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纾解乡村贫困难题的对策研究

2022-03-16 12:07卢炜胜
农村实用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资源

卢炜胜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1 理论回顾:贫困问题的概念与成因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中,其实都多多少少存在贫困问题,只是程度上的区别。发达国家的社会富裕水平较高,所存在的贫困现象相对较弱。反之,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贫困问题相对突出。在中国,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以国家西北、东北和西南等区域为主。贫困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国际上,以人均日支出1.9美元为标准线,低于该指标的人口即被视为绝对贫困。此外,相对贫困是指根据公平分配而言,所获得的价值与财富相对较少的那一部分人口。[1]

关于贫困问题的成因,国内外学者也有着不同的解释。讷克斯认为,国家和个体之所以有贫困问题,是由于一种恶性循环机制的存在。收入水平低,导致储蓄和消费能力不足,进而生产效率不能得以提升,又进一步促进低收入水平的结果。因此,就会存在“穷是因为穷”的尴尬局面。此外,也有学者用脆弱性原理[2]来解释贫困产生的原因。贫困个体之所以贫困,是其在面对外部风险时,如疾病、灾害等突发性的意外事件,会呈现出脆弱性的特征。其不能很好地化解风险,使得风险不断的渗透,损害一个家庭的经济稳定。最后,学术界还存在一种“贫困文化论[3]”的解释,社会底部的个体所能接受到的文化教育相对薄弱,其认知基础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陷入贫困和落后的困境。

2 精准扶贫: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具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在新时代三农工作中意义凸显。以往,虽然贫困工作一直处于我国的战略规划之中,但是从没有像如今这样,处于一种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国情下,只能尽可能的缓解和减少贫困问题的产生。而如今,我国的综合实力已跨过历史性拐点,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朝着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大踏步迈进。在国家的扶贫政策上,不仅一个也不能少,不能掉队,做到全面消除贫困问题,而且还要实现贫困问题的可持续解决,确保脱贫户不再返贫,更要进一步缓解相对贫困的严峻形势。因此,现阶段的扶贫工作需要更加精准,更为有效的消除和预防贫困问题。

精准扶贫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制胜法宝。首先,随着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远大的扶贫目标与大规模的贫困对象共同构成了扶贫行动的巨大挑战。如果继续维持传统的扶贫模式,定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下扶贫工作的实践需要。因此,我国的扶贫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扶贫工作必须更加精准,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争取让每一个贫困户都能享受个性化的扶贫政策,针对性的解决他们存在的贫困问题。通过对农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分类,瞄准贫困群体中难以脱贫和容易返贫的个体或家庭,实施精准的帮扶措施,从而为扶贫工作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其次,从扶贫的效率和成效出发,精准扶贫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作为一种先进的扶贫模式,精准扶贫可以有效衡量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进而针对性的制定扶贫政策,这可以大大提高扶贫效率。另一方面,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层面已经将扶贫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战略的强大助力,将会汇聚更丰富、多元的扶贫资源,为扶贫成效的提高提供重要保证。

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环境下,扶贫工作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即农村发展要顺应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目标[4]。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有力指南,主要可以凝练为三步走的行动方针:第一步,推进农村的精准扶贫任务,精细化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第二步,乡村重建,引导和帮助乡村增强经济生产的功能;第三步,实现现代化发展,充分利用乡村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首先,经济产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先解决当地群众的贫困问题。反过来,产业发展也可以帮助个体和家庭摆脱贫困的难题,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所以,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乡村的具体实情,输入一些可以创造就业,帮助百姓增收的产业,为扶贫任务的实现赋能。其次,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也包含着对人民群众贫困现实的有效治理。只有精准的解决贫困问题,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减少可能会破坏社会稳定的因素,从而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最后,对于生活富裕这一目标而言,精准扶贫就是一个十分有力的政策路线。精准扶贫的强大效能,可以帮助饱受经济收入困扰的个体或家庭,走出贫困的僵局,朝着生活富裕的方向前进了关键性的一步。

3 长效机制:精准扶贫的破局之道

精准扶贫的有效推进,需要建立一套可持续运转的长效机制,为扶贫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5]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中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工作计划和行动方案,并由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负责实施。要想精准扶贫的各个分支目标能够协调前进,各项工作可以长期有效的运行,就必须要有制度性的保证。制度可以为扶贫工作提供统一的行动框架,既可以有效引导扶贫工作者的实践路线,又可以有效约束扶贫活动的合理范围。总之,建立一套长效化的扶贫机制,可以确保扶贫工作可持续的高效推进。

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应当避免扶贫工作的短视风险。在扶贫政策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部分领导干部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以脱贫数字造假作为政绩工程[6],实则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扶贫方式,对我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因此,精准扶贫的工作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阶段的面子工程,而需瞄准未来,立足新世代的贫困实情,实现农村贫困问题的长期、有效治理。

建立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关键在于沿着扶贫的基本原理展开。扶贫主体、贫困群体和扶贫资源是扶贫活动的关键要素。此外,扶贫工作的四个核心环节是:扶贫对象的识别、扶贫资源的筹集、扶贫资源的传送和扶贫行动的执行。精准扶贫的机制设计,应当沿着扶贫活动的逻辑脉络有效嵌入,每个节点都应充分赋能,并且环节之间可以顺畅衔接。只有这样,扶贫主体才能有效的筹集资源,并通过科学性的传输渠道,精准而有效的帮助贫困群体,发挥强大的脱贫效应。

首先,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是进行精准扶贫活动的基础。为了实现精准的识别贫困对象,分析贫困情况,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贫困识别机制。目前,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是主要的做法,这种做法虽可以有效识别贫困家庭,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建档立卡会给乡村治理主体带来“三角压力”,致使公共权威在扶贫活动中出现失灵的困境。[7]此外,贫困户的经济情况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因此,为了有效提升贫困识别的准确性,可以在扶贫体系中引入贫困申报和参与式评估机制。一方面,自上而下的贫困申报机制可以发挥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动性,及时反映现实存在的贫困情况。另一方面,参与式贫困机制将村民纳入评估主体,可以大大提高精准识别的公平性。

其次,扶贫资源的充分筹集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为了保证扶贫工作中资源的充分供给,需要建立多元的扶贫资源筹集机制,丰富资源获取渠道。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还应当为社会主体的扶贫行动提供制度化渠道[8]。政府在扶贫制度的设计中,应当完善法规建设,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如社会主体、个体和企业,发挥扶贫行动的积极性,并赋予其参与扶贫的合法性权利。

再者,扶贫资源的有效传送是克服精准扶贫困难的核心。前端筹集的扶贫资源如果不能有效的传送至贫困群众,那扶贫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借鉴快递业的运作模式,引入先进的市场技术,是一种合理的路径选择。这可以避免在资源传送的过程中出现“精英俘获”[9]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扶贫资源的传送效率。

最后,扶贫行动的有效执行是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关键。通过扶贫行动的有效执行,在实际过程中贯彻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才具有实质意义。目前,扶贫方式主要有驻村扶贫、对口支援[10]等形式。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会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形成脱贫目标的障碍。因此在精准扶贫的制度设计中,应当建立合理的规则,采取有效的行动策略,确保扶贫任务的实际成效。

4 结语

当前,中国的扶贫任务不会应暂时的阶段性成功而终止。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目标,农村扶贫仍然需要付诸长远的政策努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将是新时代环境下的扶贫新模式,这将为持续、高效的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资源回收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