文化在长期发展的沉淀。具体到意向的形成类型和特点,大多表现为与民族文化和特色的图腾崇拜相关联。从这一点可看出,文化意向的内容具有典型的丰富性特征,且承载以不同意向的主体在形式上也是复杂多样的。基于上述分析,可见文化意向虽然在概念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其文化内涵却是相当深厚的,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从侧面体现出针对文化意向词汇的翻译进行研究具有非常显著的必要性[1]。
文化意向词的翻译在实际的翻译工作开展中具有相对难度大的总体特征。具体来说,翻译中这类词汇表现出的特征主要有二。一是单一词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量大。具体来讲,文化一词所包含内容就是多方面的,以文化知识、文化艺术、法律知识、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为典型代表,是一个独立的人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基于生存所形成的一系列习惯,也包括一部分培养出来的能力[2]。可见,在文化意向词的翻译中,翻译者只能做到尽可能全面的将词汇中所包含的内涵通过翻译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是文化意向词翻译工作中对翻译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二是词语内涵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强。大部分文化意向词中所包含的词汇信息是包含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的。这部分信息在异语文化中并没有相对应的文化内涵释义。在具体的词汇翻译中,也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翻译策略,这导致了文化意向词的翻译在一些情况下出现翻译缺失或者放弃翻译的现象。
意与象是具有紧密联系的两个重要内容。是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产生的主观情感客观化以及对象化的结果。无论文化意向词汇出现在语句词汇的独立翻译中还是文学作品中,实际上都是作者将自身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在内化作用下创造出相应的意向的过程,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文化意向和特色与人的主观情感的密切联系,这也就意味着文化意向词汇本身会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文化意向的形象性。虽然从概念上来讲文化意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具体到大部分的词汇表达维度,其又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一个具体形象即可以作为一个对象进行观察和体验,也就具备了相应的审美价值[3]。(2)文化意向的统一性。这里所指的统一,是文化意象主观和客观上的统一。从词汇运用的根本目的角度来讲,文化意向词汇的运用是为了更加贴切的表达作者主观上的情感和蕴藏在作者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内容。从词汇运用的效果上来讲,是为了激发作者情感和精神上产生共鸣,更为准确地传达翻译内容的内涵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翻译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项工作。文化意向词汇的运用是更好地发挥翻译工作文化传播作用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讲,文化意向词汇的翻译对文化传播和交流有以下两方面重要意义。(1)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方式。关于表达方式的丰富,可分别从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找到典型代表。从我国翻译工作开展的发展变化历史角度分析,我国翻译史上,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直至唐朝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并以翻译为路径将许多文化意向的具体形象、物件带入我国。比较典型的代表是“金刚”“菩萨”“浮屠”。这些词汇在中文表达中已经被我国民众接受并作为日常用语进行运用。例如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是意向词汇进入到我国语言表达体系中的典型代表。(2)降低文字理解的难度。从西方文化意向词汇丰富汉语表达方式的角度上分析,一些西方文化意向词汇进入到我国,也在具体翻译方式上得到了体现[4]。例如,“一文不名”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理解时,由于词汇本身的内涵丰富,且在文字表面的表意特征与其内涵不存直接联系,因此,大部分人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西方文化词汇的进入将这一词汇的内涵通过一个形象的情境再现方式进行了表述。翻译为 “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这种翻译方式使得从表面上理解存在很大困难的的词汇以情境再现的方式得到了更为贴切且形象的呈现,更便于人们进行理解。而在我国,西方意向词汇 “潘多拉的魔盒”“象牙塔”也已经成为汉语语言运用中应用频率很高的词汇类型。这种双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典型例子非常直接地反映出了东西方文化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与交流。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讲,这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翻译工作的难度。
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也意味着我国的发展需要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与世界进行接轨与融合。其中,跨文化交流是需要充分重视的一项工作。文化意向词汇作为承载着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提升这部分词汇的翻译质量,并且在翻译过程中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能够为跨文化交流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动力[5]。而对于大部分普通读者来讲,阅读或观看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本是他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文化意向词汇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运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不仅能够帮助民众更好地以外国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为载体了解西方文化,也是体会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路径。
