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俏俊
关于以生为本视角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思考
陈俏俊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坎门海都小学,浙江台州317602)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并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根据这样的教育理念,笔者在数学课堂上进行了深度学习的初步实践,创设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参与度,深层次训练学生思维的学习模式,以数学核心知识以及思想方法为载体,给学生充分的支持,也给学生更多的个人学习空间。本文即展示了笔者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即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展现知识方法时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不足并加以反思总结,这与深度学习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共同点。深度学习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高阶思维学习新的思想,从而使数学知识之间融会贯通,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二者之间的共同点,笔者设计了“以生为本”教育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内容,通常会在课前做好预设,即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置好,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在每一个环节设想好学生可能的反应,以保证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学生也能够学得相应的知识。但是,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不能流于表面,要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参与探究。这就对情境的有效性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在课堂上设置原始问题时引领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方法探究新知识,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学生会在独立思考时,可能提出新奇的想法,产生新的学习思维,也可能提出错误的看法,或者进行激烈地争辩。教师要明确创设有效情境的目的是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在学生发生上述情况时,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性质》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了解了小数的意义后,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这标志着学生对于数的概念理解已经从原本分散的整数扩散到有理数,根据教师之前创设的情境设置的课程内容,学生已经了解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如使用货币、测量长度等都与小数分不开关系,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学习后续小数性质的起点。根据深度学习的理念,教师要明确这节课设计的框架区别浅层学习的学习方式,借助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然后才能使学生进行深度理解并参与实践创新。小数的性质这部分知识的核心知识点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创设具象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借助不完全归纳法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从具象的事物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指导学生看到数学本质,最终探索出小数的性质。
在教学中,教师进行情景创设:小明在一次数学测验中考取的分数为98.5分;而小明的好朋友小红则考取了98.50分。小红和小明争执不下,纷纷说自己的分数比对方高,请学生帮助他们俩判断一下,究竟哪一位学生的分数更高一些?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参与兴趣,结合情景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结合自己对于小数知识的了解进行分析,有的学生表示小红的分数比小明高,因为小红分数小数点后面比小明多一位;还有的学生则表示小明和小红的分数一样高,因为小数点后增添或减少零、其数字的大小不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情景中进行问题的分析,且能够积极将自己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其中,高效完成问题结论的探究和总结,且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知识掌握的深化和细化。这个教学过程着重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协作精神进行了培养,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具象美、理性美、抽象美,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提升。经过课堂情境的创设,学生将主动投入到数学课堂当中,且建立强烈的数学课堂参与兴趣,高效完成情景问题的分析与探究,实现数学知识全面掌握达成深度学习的积极参与。
生活问题的特色鲜明,贴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又富有时代感和趣味性。教师利用好生活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还能够借助生活中的多样化问题进行巧妙地设置,以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同时,深度学习也讲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积极且具有批判意味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凭借生活问题进行教学组织能够使学生建立起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的主动性,也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积累的经验应用在数学问题的分析探究中,取得良好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育中的生活问题选择不仅需要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也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特点进行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生活问题有效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育培养效果。
例如,在学习《小数除以整数》这部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借助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推理能力。
首先,根据课本中的生活化例题让学生分析王鹏应该每周跑多少千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需要完成独立列式、独立计算的过程,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结合课本中的生活化问题进行分析,且能够积极结合小数除以整数的相关知识进行问题解决。这时,要让学生弄懂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教师质疑学生的计算方法,质疑学生的计算结果,让学生以数学语言来说说具体是怎样计算的。教师的质疑并不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否定,反而是一种激励和引导的过程,在教师的质疑过程中,学生能够详细思考自己在知识应用与探究过程中的想法和思路,且能够将其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有效厘清数学问题探讨与思考的过程。
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数在除以整数的计算时,小数点是如何移动的。教师提出生活化问题:妈妈在超市购买了一包零食,一共花费15.8元。回家打开后,发现一共是五小包,请问每包多少钱?趣味化的生活化问题不仅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促使学生积极结合自己的数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与研究,尝试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小数除以整数计算中小数点移动问题的解决和技巧的掌握。在生活化问题的帮助下,这个本该由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技能,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增强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实质了解。
