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杰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贵州 遵义 5643000)
水稻生产是我国农业种植的重要组成部分,杂交水稻的出现更是满足了上亿人对于食物的需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极为常见,水稻灾害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水稻的种植产量,还会影响到水稻的品质。直至今日,有记载水稻病虫害种类已经超过了百种,只有针对病虫害问题合理开展防治工作,才能够将病虫害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诸如稻瘟病、稻飞虱等一系列病虫往往会在大灾年份导致水稻的巨量减产。对于水稻种植工作而言,虫灾问题往往更重于病害,因此必须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病虫害分析,以此来达到减少病虫害的目的。
若地区出现水稻单产偏低的情况,则大概率便是受到了病虫害的影响。例如在早春受倒春寒的影响,水稻立枯病加重发生。而在晚稻灌浆阶段,如果遇到了多雨天气将有可能导致穗颈瘟等问题的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稻田绝收的情况。近些年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对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并不断优化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在发现病虫害问题后及时控制病虫害的进一步爆发。但是个别种植人员却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缺陷,没有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永远是预防重于治疗,因为预防能够避免病虫害出现爆发的情况,进而将病虫害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而个别种植人员却会忽视前期预防工作开展,因此必须加强水稻种植人员对于病虫害问题的认知,以此来提高水稻种植质量。另外很多种植人员还存在过于依赖农药防治的情况,只有结合实际需求找到适合的防治方法,才能够实现对病虫害问题的有效控制[1]。
物理防治通常可以在虫害预防中发挥出非常良好的作用,例如通过灯光诱杀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虫害所带来的影响。即借助昆虫趋光性来实现防治。物理防治将会突破传统防治的桎梏,因为无需利用农药喷洒,所以物理防治并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物理防治还可以与其他防治方法想配合,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所以为了保证物理防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针对物理防治技术进行全面推广。
化学防治是水稻种植阶段相对较为常见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方法,在开展防治工作时,应该始终注意贯彻统防统治,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在水稻病虫害刚好达到防治指标时即施药,以此来让防治效果达到最佳。通常情况下,虫害防治工作应该开展在3龄幼虫之前,若选择利用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应该尽量作为一药多治,这样便可以通过统一用药来避免出现大规模重复施药的情况发生。在此之前,还可以利用拌种操作来有效降低病虫害所带来的危害[2]。例如恶苗病、稻瘟病等病害就可以利用拌种来降低发病率。对于水稻种植而言,防治对象的不同意味着施药方法需要改变,如稻飞虱多生活在水稻稻桩基部,在防治时应尽量喷到稻桩基部,提高防治效果。所以在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要注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否则便会因为毒杀天敌而降低防治质量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防治指的是利用害虫天敌来营造出不适合害虫的活动环境,工厂化的饲养将会让害虫天敌对农作物的影响降至最低。害虫天敌释放到田间之后将会让害虫数量得到控制。在此期间,还可以采用生物类农药如阿维菌素等来进行病虫害处理。通过采用性信息素干扰的方式能够影响到害虫的正常交配,并降低害虫繁殖率,若能够将各适当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相结合,就能够让水稻在适合的环境下健康快速生长,进而有效降低病虫害防治所带来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种植人员素质问题是病虫害防治期间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水稻种植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这也制约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若在水稻种植期间始终按照以往经验来开展相关防治工作,就有可能令害虫产生抗药性,进而为病虫害问题的爆发留下隐患[3]。
为了全面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就应该从种植人员的素质层面入手。通过提高种植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够让种植人员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来找出适当的防治方案,才能够有效提高防治效果。种植人员素质在提高时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即病虫害认知问题与专业素养问题,病虫害认知的提高意味着种植人员对病虫害防治重视程度的上升,而专业素养的提高则能够让种植人员顺利发现水稻病虫害的问题所在,并找出适当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为了提高种植人员素质,应该在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推广的同时全面开辟种植试验点,通过试验点种植可以为周围水稻种植户提供防治案例,直观感受到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下乡帮扶的方式来针对性解决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降低病虫害所带来的影响。
病虫害防治是水稻种植阶段必须重视的关键性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的水稻种植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水稻病虫害防治政策推广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性,这也制约了病虫害防治力度的提高。若病虫害防治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就容易导致种植人员面对病虫害问题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由于水稻病虫害问题的蔓延速度极快,因此在发生病虫害问题之后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加重,进而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为了让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得以更好的进行,植保部门应该积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将信息及时发到各级部门,及时得到领导的重视。通过加强政府扶持的方式来让病虫害防治工作得以更好的落实。在此期间,应该充分认知统防统治的重要性,通过将统防统治作为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工作,能够让水稻种植质量得到保障。统防统治可以让水稻病虫害防治变得更加简单,统防统治配合扶持奖励政策能够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顺利。在此期间,还可以在统防统治扶持补贴项目的基础上扩大补贴范围,并开展补贴试点工作,以此来推广新技术、新药剂等防治方法的全面推广,进而促进地区水稻种植工作的生态安全性[4]。
稻瘟病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我国每年因为稻瘟病所损失的水稻产量约为10亿kg,在发生稻瘟病之后若没有及时开展防治,就会导致水稻出现大量死亡,严重时甚至会造成饥荒。在播种结束后,应该及时开展水稻监测工作,以此来了解病害流行情况。播种之前应该注意开展种子消毒工作,以此来控制初染病源,诸如强氯精等药剂便可以有效提高水稻抗病害的能力。在选择水稻品种时,应该注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水稻品种选择是最为经济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有了近百个抗稻瘟病点位,采用稻瘟病抗性基因来进行育种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防治方法[5]。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地区仍然沿用着药剂防治的处理方法,若在种植阶段发现急性型病斑,应及时开展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施药之后6h内遇到降雨,则要通过补施药液的方式来提高防治效果。
螟虫是水稻种植期间的典型常见虫害问题,种植户通常会选择农业、生物、化学防治的方法来降低螟虫所带来的危害。诸如杀虫单、三唑磷等农药对螟虫的伤害性极强,但若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则会在影响环境同时大幅提高螟虫的抗药性。所以必须结合地区需求来合理选择防治方法,以此来降低二化螟的影响。学者李宽等人针对水稻二化螟开展了五种药剂的在不同区域的防效试验,最终发现了不同药剂在不同地域中的试验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二化螟时,应该结合当地的主要药剂使用情况来选择适合的防治药剂。对于二化螟防治而言,化学防治可以适当辅以农业、生物防治来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通过深耕、杂草处理能够减少二化螟的越冬虫源基数,而利用赤眼蜂、青蛙等天敌生物则能够让防治效果变得更好[6]。但在使用生物防治时,则必须重点关注赤眼蜂的放蜂时间,在成虫羽化、产卵期放蜂能够让生物防治达到最佳效果。在面对病虫害问题时,合理选择方式方法能够让防治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简单。
总而言之,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是保证水稻产量的关键,通过对水稻病虫害防治进行分析能够让防治效果得到显著提升。相信随着更多人了解到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病虫害问题对水稻造成的影响一定会越来越小。而在未来,有关人员应当认识到水稻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实现对病虫害的预防,在降低发生率的同时,保证其一旦发生便可得到良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