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留下不同历史记忆版本的人

2022-03-16 11:36魏建宽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陆九渊宋神宗宋史

魏建宽

读王安石的《明妃曲》,心中一惊。好一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一语即揭示了汉元帝迁怒画师的荒诞。

历史又是那么富有戏剧性。如果说汉元帝美丑不辨、妍媸不分,使得“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王安石辞世后,后人在如何品评王安石时,也落入了“意态由来画不成”的尴尬。同一个王安石,在不同的人的笔下竟然以截然不同的面孔出现,以至于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无数种不同的记忆版本。

一、“正史”版

读正史《王安石传》,你才会相信当代作家赵丽宏的那句话:“装潢精致堂皇的典籍未必是真历史。墨,可以书写真理,也可以编织谎言。”不过,还是让我们先读读所谓的“正史”是怎样肆意丑化王安石的吧。

隔代修史,元代人编的《宋史》是官方编定的所谓的正史,《宋史·王安石传》中的王安石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一个忘恩负义之徒。王安石是因为欧阳修“为之延誉”才得以“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的。日后王安石主持朝政,欧阳修的政见与王安石相左,欧阳修即请求离开朝廷。大臣冯京劝宋神宗留用欧阳修,王安石有何反应呢?《宋史》中是如此记载的:“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于是宋神宗听信王安石的进言,将欧阳修逐出京城。

一个沽名钓誉之人。文彦博曾希望皇帝越级提拔王安石为京官,王安石婉拒;欧阳修曾举荐王安石为谏官,王安石又以母亲年事已高须自己赡养力辞。直到若干年后,宋仁宗任命他为“知制诰”,才欣然从命。“知制诰”是一份怎样的差事?干的就是为皇帝起草诏令的活。从此,王安石便从地方官跻身于天子近臣之列。成为“知制诰”之后,《宋史》称王安石“自是不复辞官矣”,对王安石的鄙薄之意淋漓尽致。

一个刚愎自用、朋比为奸、党同伐异、欺君罔上以致众叛亲离的佞臣。《宋史》认为,王安石推行新政,天怒人怨,天大旱、星失度、华山崩。吕诲、韩琦、司马光等大臣或直言进谏,或自请离京。熙宁七年春天,天下久旱不雨,饥民流离,宋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不停地嗟叹。王安石不但听不进持不同政见的大臣的半句劝告,还平静地劝慰宋神宗:“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王安石第一次任宰相,执政七年,宋神宗鉴于群怨沸腾,不得不罢去王安石的宰相职务,让他任江宁地方长官,但朝政仍由王安石所引荐的吕惠卿执掌。吕惠卿见王安石失势,同时也担心王安石东山再起,便极力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想借此一石二鸟牵连打压王安石,朝廷因此陷入一片混乱。一年后,为稳定朝廷,宋神宗再次召王安石进京为相。王安石之子王雱背着父亲,告发了吕惠卿与地方官勾结贪赃枉法之事,使吕惠卿身陷牢狱。吕惠卿狗急跳墙,向宋神宗拿出以前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人信件,因为信件中有“无使上知”这样的文字。“无使上知”今天怎么翻译?就是不要让皇上知道的意思。这还了得!这是什么罪行,这是欺君罔上之罪啊。神宗亲自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极力解释没有这样的事。王安石回到家中问王雱,王雱才告知父亲实情,王安石严厉地责备了儿子。王雱又羞愧又愤怒,身生毒疮而死。王安石因儿子英年早逝,伤心不已,于是不断地向神宗提出离职。神宗皇帝此刻也极为厌恶王安石,就罢了他的宰相之位,让王安石以名誉宰相的身份退居江宁,直至十年后老死江宁。

二、冯梦龙版

编著“三言”的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汇编小说是绝不会遗漏王安石的,因为王安石的身上有着太多的传奇色彩。以王安石为小说主人公的《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就被他编入了《警世通言》。

冯梦龙是明代人,与王安石自然隔了好几个世纪。小说《拗相公饮恨半山堂》的素材大多取材于《宋史》与邵伯温的《东京闻见录》,可以说是“正史”糅入野史再外加作者冯梦龙想象的产物。

《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以王安石罢相回江宁的遭遇为主要情节,写王安石一而再、再而三地体察到其“新法”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同时也极力渲染了老百姓对王安石的切齿痛恨,篇尾甚至将北宋灭亡的责任也归于王安石一人,认为是王安石的变法祸国殃民,大大折损了北宋的元气。

冯梦龙是一位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很强的文学家,他于《警世通言》的序言中这样解释自己编著《警世通言》的动机:

“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尽赝乎?曰:不必也。然则去其赝而存其真乎?曰:不必也。……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

冯梦龙对自己的小说是那样充满自信,自信小说在普及面与教化方式上能起到儒家经典与正史所不能替代的教化作用。冯梦龙的“三言”的确如他所言,自诞生以来不知道拥有了多少读者。一代代的文化层次较低的读者也正是按照冯梦龙笔下的文学形象来理解北宋一代名相王安石的。

我不知道,以这样一个被扭曲的文学形象来了解王安石,这是中国小说家的幸运,还是中国历史的不幸?

