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雪
(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 北京 100043)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接着又提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立德树人不仅仅在基础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各大高校、高职院校、社区学院所涉及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领域,也同样要积极发挥教育的职能作用,深化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这就要求非学历教育要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使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中,思想政治课会作为一门必修课面向所有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堂就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但是在业余大学、社区学院等这类成人教育院校中,在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培训的对象多为企事业等单位的在职职工或社区居民,培训的频次为一次到多次不等,且培训内容多由对方指定,这种特点有别于全日制教育,缺少思想政治类课程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直接途径,在这种情况下,隐性课程就成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有力助攻,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员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政治素养。
隐性课程[1](狭义层面)主要指在学校环境内的隐性课程,是学校的政策制度和课程计划之外的,对学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隐藏因素,如教师的人格、谈话的内容、观看正能量的视频等都属于隐性课程。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园内的隐性课程,通过丰富教学形式、运用心锚效应、开展教练技术等隐性课程的途径,能够更好地实现非学历教育培训中的立德树人的要求。
基于隐性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成人高校、社区学院等院校应积极探索并依托于隐性课程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始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员的道德品质。
何为好课堂?在非学历教育培训中,好课堂就是使学员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一些思想上、方法上的提升,使学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树立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引导,去开展各项工作。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内在关系,因此,教学形式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要有意识地采用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形式之中来加强学员的价值观教育。这类教学形式可以有视频教学、故事教学、音乐教学等,如在讲解“语言的魅力”这个内容时,可以选用案例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个视频的选择,可以是一些具有正确价值观的视频,比如英雄人物的语言交流视频,使学生在体会语言表达魅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凤尾是教学过程中的点睛之笔,也是具有意义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课程中,教师也可以在课堂的结尾将整节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即“凤尾收场”。这里同样可以通过故事升华、经典视频、名人名言等途径,将立德树人融入进去,达到意义升华的目的。一堂课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将之升华,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也应该注重日常的素材积累,以便更好地运用凤尾升华。
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即神经语言程序学[2],它认为在任何系统中,人的生活可以通过六个层次进行描述和理解,从低到高依次为:环境层次、行为层次、能力层次、信念层次、身份层次、精神层次。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其中,环境、行为、能力称为“低三层”,这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层次,而信念/价值观、身份、精神称为“高三层”,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细心分析才有可能被发现。我们日常很少去刻意思考,其实,我们在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高三层”所影响。它们由潜意识所控制,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心锚效应[3]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属于条件反射里面的一种形式。这里的锚就是停船的时候往水里扔的船锚。心锚效应说的是:人的某种情绪与行为和外界的某个事物产生连接,产生条件反射。每个人都会形成众多的心锚,如果一个人能够建立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心锚,就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获得积极的力量。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东西一看见,就会油然而生各种不同的心情或想法。像这种能刺激产生特别感觉的东西就是心锚。建立正面的心锚后,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感受到它带来的积极作用。
在非学历教育培训中,可以从NLP的信念/价值观、身份、精神三个层次为基础,为学员建立心锚效应,使学员在提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能条件反射到相应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身份、精神等高三层的思想,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比如,教师在教授一个内容时,可以通过多次重复、特殊形式等将学生向“高三层”做引导,使学生产生联想,建立联结,形成条件反射,从而加深印象,那么以后再出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学员也会不自觉的条件反射出相应的“高三层”思想,从而树立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教练技术[4]是通过大量的激发思考的发问,引导学员思考自身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教练技术专注于学员的未来和目标,能够唤醒和引导学员的自我发展,是一种更积极地教育方法。它能够站在学员立场上提出有效问题,从持续、递进式的问题背景下,捕捉学员内心的困惑、善于观察学员行为背后的动机,用“高三层”的思想去引导、教育学员,使学员走出困惑,解决问题。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中,由于学员的学历层次、教育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们时常会遇到学员有困惑、有疑问、甚至有负面情绪的情况发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与学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而如何正确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是能否解决学员困惑的关键。与学员沟通时往往会产生一些误区,比如:双方都陷入了负面情绪状态、辅导谈话变成了“诉苦水”并没有解决问题等,这些都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运用教练的赋能技术来解决问题。教练的四大赋能技术包括状态赋能、倾听赋能、反馈赋能、提问赋能。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在与学员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要正确运用教练的赋能技术,赋予学员正向的状态、学会倾听学员的心声和困惑、运用教练提问技术,引导学员走出困惑、解决问题,用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导向实现非学历教育培训中的立德树人。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学校所学的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的确,学校所教授的知识、技能,学员可能会在不久之后慢慢忘记,但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引导,往往能让学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才是教育的意义。因此,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和任务,这也是在非学历教育教学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