生活环境是对东西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从根源上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宏观上的生活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以及具体的行为方式。且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效应是长期形成的,影响程度也是相对比较深刻的。从实际出发观察,西方国家与我国的整体生活环境也存在差异。这与两者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异有直接关联。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从性质上就属于岛国。在本国的文化意向词汇中,有很大一部分与海洋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并且常用fish作为文化意向词中表达特殊意义的词汇。而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环境国家,长期以来农耕文明都比较发达,文化意向词中,“土”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例如“土生土长”、“卷土重来”等。这种客观环境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具体的文化意向词汇的翻译中有所体现。
风俗习惯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风俗习惯差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种典型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源仍然是人们具体的生活环境,在长期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和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从风俗习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精神领袖图腾的角度分析,我国所信奉的图腾为龙,而英国则是狮子,美国则以鹰为图腾。在具体的翻译中,龙这个词基本上被翻译为loong或者Sino-dragon。从这种翻译方式也不难看出,这种翻译方式本身就意在将东西方的风俗习惯通过翻译进行体现。另外,在我国民众的文化认知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和红火,是带有吉祥美好意义的字眼,而在西方人的文化认知中,红色则代表着生气或愤怒这类具有消极意义的含义,这也是翻译者在词汇翻译中需要注重的一个要点。
从思维和表达的维度上来讲,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差异是影响其语言表达差异的重要因素。对于西方人来说,其比较典型的思维方式是直线思维,对于事物的理解重视抽象的逻辑分析。而我国民众的语言表达以曲线思维为指导,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注重形象性和具体性。例如,在关于家庭氛围的描述中,我国的语言表达中常常融入一些例如温馨、和谐、孝顺等为代表的意向词,但在西方的文化体系和词汇运用中,这些词汇并不存在。与西方国家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单元存在形式不同,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浓厚,在家庭观念上更加注重大家族,即具有血缘关系的一个家族内的成员可存在于一个环境空间内持续生存,而西方国家在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更加重视个人的独立。西方国家的子女在18岁后,即脱离父母而独立生存,并且也不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这意味着在西方国家关于家庭氛围的意向词汇翻译中,通常只会用到“Good”这类简单且直白的表达方式对家庭氛围进行形容,而并不会将更多的修饰表达词汇用于形容家庭氛围。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知,关于文化意向词汇的运用和表达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要求翻译人员在具体的翻译工作开展中要充分考虑这些方面的差异,并同时达到优化翻译效果的目的。而保留原有的文化意象是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从宏观上来讲,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异化可容性”,虽然异文化对于读者来讲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但读者对于异文化在接触和了解的过程中同样会有很大的期待。而现代社会发展状态下跨文化交流的普及也为外国文化的传入和普及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因此,在针对文化意向词汇进行翻译时,最大化地保留其原有的文化意象是现代翻译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把握的一个要点。这种翻译策略不仅有利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给翻译工作者本身的翻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这种翻译策略适应于一部分需要进行充分解释的文化意向词汇。如果直接对复杂的词汇进行翻译,无论是翻译效果还是在整体的文章组织过程中都有一定的繁杂性,这时选择适当的位置加入脚注,与文中的词汇进行结合是比较适宜的翻译方式。从翻译工作者的具体翻译方式角度上分析,脚注不仅不影响整个文章的译文长度,也便于读者通过专门的脚注标注对相关词汇有一个更加完整而贴切的认识。
辅助性词汇的加入主要是为了将翻译内容进行更为全面充分的解释。考虑到读者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层次,尤其是对于部分读者来讲,文中出现的有些文化意向词汇无论是从基本内容和形式还是从其内涵意义上来说,都是相对不容易理解的,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译文中适当加入一些辅助性的解释词语。需要注意的是,加入辅助性词语时,语言表达的长度不宜过长,避免对整个翻译文章的结构造成影响。
这种翻译策略在实际中需要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结合运用。归化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对异化方法背景下的翻译内容进行有效地补充说明,是提高翻译效果的完善性,提高翻译内容表意清晰度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审美意识这一主题,在实际运用中有比较典型的民族性特征,但是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可能存在源语文化意向积极但译语文化意向消极的现象。遇到这种实际情况,翻译人员就需要适当对翻译方法进行变动,一方面通过翻译体现出文章或语句的原意,另一方面还应当考虑翻译过后文字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文化意向词汇无论是在我国传统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中,都是具有深刻含义的词汇类型。其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是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典型体现,且这种反映和体现是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各个层面上折射出来的。翻译人员应当意识到基于文化意向词的翻译中,东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并且通过灵活运用翻译策略达到准确且全面地将文化意向词的丰富内涵进行呈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