三、陆九渊版

陆九渊,字象山,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影响在当时就与朱熹齐名。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与朱熹迥然有别,在如何评价王安石的问题上,观点也截然不同。

朱熹认为王安石“以其学术之误,败国殄民”,陆九渊却不以为然。陆九渊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荆国王文公祠堂记》,极力为王安石辩诬。现不妨摘引《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的部分文字,看看陆九渊这位哲学史上的“心学”大师是怎样为王安石辩护的。

英迈特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公方秉执周礼,精白言之,自信所学,确乎不疑。君子力争,继之以去;小人投机,密赞其决。忠朴屏伏,憸狡得志,曾不为悟,公之蔽也。熙宁排公者,大抵极诋訾之言,而不折之以至理,平者未一二,而激者居八九。上不足以取信于裕陵,下不足以解公之蔽,反以固其意成其事。

陆象山极力肯定王安石的《上仁宗万言书》是切中时弊的奏疏,同时指出王安石后来施行的新政也全是按这份奏章的理论去付诸变法实践的,他进而认为变法的反对派攻击王安石迎合取悦君王背叛自己的学说,完全是不理解王安石的偏激之举。陆象山高度肯定了王安石人格冰清玉洁,无追名逐利之心,却有如孔子、伊尹、周公那样的匡扶社稷之志。当时神宗朝虽然俊才如云、群英荟萃,如韩琦、欧阳修、文彦博、司马光、范纯仁等等,但只有王安石独得宋神宗的信任与重用,这说明了什么呢?《祠堂记》正是借用衬托的手法证明王安石为旷世奇才。陆象山同时认为,司马光、韩琦、欧阳修等也是光风霁月的君子,只是他们凭着一时意气以诋毁责难之辞激烈反对王安石,因所持观点百分之八九十不公允,所以他们不但不能补救宋神宗与王安石新法中的弊端,反而激发了王安石将变法进行到底的决心。如果说王安石的变法有缺憾有过失的话,在陆九渊看来,司马光、韩琦、欧阳修、文彦博这样的名臣贤相也是要分担责任的。

基于以上的立论,陆象山指出真正的信史应对瑕不掩瑜的“盖世之英才”王安石作全面、真实、客观的评价,后世学者也不能人云亦云盲从于失实的所谓信史。

四、梁启超版

梁启超,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虽与王安石相隔八百多年,但他与王安石的历史境遇是那么惊人地相似。王安石生活的北宋,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呼唤改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梁启超生于衰败的清朝末年,外有一次又一次的战败割地求和与受辱,内有诸如太平天国那样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以变求生存谋发展成了历史的必然。

梁启超与王安石有着太多的相似点。王安石风云际遇,如姜尚得遇周文王那样深得少年天子宋神宗的赏识与信任;梁启超、康有为“公车上书”,赢得光绪皇帝的绝对信任,得以跻身朝廷。王安石“熙宁改革”十载,最后被迫黯然神伤地离开相位,息影钟山,老死金陵;康梁变法仅历百日,如昙花一现,光绪被幽禁,谭嗣同被腰斩,梁启超流亡他国。王安石变法伊始,是那样的轰轰烈烈;“戊戌变法”实施时又岂不是被寄予厚望?王安石给仁宗皇帝上万言书时是那样的踌躇满志,刚被神宗皇帝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展变法时又何尝不是志在必得;梁启超“公车上书”时慷慨激昂,难道不也是与王安石一样怀有一腔“天下谈笑兴亡中”的豪情?

正因为梁启超与王安石有着这么多惊人的相似,梁启超撰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十年后的《王安石传》,也迥然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梁启超写《王安石传》,是改革家写改革家,是政治家写政治家,是失败的英雄写失败的英雄,是隔世的知音写心中的偶像。同时,梁启超写《王安石传》前,发愤研读了《临川全集》,搜集了宋代文集笔记几十种,以便与《宋史》相参证,再通读了几十家王安石研究专家的学术著作。有了这样的准备之后,梁启超才提笔为王安石作传。因此,我们可以说梁启超笔下的《王安石传》,又是一部出自学养丰厚的学者笔下的《王安石传》。

梁启超笔下的《王安石传》洋洋二十万言,对王安石的总体评价集中在哪部分呢?总体评价就集中于名为“叙论”的第一章,现摘引部分文字如下:

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而我国民之于荆公则何如?吠影吠声以丑诋之,举无异于元祐绍兴之时。其有誉之者,不过赏其文辞;稍进者,亦不过嘉其勇于任事,而于其事业之宏远而伟大,莫或见及,而其高尚之人格,则益如良璞之霾于深矿,永劫莫发其光晶也。呜呼!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在梁启超的笔下,王安石是可以跻身有史册记载以来的“完人”排行榜之列的。同时,于《王安石传》中,梁启超先生也极力以翔实的史料证明《宋史·王安石传》极不可信。有兴趣的读者,日后如有梁先生写的《王安石传》一册在手,自然可以读出梁启超的用心了。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早就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同时代的人都在用不同的眼光打量着那些历史人物,因而给同一个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同的历史记忆版本。

如此说来,读历史真需要眼光,治历史真需要学养。

猜你喜欢
陆九渊宋神宗宋史
异录与祛疑:《象山语录》考辩
陆九渊对荀学的理解、接纳与赞赏
陆九渊儒释关系论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略论王安石变法中神宗与王安石关系的变化
元丰时代的皇帝、官僚与百姓
宋神宗的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