最后,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用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除了借助课本中例题的形式,整合学生的生活信息,还可以由学生主动提出相关信息,如商品单价问题等。教师组织学生分享各自的购物经历,如学生有购买饮料的经历、购买文具的经历,将具体购物经历中的数学信息提取出来,将其改编为数学例题。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学会在亲身经历中找到相关数学信息,在处理问题时深入问题本质,并以开阔、包容的视野寻找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经过生活化问题的引入数学课堂,不仅能够增添乐趣,还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中,凭借生活化问题的探究实现知识眼界的拓展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强化。
将学生的浅层学习思维推向更高层次,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由点及面地学习知识点,促进学生形成深度学习,从已经学过的知识理论中,横向或纵向的拓展与深化,都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更丰富的知识结构。学生在系统性地学习数学知识之前,有些片段或浅显的知识点已经建立了相关概念,所以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外延,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数学概念规律及应用方法进行发散拓展。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好学生学前的知识网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在课堂上实现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充分学习,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知识面,搭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应用提升,实现学生从数学学习走向社会生活。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整数》时,学生需要经历小数乘整数整个计算过程的探讨,在明确相关算理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计算,关于计算,学生在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计算基础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进行计算。为了保证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计算学习充满期待,教师要为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借助具体场景的展示,让学生从具体场景中找到数学信息,然后整理出相关算式。结合计算学习的需要,教师要由点及面地深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带领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整数乘法,并组织学生说说小数点的移动规律。也就是说,在复习学生之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利用以往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框架。
又如,在学习概率问题中的“可能性”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让学生了解到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体验随机事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将学生进行分组,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随机事件,以及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的学习内容,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体验到随机事件的发生。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设计抽奖环节,可以选择不同的抽奖形式,但要注重抽奖过程和抽奖结果。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让学生将抽奖的结果记录下来,如一定发生的现象,可能发生的现象以及不可能发生的现象。学生在小组内有足够的探索时间,能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了解了在探索可能性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努力,从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探索数学现象背后的特点。实现知识点的拓展并不能完全依靠学生在课上对随机事件的观察和分析,要使深化学习落实到知识点的拓展延伸上。如教师组织学生在课下仍以同样的方式(抽签、掷骰子等)观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记录下来。有学生记录了掷骰子的事件发生情况,并列出了相应的问题,包括能不能投掷到4点,投掷到大于6点的可能性等问题。
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根据中高学段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特点,教师在设置课堂例题时,要注重层次性、开放性,既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上考虑本节课的收获,设计总结性的习题,让学生完成课堂所学知识的梳理,也要根据不同层次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慢慢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长此以往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课堂例题中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油然而生,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就能够发挥应有的效果。凭借不同层次例题的教育引导,学生能够投入到数学课堂的深度学习中,凭借深度体验和深度实践达成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强化。
例如,在学完《认识分数》这部分的知识时,教师设置例题时,要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对趣味性的例题明显更感兴趣,教师在设置例题时就可以将富有趣味性的例题设置在前,而后采取逐级递增的方式将难度逐步提升,让学生在玩中学,逐渐感受到分数运用对于实际生活的帮助。第一道例题为分数连连看,即要求学生将分数相对应的小数和整数连在一起。遇到例题的探究和分析,中学生能够主动应用自己的分数知识进行问题解决,还能够凭借趣味化的例题研究,建立起数学知识应用的主动性;第二道例题为分数来减肥。在不改变分数大小的情况下,让学生把几组数据中的分数变为最简化的形式。这道例题帮助学生应用约分知识,促使学生积极结合例题内容进行探究,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效率。第三道例题为分母分子请回家。教师先出示一个分数,然后再出示几个数字,让学生对后面几个数字进行随机整合,最后整合得出来的分数与先出示的分数大小相等。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设置为学生打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投入不同层次的问题探究中,完成深度学习的参与和践行。从例题的设置上来看,既帮助学生回顾了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内容,也通过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例题设置,让学生经历了复习、探索的过程。最终,学生在深度学习的探索中完成了不同层次问题的解决,且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主动性和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有效实现数学学科素养的建立、健全。
总而言之,“以生为本”视角下的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的收获由学生的发现而来,根据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将深度学习的理念渗透在课堂中。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既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点拨,学生进行的分析、探索、总结等,都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的发现与探究的完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深度学习,就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借助多元化的方法进行灵活变化,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要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完成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1] 张翼飞.以生为本,引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思考[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辅导版,2019(9):83.
[2] 成小丽.对核心素养发展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思考[J].科普童话,2020(26).
[3] 黄卫华.对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8(5):49-51.
G622
A
1002-7661(2022)15-0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